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看过去各种各样挖空心思的解说,心中总是窃笑不已而又深恶痛绝。传统文化几千年,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个地方拉了几个字。我今为之补齐了,不知你认不认可?也不管你认不认可?你就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吧?
礼的基本概念就是我做出的样子你也要做出同样的样子。表面上至少要和和气气,至于背地里怎么掐,实际上怎么打,那都另当别论。场面上要过的去要有礼貌。
一旦,如果,你不讲礼貌,我就可以直接翻脸动手了!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接下来一句“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莫之应,典型的宾语前置,本应“莫应之”。没有人回应,没有人回礼。没人接那个茬。
攘臂而扔之。全书最具武侠文学气质的一句话。有人费尽心血考据论证,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攘,扬。扔,一拳打出,飞出三丈远。
当你伸出手个人握手,但对方没有伸手回应。被拒绝握手的结果是当场翻脸,掀桌子,动手!
【不充说】
我为什么不把礼解释成孔儒之礼?礼/禮字的本义是祭神、敬神。示字旁,本意是人跪拜于神明上天或祖先跟前儿。右边的豆,典型的祭奠禮器。曲,为牺牲,就是祭品,贡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形成的规范,逐渐演变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字也成为与这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所以礼,实际上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各阶层既定利益的一套制度规范及其外化的行为礼仪。礼,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整套的“人之道”。
周公做礼,就是用礼来治理天下的典范。孔子曾经担任鲁国的礼官,并在各国推行周礼,并将他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融入到礼中。也就是说孔子将自己的思想学说与统治工具相结合。因而就具有强制性了。而诸子百家是各位精英各自悟道之后形成的学说,然而他们也不得不遵守儒家的礼。
从老子的思想体系来说,老子主张的是“尊道贵德”,按说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行为规范。只是大道被人类遗弃荒废之后,才兴起了所谓“假仁假义”,人类机智百出,挖空心思,制造了一整套的“大伪”之说,来愚弄百姓。在老子看来。仁以次,都是大伪,其中最最虚伪的就是所谓“礼”。
礼,就是做做样子给人看,礼就是做做样子给人看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样的应对,回应。
哈喽,你好,古德猫宁!
哈喽,你好,古德猫宁!
而如果一旦有人拒绝你伸出去的手,拒绝安礼仪要求应对,那就直接撸袖子,掀桌子,翻脸动手。有人考证说“攘臂”就是“撸袖子”。
所以我的理解很简单。礼,就是礼貌,礼节,礼仪。你们说的“那些一整套统治制度的外化的行为规范”,就是见面要有见面的礼节,引见要有引见的礼节。
用今天的话说,“生活要有仪式感”就是我理解的简写的礼,而不是真笔字禮。
然后,重申,我的一贯主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之间,很有可能是减省了遗漏了几个字。这句话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
上礼为之只为应。
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礼的基本概念内涵意思就是,“我做了,你就要有回应”。如果一旦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反馈,那就直接撸袖子,掀桌子,动手,翻脸。
“攘臂”和“扔之”足以证明。火气很大,发力很猛,一扬手臂,就把对方“击”出去,很远,犹被扔出去一般。现代话依然使用“扔出去”这样的词汇。
【AI作文】
AI听我话说①是可笑的,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翻译,我觉得更可笑。
①最高等级的“礼”做事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和,就激奋地捋起袖子,伸出胳膊牵拉。
对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一种较为合理的翻译是:推崇礼义的人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拉人们跟随他。
从字词含义来看,“上礼”表示尊崇礼、推崇礼的做法。“为之”即有所作为,按照礼的要求去行事。“莫之应”是没有人回应他这种按照礼的行为。“攘臂”是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有强行的意思。“扔之”表示牵拉、强使别人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