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游玩途中看到路边有个小镇赶场,索性就走进去感受一下这里的赶场气氛。场叫蒲元场,民国24年(1935)设场,后改为乡,本世纪初蒲元场是蒲元镇的场镇驻地,2003年撤销并入碧城镇,蒲元场则成为璧城街道的一个社区。蒲元场跟很多撤销的乡镇不同,因距离城区近,所以保留有赶场,而且赶场非常的热闹,完全看不出来蒲元是已经撤销的一个镇。
蒲元场的老地名叫濮坎坝,度娘上介绍为纪念宋朝状元蒲国宝,建场时起名蒲元场。蒲国宝,蒲元场感觉都不挨边,要是为纪念蒲国宝不如起名国宝场岂不是更贴切。起名蒲国宝的原因想来不是为单纯纪念蒲国宝,因为蜀汉时期濮坎坝确实有个人叫蒲元。蒲元在蜀汉时期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并且还封官,尽管只是个七品小官,但在当时绝对是家族的荣耀。
蒲元被封官并不是其官场能力强,更不是因为其才高很多斗,而是它有一门手艺,这门手艺不仅民间吃得香,官场上更是让诸葛亮爱不释手。蒲元拥有的这门手艺就是炼钢打铁,就是凭借手中这门手艺还追随诸葛亮北伐两次。蒲元出生贫寒,打小就到县城拜师学艺,并得到木、铁匠师的真传,后返回濮坎坝以木匠、铁匠为生。
东汉末期刘备入蜀,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蜀地站稳脚跟。诸葛亮南征北战,因兵器缺乏而广招铁匠制兵器,蒲元因冶炼和打铁技术好而被诸葛亮纳入其中,并封蒲元为西曹掾。西曹掾是丞相府设置的官职,职位相对较低,专门负责府内事务,不过蒲元并没有参与管理府内事务,而是专门为蜀军制兵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蒲元为蜀军制2万把大刀,尽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成功,但蒲元所制兵器亦为北伐蜀军立下大功劳而深受诸葛亮的夸奖。第二次北伐,蒲元则为蜀军制大刀5万多把,尽管第二次北方跟第一次北伐一样不成功,但蒲元制的大刀亦名扬天下。蒲元制的大刀得以名扬天下是因为刀片上刻有“蒲元刀”三个字,蒲元则被称为“铸刀王”。
蜀汉垮台后蒲元则回濮坎坝重操旧业,并以80岁高龄而善终,葬于天池畔、龙桂寺侧。三国至今有近2000多年,天池、龙桂寺犹在但墓葬已无踪影。蒲元西去后将濮坎坝更名为蒲坎坝,子孙散支后分为上蒲坎坝和下蒲坎坝,蒲坎坝更名为蒲元后亦称为上蒲元和下蒲元。蒲元则个人确实存在,要说为纪念蒲国宝而更名为蒲元,感觉有点不确切,应该是为蒲元而改名,毕竟蒲国宝的祖上就是蒲元。
蒲坎坝后更名蒲元场的原因还是跟蒲国宝有关,蒲国宝是宋代状元,民国时期设乡亦其名为蒲元乡,原意就是蒲状元乡,去掉中间的字简写蒲元乡。如果为突出蒲状元,直接起名状元乡不就完事了,为何还带有蒲字。如果为突出蒲国宝的存在,何不起名国宝乡,或者蒲状乡而起名蒲元。忠其原因,想来蒲元的起名并非是蒲国宝而是蜀汉时期的蒲元,没有蒲元哪来的蒲坎坝,解释为蒲国宝蒲状元,无非就是提升一下蒲元场的知名度。
蒲国宝、蒲状元是宋代跟冯时行在重庆先后鼎铭大号文人,冯时行之前发表过文稿,观看过我文稿的读者想来对冯时行有一定的了解。蒲国宝与冯时行先后同名,冯时行璧山梁滩坝人,朝中大官,因支持岳飞抗金被奸人陷害而返渝州教书,蒲国宝是璧山蒲坎坝人,没入朝为官一生倒是一生安稳。璧山区有状元桥、双状元峰和双状元墓等都是跟冯时行和蒲国宝有关。清朝之后行政区域划分,蒲坎坝属璧山,冯时行教书的地方属北碚,其母在巴县乐碛(洛碛)置产,现在就有冯时行是北碚人、江北县人的说法,不过宋代两者都是巴县人。蒲元场有蒲国宝墓,毕竟是状元墓,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想来都想去参观,不过蒲国宝墓具体位置在哪还真不知道,敬请网友告知。
蒲元场于民国31年(1942)设乡,集体经济时期设蒲元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4年升格为镇,2004年撤销与碧城镇合并,现在蒲元场则是璧城街道的一个社区。蒲元镇撤销时镇域面积为24.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1.7万。1.7万余人都能从乡升格为镇,想来蒲坎坝这块地方物资丰富,人民衣食无忧,更大的原因还是蒲国宝的出生地,当然老成渝路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世纪初实行强镇策略,以当时的条件蒲元保留镇级建制想来不合适,最后被取消亦是理所当然。
蒲元场尽管是小场,但其靠近城区,老成渝路经过蒲元场,交通非常便利,赶场亦非常的热闹。璧山至蒲元场有直达公交车,还有璧山至五龙、璧山至七塘的公交车,还有北碚至璧山的客运车都经过蒲元场,公共交通出行非常的方便,喜欢赶场,特别是喜欢赶小场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