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543年间,是中国历史大转折,是中西文明大冲突的空前巨变时期,也是太原发展史上继先秦、汉、唐之后又以重大的历史变革转折阶段。这一时期,太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都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变化,
前一篇我们一同学习了,北宋末年,朝廷积贫积弱,气数将尽,北方女真族以“金”为国号,南下与北宋争天下。北宋丢了晋阳城,此后节节败退,南迁至临安。金统治了晋阳八十年后,又被蒙古夺去,城被夺来夺去,金、元之间在山西展开了长期的混战。如果您对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请移步。
晋阳古城遗址
公元1359年,北伐的红巾军进入山西作战失败,山西重新被元军占领。孛罗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分别占领大同和太原,察罕帖木儿死后,其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承继其职位,两大军阀争夺地盘,在太原周围地区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冲突,导致太原一带遭受严重的破坏。后来,孛罗帖木儿失败,王保保最终独占河东山西地区,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支割据山西的军阀。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初步平定南方群雄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元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明,八月初二,北伐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太原明县城
八月十五日,朱元璋令徐达指挥明军分两路进取山西。此时,割据山西的王保保有十万精兵,正受元顺帝之命,出兵雁门,欲收复大都,此时太原空虚,徐达率明军主力直取太原,王保保闻讯为保退路,急忙回师以救太原,当其前军万骑到达时,明军已抵太原城下,双方布阵欲在城下展开决战。
鉴于元军长于骑兵,而明军长于步兵,徐达欲乘夜偷袭元营,恰好有王保保的部将派人来约降,“请为内应”,于是,当夜明军预先埋伏的骑兵先冲击元营,大军随后而至,王保保未加防范,仅带18骑仓促逃跑至大同。元军自相践踏,死者难以计数,四万甲士投降。
十二月一日,明军占领太原,迅速扩大战果,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常遇春北攻大同,王保保败走甘肃,明军相继攻克大同、潞州,这样明军占领了山西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明军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最后消灭了盘踞晋北、晋西的元朝残余势力,才完全控制了今山西地区)。
太原明县城
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四月,明政府设置山西行省,太原府阳曲县人杨宪出任第一任山西行省参政(万历二十三年汾州升格为府之前,辖有平定、忻州、代州、岢岚、保德5州,阳曲、徐沟、盂县、繁峙、太原、清源、静乐、河曲、崞县、五台、定襄、榆次、交城、文水、太谷、祁县、乐平、寿阳、兴县、岚县20县),明代的太原府辖区,包括今天太原市全部,晋中、阳泉、忻州三市大部分,吕梁市一部分。
明代的山西处于边防前线,明朝统一塞内以后,元朝贵族的残余势力退至漠北,并不断侵扰明的北部边境,有时甚至深入明朝腹地。山西地区首当其冲,省府太原两次遭受蒙古军队的侵扰。
为了防御蒙元军事贵族南下侵扰,明朝不断地加修边墙,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一线上先后设置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固原、宁夏、甘肃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并把太原定为全国的九边重镇之首。
太原明县城
同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和巩固朱明王朝的统治,使朱家天下长治久安,实行了封王建藩的政治制度,封三儿子朱棡到太原,史称晋王。朱棡分封太原后,加之为了防御蒙古的需要,对太原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其面积超过宋时太原城的三倍。
晋王还大规模地新建晋王府,从而使太原城较宋时期有了很大的拓展与变化。形成了“城中有王府”、“府城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晋王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谢成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主要是在宋代潘美所筑旧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拓展(城西因靠汾河,不能外拓),拓展后的“新城围二十四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平面近似正方形的府城。
太原明县城
太原城墙外包以砖,内夯以土,城墙底部厚度(1995年实测)为20米,里外两墙面与地面保持65度~75度的倾斜角,太原城墙顶部厚度约为13.5米,非常雄伟壮观。
城墙四面共开八门,每面二门,按木(东)、火(南)、金(西)、水(北)的顺序布置。据明成化《山西通志》记载:东曰迎晖(清朝更名为小东门)、来春(万历年更名为宜春,清朝改为大东门),南曰太平(万历年间更名为承恩、清朝更名为新南门、辛亥革命后改为首义门)、朝天(万历年间更名为迎泽,清朝改为大南门),西曰阅武(万历年间更名为振武,清朝改为水西门)、通汾(万历年间更名为阜城,清朝改为旱西门),北曰镇朔(万历年间更名为镇远,清朝改为大北门)、拱极(清朝称为小北门)。这八门上都建有高大雄伟的城楼,八门外筑有瓮城,城四周筑有高大的角楼,连城墙总高约八丈。
城墙上建有敌楼90座(后期为增至92座),瞭望台32座。城墙外每隔165米左右筑有突出城墙外的马面,马面宽20米,厚10米,上建有小楼。四城隅突出城墙10米,长宽各30米。城周有7800多个城墙垛口,城周外有护城河深三丈、宽六丈,八门外还筑有能随时起降的吊桥。
新建的太原城以晋王府为核心,周围有许多小王府。太原城“南北九里十八步,东西不到七里”,占地8平方公里。晋王府为一土城,约1平方公里,开3门,分别为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北边为一花园,园外是一条河,为防水害,修坝护园。坝上有桥,名坝陵桥(因而北边无门)。
晋王府的墙称肖墙,分别为北肖墙、南肖墙、东肖墙、西肖墙。此外,现在太原城内的许多街道都和晋王府有关。例如,晋王的子孙分出后各自建立的小府,宁化府、大濮府、小濮府,以及北仓巷、南仓巷是晋王府的仓库之所在。这些地名都和晋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惜的是,晋王府于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失火,熊熊大火燃烧了1个月有余,全部建筑化为灰烬!
太原明县城
在经济方面,明代太原是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私营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生铁不仅产量较前代大增,而且铸造技术、生产水平在十六、十七世纪超出当时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与蒙古军队交战的需要,太原府锻造的兵器,每年不下十数万斤,城内奶生堂与半坡街之间原有“镔铁坑”,相传是明初锻钢作坊的遗迹。
明代又是晋商崛起的一个重要时期,太原商人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由于太原在全省的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和军事消费激增,太原在当时商贸活动中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太原成为纵横南北的商业网络中心,南来北往各种货物川流不息的物流中心,富商大贾交流信息、交友会客、荟萃人才的聚散中心。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逐渐进步繁荣起来。明代太原已有专供讲学的书院。特别是太原地区兴学重文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著名的作家罗贯中,其所著《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长篇历史章回小说的先河,并和他的恩师施耐庵合著了《水浒传》,这可说是太原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文学篇章。
太原明县城
明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一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亲自率50万大军,从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二月八日占领太原。同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可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向北京扑来。四月李自成退出北京,五月到太原,命令他的部将陈水福镇守太原。九月,清兵进入山西,包围太原。
陈永福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誓死抵抗。十月初清军调来“西洋神炮”,攻陷太原。陈永福突围而出,不知所去。此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太原人民的反清斗争一直没有平息,傅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卓越代表。清兵入关后,他多方奔走,图谋反抗。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东缉虎营建立了傅公祠,并把傅山住过的街道改称傅家巷。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