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莫言受邀回到母校开办讲座。他的到来,如同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校园。
漫步在熟悉的校园小径上,莫言先生的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数十年光阴。然而那些青春的记忆,那些恩师的教诲,却如同昨日之事,历历在目。
在众多迎接他的老师中,有一位年逾九十高龄的老教师格外引人注目。她便是莫言先生的恩师——徐怀中。徐怀中虽已年高,但精神矍铄,见到莫言先生,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徐怀中拉着莫言先生的手,不住地询问他的近况,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她深知,这位昔日的学子如今已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但她更关心的,是他是否还记得那些年少时的梦想和追求。
在欢声笑语中,徐怀中突然对莫言先生说:“莫言啊,你如今成名成家,老师我也没什么可送你的。就送你一首打油诗吧,也算是对你的一份心意。翌日,余自度打油一曲寄莫言:
二月二,龙在田;二月三,龙腾渊。毕业卅年再会面,师徒旧地忆当年。谢师恩,言莫言;赞管兄,说向前。掌声笑声连呼喧,侃出一片艳阳天。魏公村,桃花潭,孤帆远影天际悬。
这首打油诗虽简短,却饱含着徐老师对莫言先生的深深祝福和期许。莫言先生听后,感动不已,连声道谢。
接着,莫言先生也回赠了一首打油诗给恩师: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三,母校游。往事历历堪回首,何时更上一层楼。文贵新,人恋旧,宽多友,仁者寿;恩师九秩笔不休,壮志犹能撼山丘。底色浓,音色厚,金戈铁马将进酒。
这首回诗既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两首打油诗,一赠一回,不仅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莫言先生和徐老师的心中,也照亮了这座充满希望的校园。
在随后的交流中,莫言先生与母校的师生们分享了他的文学之路和人生感悟。他谈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少年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也谈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莫言先生的讲话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表示,要以莫言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母校争光添彩。
随着时光的流逝,莫言先生和徐老师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校园深处。但他们的故事和诗篇却如同这金秋的落叶般,飘落在每个人的心田,化作一份份美好的回忆和感动。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美好的感动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寻梦想、去创造辉煌。而莫言先生与恩师的故事,也将成为母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镌刻在校园的历史长河中。
在离开母校前,莫言先生还特意为校园留下了一幅墨宝:“文学之源,恩师情深。”这八个字意蕴深远,既表达了他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也寄托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无限期望。
这幅墨宝如今已被悬挂在母校的图书馆内,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师生们经过时,都会驻足观赏、品味其中的深意。它不仅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师生情谊、传承中华文化;更激励着人们要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为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莫言先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文学、热爱文学。他们纷纷加入文学社团、参加文学创作比赛,用自己的笔触书写青春、记录生活。这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以莫言先生为榜样,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写到最后
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莫言的打油诗略显不如徐老先生的那首。因为莫言的那首打油诗不仅写得过于直白、浅显,而且缺乏诗意。但莫言与恩师互赠打油诗故事已成为一段佳话,传颂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而那份师生情深、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