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一名71岁的老党员曾达斋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请求:我想恢复原名。理由是:用回原来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中央经过考虑后,最终同意了这个决定。
于是,这名老人在被叫了将近40年“曾达斋”后,又重新恢复了当年的名字——袁殊。
图|袁殊
重新恢复本名后的袁殊后来还曾到自己的老上级潘汉年的老家去,凭吊与怀念当年的老战友,当回忆起过去那段艰辛岁月时,老人晚年总是涕泪交加,因为他过去的经历身份,太坎坷太复杂。
时间回到四十多年前,袁殊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但同样也是“臭名昭著”,他最多时一人曾身兼五重身份,中共地下党员、中统特工,还打入过军统,加入过青红帮,还在日伪情报组织潜伏过。尽管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以袁殊为原型的人物,但依然很难体现出这个人的生平。
从这五重身份拨开去,其中最真实的,自然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一重身份。
袁殊本名袁学易,至于袁殊这个名字,是他在1928年参加五卅运动时改的。最初袁殊的父亲、同盟会会员袁晓岚通过关系将儿子送到上海立达学院的时候,袁殊一度信仰无政府主义,还加入了“黑色青年”团体,那时中国正处于旧社会一片黑暗之中,举凡有志青年,莫不为拯救国家民族探寻一条出路,袁殊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袁殊父亲的好友胡抱一当时正担任国民革命军江南别动军司令,他任命袁殊为自己的秘书,还将他带到了南京,袁殊也与此同时加入了国民党。
大革命失败以后,袁殊也被蒋介石清党离开南京,转赴上海,后来又到日本留学。
袁殊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思想上日益左倾。
1931年初,袁殊参加“联合剧社”的演出,并参与创办了周刊《文艺新闻》,后来成为左翼文学发刊时间最长的刊物,并加入了左联。也就是在担任社长期间,袁殊与冯雪峰、潘梓年等人密切交往,并同时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对于袁殊的请求,中共地下党组织一开始考虑他复杂的身份地位,曾有过几番考虑,经再三思考,才决定吸收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0月,中央特科二科科长潘汉年携助手欧阳新,在静安寺旁一家咖啡馆约见了袁殊,口头通知了同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袁殊无疑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就在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前几个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了。
图|袁殊1927年拍摄于北伐途中
顾顺章长期掌握中央特科,很多党组织间的秘密联系,都是由他负责的,包括上海的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的联系渠道,也是顾顺章掌握的,如果不是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钱壮飞将这个十万火急的消息送出来,上海的党中央很有可能就被一网打尽了。
尽管消息通知的是很及时,但以往与顾顺章有联系的交通渠道以及潜伏的地下关系,自然也是不能再动用。
因为顾顺章的叛变,中央特科二科科长陈赓被迫转移,潘汉年接替陈赓职务,开始重建党的秘密情报关系,袁殊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尽管此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面临举国的白色恐怖,但袁殊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其中,并接受潘汉年的安排,打入敌人的内部去工作。
潘汉年仔细叮嘱袁殊:
“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共产党员要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包括生命,包括名誉,我们要做无名英雄……”
负责同袁殊单线联系的欧阳新(当时化名王子春)也嘱咐袁殊: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你甚至会永远背负反动罪名死去,但是,党是知道你的。”
随后袁殊坚定地表示,自己将不辱使命。
图|袁殊在日本东京留学时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袁殊历经磨难,最后活到了新中国成立,而欧阳新却牺牲在1937年,一直到牺牲,袁殊包括党组织大多数人在内,都不知道欧阳新本名叫什么,因为他用过太多化名,只知道他姓刘,可能是湖北人,这么一点模糊的消息,有关他是怎样的出身来历,如今我们已经全然不知晓。
正巧当时欧阳新也凭借在上海市社会局内部的关系,在其中搜集情报,党组织要求袁殊打入上海市社会局。袁殊凭借与自己的表兄,黄埔一期毕业的贾伯涛,认识了当时上海社会局局长吴醒亚,吴醒亚一方面同贾伯涛的关系好(同样也碍于他的身份地位),另外一方面,吴醒亚与袁殊的父亲有旧交,当年是袁殊的父亲提点吴醒亚到广州投奔陈立夫。
凭借多重关系,袁殊很顺利地便打入中统内部。
袁殊开始旷工,多日不去《文艺新闻》周刊上班,也引起了身边人的怀疑,袁殊的好友楼适夷对他的行为深表不满,两人曾有过一次谈心,但袁殊基于党组织纪律,不可能将所有的秘密和盘托出,只是很隐晦的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以后,我可能会在社会上搞得身败名裂了……”
袁殊这位创始人的离去,直接导致了左联发行时间最长的周刊《文艺新闻》于1932年停办了。
在吴醒亚的安排下,袁殊担任了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但私底下却担任了CC派系——干社情报股股长,负责对日情报工作。
图|潘汉年
在参加南京政府记者招待会期间,袁殊结识了驻沪日本副领事岩井英一,岩井英一见袁殊有留日背景,还精通日文,觉得可以拉拢,袁殊也有意打通这层关系,于是两人开始主动联系,岩井英一每个月给袁殊200元,作为特别交际费用。
凭借着与各方的关系,袁殊不断地加重自己身上的筹码,1934年5月,袁殊拜青红帮大佬曹幼珊为师,正式成为了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辈儿的青红帮大佬(也有一说是在1937年4月)。
然而就在袁殊在敌人内部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党组织上却对袁殊产生了误解,一方面是他家庭的关系,另外一个方面是中统内部的情况,令人产生了不信任案,所以袁殊被剔除在名单之外了。
可当时袁殊对这一切还是一无所知。
1935年初,袁殊两次通过地下党组织渠道,联系欧阳新,结果两次都没见到人,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对于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是一个灭顶之灾,焦急之余,袁殊只好改联系夏衍,但夏衍知道袁殊的情况,一开始不肯为他递交信件,在袁殊再三请求之下,袁殊将信递给了中共特科负责人之一蔡厚叔。
然而蔡厚叔当时刚被调入负责第三共产国际特工组织任职,所以这封信被莫名带入新组织,第三共产国际特工组织派人来与袁殊接上了关系,等于变相的恢复了袁殊的党组织关系。遗憾的是,后来军统在上海破获了第三共产国际组织,有人供出了身为下线的袁殊,军统逮捕了袁殊。
图|戴笠
好在袁殊的父亲得知消息后,连夜请陈立夫出面,陈立夫又去找了戴笠,戴笠碍于情面,最终答应不处理袁殊,只是将他关在监狱中。更令袁殊想不到的是,当时军统也看上了他,想要吸收他加入军统。
当时狱外,中统情报部门与日本驻沪领事馆都积极营救,以至于袁殊在狱中受到很好的照顾,甚至比在狱外生活得更滋润。本来已经被判刑两年的袁殊,当年就被释放出狱。
出狱后的袁殊,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父亲在他入狱期间病故,与党组织也失去了联系,原本军统让他回上海联系陈立夫,但袁殊却想寻求党组织关系,后来通过党外人士的关系,与冯雪峰取得了联络。
这时袁殊身份依然很复杂,日本驻沪领事馆副领事、特务头子岩井英一很看重他,中统想重新吸收他到麾下,军统的戴笠当时也急需要一个精通日语的人才,经杜月笙推荐后也找上了袁殊。
袁殊经岩井英一安排先赴日留学了一段时间,归国后重新加入中统,并且还接受戴笠抛过来的橄榄枝,担任军统在上海的国际情报组织少将处长,并接受军统每个月给的300元特别经费。至此年仅26岁的袁殊开始身兼五重身份,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不断地套取情报,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袁殊化妆成日本学生,潜入敌人阵地,伺机获取情报,日军见他精通日语,竟然丝毫不加以怀疑,任由他出入。
图|袁殊
尽管如此,袁殊最想的,还是恢复同党组织的联系。
1937年袁殊回国后,一面与中统取得联系,一面凭借冯雪峰的关系,与潘汉年取得联系,并以非中共党员的身份,为党组织提供情报,袁殊后来之所以选择加入中统,也是受了潘汉年的指示。
上海沦陷后,袁殊一个人身兼数重身份独占上海,既代表军统,负责刺杀日伪高官,又代表中共地下党组织,伺机获取日伪情报,他曾把一份日军军用地图撕成条状,夹在一本书中交给潘汉年,袁殊无疑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共党员,也正是在1937年年底,经潘汉年向中央请示,正式恢复了袁殊的组织关系。
有了党组织成员的帮助,袁殊在敌营潜伏更加得心应手。
1938年,岩井英一回到上海以后,袁殊经请示潘汉年以后,与岩井英一迅速取得了联系,并以军统的身份,打入日本情报机构“岩井公馆”,然而因为一场意外,使得袁殊突然暴露。
1939年,军统局戴笠安排袁殊刺杀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李士群。
李士群以前曾是中共党员,后来叛变投靠中统,抗战时又投靠日伪成为汉奸,当时在上海潜伏的军统特工曾几次筹划刺杀李士群,但李士群生性狡猾,每次刺杀都失败。
袁殊接到任务后,立马开始着手策划,但还没等行动,就因军统局上海区区长王天木被捕叛变而失败,袁殊本人也被李士群抓捕。
图|李士群
李士群在狱中威逼利诱,袁殊却很淡然,因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靠山没有动用。趁着妻子马景星往牢里送衣服的功夫,袁殊赶紧吩咐妻子:
“去找潘汉年。”
潘汉年一听,紧张之余仔细思索了片刻,然后写了一个电话号码,并告诉马景星:
“打个电话,通知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岩井英一救人。”
岩井英一一听说袁殊被76号抓住了,立即来找李士群要人,李士群也只能是无奈放人。但至此,袁殊“为日本人做事”的地下行动,彻底转为在明处。
袁殊利用日军内部的矛盾,建议岩井英一搞了一个“兴亚建国运动”的方案凭借着岩井英一的关系,袁殊直接打入了汪伪政府之中,担任汪伪政府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还可以列席汪伪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他的存在就连汪精卫也赶到心惊肉跳,生怕自己一个不慎就被替代了。
日本人对于中国人“分而治之”的想法,既扶持汪精卫,又不让他的势力更大。他们迫切需要扶持另外一支力量来遏制汪精卫
而袁殊的出现,恰恰符合日本人的这一需求。
岩井英一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他越来越信任袁殊,甚至把岩井公馆也交给袁殊打理,他哪里知道,一个日本人的情报组织机构,竟然会被中共地下党给掌握了。
袁殊打入汪伪中枢后,在后来的几年时间中,连续不断地送出大量的情报,当然为了让假戏做得更逼真一些,中共地下党组织也会刻意制造一些假情报,故意让袁殊去破获,向日本人邀功的同时,还能帮他进一步的获取信任。
图|1948年袁殊在大连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香港,由于抗战之初很多民主党派、左联等进步人士都居住在香港,香港沦陷后,这些人的生存遭到很大威胁。潘汉年接到周恩来的急电后,立即指示袁殊,利用特殊关系,将这批人送出香港。
袁殊直接找到岩井英一,并对他说:
“我想抽调一部分在香港的同事来增加在上海的力量。”
岩井英一不疑有他,立即批准,并一下子开出了大量的通行证,潘汉年与袁殊拿着这些通行证,将陷在香港的800多名进步人士安全转移,这些人中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等人。
不仅仅是如此,事实上就在袁殊潜伏汪伪高层期间,他所传递出的情报,大多都是有关日伪高层在战略方面的情报,甚至还有部分情报,极大的改变了战争局势的走向,如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方面对于日军动向格外关注,担心日军北上配合德国夹击,但袁殊通过汪伪高层获取的情报分析得知,日美谈判破裂,日本可能对美宣战。
1941年7月10日,袁殊通过潘汉年将情报送往延安,延安方面立即转送苏联,据此情报,苏联调动远东方面军东撤回援。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的局势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袁殊洗白了“汉奸”的身份,摇身一变又称为军统直属的第三站站长,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然而袁殊这时已经不愿再为国民党当局卖命,他将收拢来的日伪当局的金银钱财变卖后,全部移交给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后,与几名地下党组织成员连夜撤离到解放区,国民党当局这才意识到,袁殊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对他发出了通缉令。
尽管袁殊已经回到党组织怀抱,但考虑到他抗战时期身份的影响,党组织建议他改名为曾达斋,级别定为旅级。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袁殊便是以曾达斋的名义进行活动,并于1947年重新履行了入党手续。
图|1984年袁殊(右二)在江南旅游时照片
袁殊重新回到党组织以后,被安排到李克农主持的情报部门工作,因在日伪当局多年,袁殊对日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被人们誉为“日本问题专家”,那时的袁殊尽管不能再以原名出现在人们面前,但能够为党为国家继续工作,袁殊总是充满了干劲。
因为过于复杂的社会经历,袁殊也曾受过冤枉,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1982年9月6日,袁殊的历史问题彻底被调查清楚,党组织也归还了袁殊所有财产,而且承认他在1931年入党的事实,连同待遇也被恢复,一生饱经沧桑的袁殊终于等来了真相大白的一天。
考虑再三,袁殊向上级提出请求,希望恢复原名,经中央考虑后批示:同意。
至此,袁殊这个名字,又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
据说袁殊晚年经常一个人在家守着一台黑白电视机,八十年代,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正在热播,袁殊看了后却很不屑:
“白区地下工作要是照这个搞法,半天都混不下去。”
袁殊的晚年是很平淡安宁,尽管他时不时地仍然会想到过去,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老人忍不住老泪纵横……
“所有功劳统统都是党的。别看我现在没什么钱,我这一辈子无愧于党的工作。”
袁殊晚年不愿意写回忆录,还嘱咐子女也不要写,子女一旦问起他在过去的革命经历,老人总会一脸神秘地说:
“这些都是党的机密,不能随便讲。”
图|袁殊文集
在袁殊去世以后,他的子女想找到父亲生前留下的七八本日记,却被保姆告知,袁殊在去世半年前曾烧掉一些东西。
1987年11月26日,袁殊在北京病逝,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国家安全部门数百人向袁殊的遗体告别,袁殊的骨灰盒被覆盖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安放在八宝山烈士陵园的烈士墙上。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背负了历史使命的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