黄海一战,清政府对丁汝昌百般指责。丁汝昌:我就是个背锅的

高干聊历史 2024-06-01 20:02:45

文字/编辑:流云

前言

黄海大海战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双方猛烈交火,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在这场历时5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北洋海军共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有5舰受重创,伤亡600余人。

北洋海军在黄海大海战中惨败,使清政府失去了黄海的制海权,也为中日甲午战争的最终失败种下祸因。于是,在朝廷里有人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丁汝昌,指责他指挥不力。甚至还有人说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根本就无法担当北洋海军提督这一重任,是他导致了北洋海军的失败。事实就真的是这样吗?

丁汝昌在调到北洋水师之前是陆军记名提督(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但是没有实授官职),1879年时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到了1887年李鸿章见丁汝昌忠诚可靠,又是他淮系的乡党,便直接提拔他做了海军提督。很多人都认为丁汝昌是由陆军调拨过来的,他不懂海战、不通海战。

其实这些人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北洋海军提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官职。北洋海军提督虽然是北洋水师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武职。但是在整个海军体系中,他是有分工的,水师提督在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政务官员,主管这支海军的行政、人事、资金、基地管理等等。而具体到非常技术性的舰队的编队、作战等等,那是总兵们的事情。

在整个黄海大海战当中,丁汝昌作为一个北洋海军的统帅,从他的表现来看,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黄海海战,虽然是有人泄露了军机,但是由于舰船是蒸汽机驱动,有烟。所以在日军舰艇靠近的时候,北洋水师就已经发现了敌人的踪迹。北洋水师以夹缝雁行阵迎敌并率先开火。奈何战斗刚开始3分钟,日军炮弹击中定远主桅,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随后由总兵刘步蟾(定远舰管带)代为督战指挥,也是好景不长,日军炮弹击中了“定远”舰信号设备,至此全舰队失去统一的战场指挥,诸舰各自为战。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还是予敌以重创,无力再战,最后不得不撤离战场。

俗话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不得不说日军在这次的海战当中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照拂。当然北洋水师在迎战的策略上面还是有失误。日军的舰艇速度快、舰炮射速高,机动能力强,而北洋水师采用的雁形阵不利机动作战,极易被分割切断。

黄海海战过后,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镇远”都没有太大问题,撤回了旅顺军港。此时的北洋水师按照编制再对上日本舰队还不至于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朝廷里的人就又开始质疑,这时间过去半个月了,为什么不出去继续作战了?怎么都躲起来了?是不是一战把你们打怕了?针对丁汝昌的各种参本又是接踵而至。

黄海一战后,北洋海军12艘主力舰,有5艘在战斗中沉没,其余军舰也严重受损。虽然主力舰“定远”、“镇远”逃过一劫,但是舰上的305毫米口径主炮都有损伤。要想继续出海作战,必须开回旅顺军港进行维修。但是旅顺军港有一个致命的地方,那就是它只有1个船坞,一次只能有一条船进去修,其它船只就只能在旁边趴窝等着。

不仅如此,旅顺船坞里的工人,听说战斗越来越逼近了,有传言说日本人已经突破鸭绿江即将要到辽东,大量的逃跑,导致修理厂里工人紧缺。由于修理船坞太少,又缺少工人,修理战舰的进度非常的缓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不能让水师的官兵划着木船去跟日本的铁船大炮去战斗吧。知晓其中缘由的人心里都明白此事不怪丁汝昌,可是围绕丁汝昌的指责愈演愈烈,甚至还有人说要把丁汝昌押解进京,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主导着这一切呢?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做出最后决策的人,其实并不是慈禧太后,而是光绪皇帝以及他的老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主战派。翁同龢的哥哥,在太平天国战争的时候曾经犯了一件事情被人参了一本,参他的人就是李鸿章。所以这当中会有一种家族的情绪在里面。另外一方面,翁同龢他们学的是道德文章,对于外来的事物、西洋的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只是因为说国家需要、海防需要才被迫的容忍这一切。

而当他们看到李鸿章运用的这些人物大部分都是科举不得意的人,没有10年寒窗苦读,就能享受着跟他们一样的境遇,自然就有些不满、嫉恨。此时不使劲儿的参本,更待何时啊?

朝廷里对于丁汝昌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此时的丁汝昌却根本无暇顾及,因为一个事关北洋海军生死存亡的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

如果北洋海军继续留在旅顺军港,黄海的制海权又以丢失,很可能被日军舰队瓮中捉鳖。如果离开,旅顺又将失去海上支援,全城百姓也将遭遇一场浩劫。最终丁汝昌为了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万般无奈下的丁汝昌最后决定撤离旅顺军港。

而此时,日本的陆军第二军,正兵分三路从金州区的花园口登陆,伺机占领旅顺。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军从10月24日开始,共约2.5万人分三批在花园口登陆。整个登陆活动历时半月,一直持续到11月7日。李鸿章却未作任何迎敌准备,坐视日军从容登陆花园口,完成进犯金州的部署。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大屠杀,死难者约2万多人。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为此,光绪震怒并颁发圣旨,以"旅顺告急、丁汝昌不得力”为由革去了他的尚书衔,摘去顶戴,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