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将拉开帷幕。“寒窗苦读十二载,金榜题名一朝时”,这是无数学子十余年学习成果的一次最终大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是影响无数人一生的一次考试,同时也是无数家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在此祝广大考生考出好成绩!
说到高考,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当揭榜时有你的名字,那就叫榜上有名,如果能考得第一名,那就厉害了,高中状元,不仅仕途一片光明,更能光宗耀祖。
拍摄于贵州省黔东南。
说到科举制,我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那个短命却又作出众多贡献的隋朝。公元581一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再一次的大一统。隋文帝上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科举制就是其中的创举之一。
隋朝有一整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为无数有才华的学子提供了机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开启了中国人只有读书才是出路的梦想。然而由于杨坚选错了接班人, 隋朝建国仅仅37年,就在杨坚儿子杨广的手上灭国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其推出的科举制度却一直沿用千年。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一共走了1300年。有人曾统计,在这期间一共产出了文武状元777名,其中文状元有592名。而我今天要说的这位状元是比较特殊一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夏同龢。
清朝同治十三年(公元1974年),夏同龢出生于贵州省麻哈州高枧村(也就是今天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夏同龢参加癸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夏同龢被光绪皇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我们常说的状元)。在历史上,贵州省只出了两位文状元,夏同龢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
作为贵州省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夏同龢在当地还是享有一定的声誉。如今在贵州黔东南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的狮子山脚,有一座夏同龢状元第,就是夏同龢作为状元所住的府邸。而此行我的目的地就是这里。
这是一个被众多大山包围的小山村,看得出当地的经济并不算发达,不过这状元第却是相当的气派。刚进入村子,就是一派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江南山水园林景观,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
据了解,夏同龢状元第建于光绪二十四年。整座建筑为清朝传统的外砖内木制的结构,坐北朝南,三开间,中间为正大门,悬挂有“状元第”蓝底烫金匾。大门的两侧挂有夏同龢亲笔所写的一幅楹联:努力嵩明德,随时爱景光。字体浑厚有力,极具大家之风。
状元第所用的颜色为贵州传统的暗红色漆,体现着当地的特色,如今看上去依然亮丽如新。整座建筑由门楼、两厢房、正厅等建筑组成的四合院,正厅是三开间,用的是穿斗式硬顶盖青瓦,格扇门窗。院内天井采用整块的青石板铺设成,这与我们常见的清朝建筑基本相同。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府邸是当年夏同龢回乡祭祖时所住,他曾在这里住了32天,走后也没有再回来。屋内卧室里还摆着当年夏同龢睡过的床榻,以及他当时用过的一些家具。看得出,夏同龢虽为状元,但生活一点也不铺张。
明朝初年,夏家先祖从南京来到麻江定居,历经500余年,到了夏同龢是第六代。夏家在当地也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夏同龢从小就饱读诗书,还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老师重庆璧山名士胡安铨的教诲,这为他日后成为状元打下坚实基础。
在清朝末年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又刚经历了甲午海战的惨败,光绪皇帝欲奋发图强推行戊戌变法,夏同龢又恰逢是那一年的文状元,也不得不转变观念。然而悲剧的是,这状元板凳还未坐热,变法失败,光绪帝被软禁,梁启超、康有为逃亡,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
面对现状,满怀抱负的夏同龢于光绪三十(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状元身份出国留学的人。学成归国,夏同龢兴办了广东法正(音)学堂(今中山大学的前身)任校长,夏同龢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从士大夫转型的知识分子,而他无疑是中国最后十三位状元中的佼佼者。
1925年夏同龢心脏病发,后经医治无效在北京壁柴胡同住所逝世,享年51岁,安葬于北京阜城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