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因反对曹操进公加九锡而死,为何其侄子荀攸反而带头劝进?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9-21 10:49:08

荀攸,是荀彧的堂侄,曹操的心腹谋臣。他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堪称曹魏的顶级智囊。

曹操评价荀彧荀攸叔侄:“忠正密谋,抚安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也。”

荀攸在朝二十多年,从容处理复杂的关系,在残酷的环境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是在荀彧因反对曹操篡汉失败而自尽后,荀攸作为其侄子,竟然毫发无伤,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此前荀彧因反对曹操进公加九锡而死,可荀攸反倒带头劝进。

(曹操)前后三让。於是中军师王凌謝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等劝进曰:......

有人认为荀攸一直以来的理想在于安天下,而非兴汉室,这样做又有何错?

可之前荀攸刺杀董卓,首倡奉天子以讨不臣,显然不仅仅是安天下而已。

为何荀攸对曹操的态度会产生如此大的改变?他到底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曹魏?

令人捉摸不透的荀攸

要搞清楚荀攸究竟是否忠于汉室的问题,先得了解荀攸的为人。

荀攸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从来不会逆势而为,去追逐完全无望的目标。

189年,董卓作乱,将都城迁至长安。荀攸对董卓的倒行逆施感到不满,于是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商议刺杀董卓。

荀攸之所以联系这么多人,应该是想这个团队中既有内应者,又有操刀者,再加上自己一番策划,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但密谋的事,参与人越多越不安全。后来这事未成就被人发觉,伍琼被董卓所杀,种辑、郑泰逃出长安。何颙、荀攸被抓入狱。

究其原因,估计很大可能是伍琼行事不密,被董卓察觉到苗头然后顺藤摸瓜了。

被抓之后,少不了一番严刑拷打,何颙清楚自己必定凶多吉少,为了少吃苦头他便在狱中忧惧自尽。

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荀攸言语饮食自若,跟没事一样。

因为荀攸看清了大势,当时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韪,天下英雄必然群起而攻之,董卓必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就算他荀攸倒霉被抓,还是有其他人会替其达成目标。

果然,很快董卓就被杀,荀攸逃过一劫。  

通过这件事,足可见其心理素质之强,内心之强大,同时能看清大势,顺势而为之。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荀攸后来会在荀彧死后带头劝曹操受九锡。

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占得绝对优势,反对曹操篡汉的颍川集团已经被其分化瓦解。

比如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时管理不严,手下河东太守王邑、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违抗朝廷旨意。钟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书朝廷请罪。但曹操予以姑息,没有进行任何惩罚。于是钟繇转而归附曹操。

通过一个个做工作,曹操争取到不少原先站荀彧一边的人。  

比如荀攸、钟繇、王朗、杜袭、郗虑都力劝曹操加九锡,而辛毗、陈群、华歆、王朗则在曹丕篡汉称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势不可违。

荀攸知道叔叔荀彧自尽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什么。

在三国时,一人犯重罪往往会牵连到族人。比如糜芳投降东吴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败亡,糜芳的哥哥麋竺面缚请罪,刘备劝慰麋竺,对他待遇如初,但不久后他还是因惭恨而病死。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糜氏族人摆脱被打压的困境。

那荀彧反对曹操篡汉自尽,其侄子荀攸怎么可能不会被牵连?

于是荀攸顺势而为,迅速转向,带头劝曹操受九锡。只有通过拥戴之功才能撇清与荀彧的关系,抵消其罪过。

荀攸劝进,并非拥护曹操,而是出于很现实的保命考虑。

奸雄曹操

荀攸第二个显著的特质是城府深。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荀攸姑母的儿子辛韬问荀攸是如何帮助曹操夺取冀州的,荀攸回答说:“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荀攸这种回应,让辛韬和周围的人都不敢再问其大事了。

荀攸曾与钟繇有过一些密谋。

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荀攸死于214年,而钟繇亡于230年,中间有十六年时间,钟繇却没有将这些计策透露出去,而宁愿将之带到坟墓里,可见这些计谋绝非等闲之策。

钟繇是荀彧向曹操举荐的,他们和荀攸都属于颍川士族。荀攸能与钟繇密谋一些什么呢?

曹操很欣赏荀攸这种让人看不透的风格。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所以在官渡之战时,曹操自己亲率骑兵火烧乌巢时,是委派荀攸和曹洪一起守卫大本营。

为何如此信任?因为荀攸谨慎周密,极有城府,轻易不出错,让其参与重要之事也不会走漏口风。

这样的人,曹操用着放心啊!

荀攸之谋

顺势而为,高深莫测。这样的人,不仅身边人看不懂,曹操也摸不透,史官又能有什么办法?

虽然如此,我们似乎还是可以从史料的细节中了解一二。

1、荀攸的理想

荀攸在刺杀董卓时,敢为天下之先,提出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方案。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也就是说,荀攸提供的,是刺董、平天下一套打包方案。

光把董卓杀了,天下依旧还是乱的。怎么办呢?荀攸的思路,便是占据崤山、函谷关,控制关中,关上关中大门,然后在长安城内辅佐天子以号令天下。

可见荀攸和贾诩率兵反杀到长安,彻底架空汉献帝的做法不同,荀攸是真心想匡扶汉室的。

2、荀攸是否真心辅助曹操

荀攸是被曹操劝说过去的。理由就是辅佐汉献帝。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於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  

曹操在迎天子后给荀攸写信说:“现如今天下动乱不安,正是有智谋的人劳心劳力的时候,但您在蜀汉地区观察情势变化,不是已经很久了吗?”  

在这里曹操耍了一点小小的滑头,他没有提到天子,只是说平天下之事。但结合他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的背景,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曹操是心系汉室的。

此时荀攸和荀彧一样,都被曹操的虚假言辞所蒙蔽了。  

3、荀攸有过匡扶汉室的行为

在官渡之战中,荀攸举荐徐晃堵截了袁绍数千车粮草。

军食方尽,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

在《荀攸传》中,荀攸有且仅有这一次点名推荐武将。

为何荀攸对徐晃格外高看一眼呢?因为徐晃曾经护卫过汉献帝。

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而这,或许就是荀攸重点推荐徐晃的原因之所在。

而后来,在保皇派受到曹操的打压后,徐晃迫不得已,才斩断一切过往关系,寻求明哲保身:

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

而这也恰恰说明,徐晃之前和保皇派,和荀攸有过密切的联系。

徐晃

在曹操的强势打压下,保皇派只得蛰伏以求自保,将兴复汉室的念头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他们本希望一展所长,力挽狂澜,兴复汉室。

可受现实所限,他们只能通过依附诸侯实现平生之志。

而这恰恰让他们被诸侯所利用,被裹挟着偏离了航向。这种充满悲剧色彩的努力,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