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观点碰撞。前段时间,一则关于“愚公移山”的讨论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著名诗人席慕容关于“《愚公移山》应该从教科书中移除”的言论,更是将这场讨论推向高潮。
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席慕容一针见血,直指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有人怒斥其数典忘祖,上纲上线,过度解读。
信息来源:席慕蓉呼吁教材中删去《愚公移山》,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
一时间,舆论场硝烟弥漫,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那么,愚公到底有没有错?
“移山”之争
席慕容对《愚公移山》的批判,源于她对环境保护的担忧。
在她看来,愚公移山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人定胜天”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面临严重环境问题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能对下一代产生误导。
席慕容的观点,触动了当下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水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时刻提醒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可能与现代环保理念相悖的内容,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同样强烈。不少人认为,席慕容的观点过于片面,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
《愚公移山》作为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其精神内核在于“锲而不舍、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这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也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精神支柱。
很显然,“愚公移山”,并非是对环境破坏的歌颂,而是对人类意志力和毅力的赞美。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往往只能选择“改造自然”来争取生存空间。
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这种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它所要表达的,是人类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而非对自然环境的漠视。
将《愚公移山》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显然是一种过度解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无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超越“字面”,探寻文化深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同样也存在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理解”。
然而,当解读走向极端,当个别观点被无限放大,便会偏离文化传承的初衷,甚至可能引发价值观的混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也更容易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对于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
《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移山”的结果,更在于“愚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是世代传承的责任担当,是为后世子孙谋福祉的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同样地,对于那些被质疑“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传统故事,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例如,《精卫填海》的故事,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精卫的行为无疑是徒劳无功的,甚至可能被解读为“偏执”和“不理智”。
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寓意,便会发现,精卫填海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种即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这种精神,在面对人生困境、挑战自我时,依然具有其积极的激励作用。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历史的积淀,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精神和智慧。
当然,席慕容关于“《愚公移山》应该从教科书中移除”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还触及了另一个敏感话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更好地“活起来”?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中国青年报。
从小学到中学,从语文课本到历史教材,那些耳熟能详的古代故事、诗词歌赋,构成了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现代社会信息量激增,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在与快餐文化的竞争中,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而且,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和阐释,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愚公移山》为例,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本身的讲述,而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解读,那么,学生很可能只会记住“愚公移山”这个结果,而忽略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密码”。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提倡不计后果地“移山填海”,但“愚公移山”所代表的“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同样地,对于那些被质疑“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传统故事,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其“一删了之”。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这篇歌颂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经典课文,曾一度被认为“过于血腥暴力”而被移除教科书。
当然,历史不能被遗忘,英雄更不应该被淡忘。对于战争的残酷,我们需要正视,更需要铭记,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和平。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更好地“活起来”,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笔者认为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拥有“愚公”般的毅力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找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路径。
而“精卫填海”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大的挫折,也要保持一颗“精卫”般的不屈之心,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理性的思考,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