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忠义传(26):郭忠孝—永兴军的最后坚守

米多知道 2024-08-02 01:55:16

郭忠孝,字立之,北宋时期河南人,郭逵之子。在宣和年间,郭忠孝被任命为河东路提举,负责管理该地区的政务。河东路地处边境,与解梁、猗氏等地相邻,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盐枭横行之地。当时,这些地区活跃着许多盗贩盐的团伙,严重扰乱了地方的治安和经济秩序。

在处理这些盗贩团伙的过程中,郭忠孝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因此只将首领捉拿归案,对其他成员则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政策。这样一来,既有效地震慑了犯罪分子,又减少了无辜民众的牵连,使得河东路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然而,这一举措却引起了宰相王黼的不满。王黼认为郭忠孝过于宽容,对犯罪分子惩治不力,担心这会助长犯罪风气。最终,郭忠孝被免去了河东路提举的职务。

靖康初年,金人的铁骑屡次南侵,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危急关头,郭忠孝被朝廷重新召回,任命为军器少监,负责监制和管理军需物资。在朝堂之上,郭忠孝站在了主战派的一边,坚决反对与金人和谈,主张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郭忠孝分析局势,指出金人自燕蓟起兵以来,虽然起初势不可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锐气已经有所减弱。

郭忠孝认为,此时正是我军反击的大好时机,应当趁金人懈怠之际,发起猛攻,以期一举击溃敌人。他的言论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皇帝对此颇为重视,遂命他与当时的宰相吴敏、枢密使李纲共同商议对策。

在商议过程中,郭忠孝提出了十多条关于战守利弊、军队分合的策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朝中主和派的力量强大,以及对于战争后果的担忧,郭忠孝的这些建议最终都没有被采纳。

郭忠孝被任命为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郭忠孝深知关陕地区的重要性,它是抵御北方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因此,他上任后,立即着手加强当地的军事力量。他亲自前往关陕地区,利用自己的威望,成功招募了三万精兵,这些士兵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具有较强战斗力的“胜兵”。

郭忠孝将三万胜兵分配给了十位将领,每位将领负责一部分兵力。在十位将领中选了一位最有能力、最有威望的将领来统一指挥,确保军队的统一行动和战斗力。

在军队组织架构安排妥当之后,郭忠孝又派出一部分兵力前往泽州和潞州,这两个地方是战略要地,对于防御金兵的南侵具有重要意义。他命令这些部队听从宣抚司的调度,与宣抚司的军事行动保持一致,共同抵御金军的侵略。

当金人的铁骑再次侵犯京师,永兴军的统帅范致虚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率领各路军马从淆山、渑池方向入援京师,意图缓解京城面临的压力。范致虚命令席益、唐重以及郭忠孝一同出兵河东,目的是牵制金军的兵力,阻止他们进一步南下。

大军全部出动,直奔函谷关,这是古代关中的重要关口,也是防御金军的关键位置。在这场战役中,郭忠孝的任务尤为艰巨,他只带领着来自蒲州、解州的三千精锐军队赶到了猗氏。在这里,他们遭遇了金军的先锋部队,郭忠孝指挥若定,凭借出色的战术和士兵们的英勇战斗,成功击败了金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随后,郭忠孝带领部队经过绛州,攻破了太平砦,斩杀了数百名敌人,紧接着,他们又攻打平阳,成功攻入城郊,给金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然而,战局多变,当永兴军主力在淆山、渑池之间遭遇失利,战况急转直下时,郭忠孝果断地带自己部队撤退,以免被围,他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取得的阵地。

当金人的铁蹄再次践踏永兴军的土地,城池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时,有人出于对郭忠孝安全的考虑,劝他以监司的身份外出巡视,以此来避免即将到来的灾祸。然而,郭忠孝对此建议并未作出回应,他选择了留在城中,与永兴军共存亡。

郭忠孝负责守卫的是西城墙,这里是防御金军的关键位置。金人在城下布阵,准备发起猛攻。在这危急关头,郭忠孝招募了擅长使用的弓箭手,并让他们用神臂弓——一种威力巨大的远射武器——向敌人射击。由于神臂弓的射程远、杀伤力强,金军无法靠近城墙,进攻受到了严重阻碍。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不久之后,城东南角被金军攻破,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城破的危机,郭忠孝没有选择逃离,而是与唐重、副总管杨宗闵、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经略主管机宜文字王尚、提举军马武功大夫程迪等将领一同坚守阵地,最终在激战中战死。

郭忠孝的忠勇,感动了朝廷和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追赠郭忠孝为太中大夫。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