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配享太庙是指古代大臣凭借自己生前的功绩、威望、官职,在死后得以陪祀于帝王宗庙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最高起源于夏朝,商朝和周朝均有继承,但记载较少,秦汉时期未有配享太庙的记载,直到三国曹魏时期,才正式作为一制度定下来。
配享太庙的功臣能够在帝王宗庙的旁边立一个牌位,每当祭祀帝王时,功臣的牌位就会显露出来,并且享受后人对此的祭祀,这对于满朝文武来说,无不想获取这项殊荣。
能够配享太庙是一种无限光荣的荣耀,是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只有立有重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够进入,而且选择标准极为严苛。
唐太宗时期,进入凌烟阁功臣的有24人,但是配享太庙的只有七个人,唐玄宗时期更少,配享太庙的只有三个人。
《三国志 明帝纪》:夏五月壬申,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于太祖庙庭。
曹魏时期的配享太庙始于魏明帝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五月,魏明帝曹叡下诏将已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的灵位移到太祖(曹操)庙庭中配享祭祀。
曹叡第一次配享曹操的太庙,只选择了三个人。
《三国志 三少帝纪》: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
大规模将功臣配享曹操太庙在曹芳时代的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此时是曹爽与司马懿辅政时期,七月,魏帝曹芳下诏在太祖曹操庙庭中配享这些功臣:
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阶、陈群 、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 、华歆、王朗、曹洪、夏侯渊、朱灵、文聘、臧霸、李典 、庞德、典韦。
第二年十一月十二日,曹芳下令在太祖庙庭中祭祀已故的尚书令荀攸。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几个月后朝廷掌管礼仪的大臣建议把司马懿配享太庙,并且由于功劳最大,位置应该排在最前面,自此司马懿配享曹操太庙,此时是司马师掌管曹魏军政大权。
公元262年,魏元帝曹奂下令将郭嘉配享曹操太庙,此时是司马昭掌控曹魏军政大权,这也曹魏最后一次选择功臣配享太庙,三年后,曹魏灭亡。
从曹叡第一次选择功臣配享曹操太庙,到曹奂最后一次将郭嘉配享太庙,在29年的时间中,曹魏分5次一共选择了26位功臣配享曹操太庙。
这26位功臣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曹魏宗亲,比如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洪、夏侯渊;
第二部分是文臣,比如程昱、桓阶、陈群 、钟繇、华歆、王朗、荀攸、司马懿、郭嘉。
第三部分是武将,比如张郃、徐晃、张辽、乐进 、朱灵、文聘、臧霸、李典 、庞德、典韦。
《三国志 三少帝纪》裴松之注:臣松之以为故魏氏配飨不及荀彧,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魏臣故也。至于升程昱而遗郭嘉,先锺繇而后荀攸,则未详厥趣也。徐他谋逆而许褚心动,忠诚之至远同于日磾,且潼关之危,非褚不济,褚之功烈有过典韦,今祀韦而不及褚,又所未达也。
对于配享太庙的问题,裴松之发表了他的意见:
裴松之认为文臣之中只有一个荀彧没有配享太庙,主要原因就是荀彧是汉臣,而不是魏臣,并且反对曹操称魏公。
裴松之说至于为什么升程昱而把郭嘉放在最后,先让锺繇配享太庙而后让荀攸,他也搞不清楚原因。
裴松之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许褚,他认为许褚斩杀徐他救了曹操,对曹操非常忠诚,如同当年的匈奴人金日磾对待汉武帝一样忠诚,而且曹操在潼关遇险,不是许褚能力不行,许褚对曹操的功劳甚至超过了典韦,如今典韦配享太庙,而许褚不能,他又没有过失。
那么问题来了,朱灵、文聘、臧霸、李典 、庞德、典韦这些人都能配享太庙,为什么许褚不行?
张郃、徐晃、张辽、乐进能配享太庙,原因是这四个人功劳最多,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于禁不能进,主要原因就是于禁投降了关羽,失了贞节,如果于禁不投降,当然也能进。
朱灵能配享太庙就有些奇怪,朱灵最初是袁绍的部将,曹操攻打徐州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率领三个营支援曹操作战,朱灵趁机留下来投靠曹操,朱灵手下的士兵也跟着朱灵一起留下了。
当时袁绍强大,曹操弱小,朱灵能够像郭嘉、荀彧等人一样离开袁绍投靠曹操,说明眼光确实不一般,能看出曹操这个人有能力,能成大事。
袁术欲北上投靠袁绍时,曹操派朱灵、路招与刘备一起拦截袁术,曹操平定冀州时,朱灵率军五千守卫许都南,斩杀了谋反的中郎将程昂,但曹操不相信朱灵。
曹操西征关中时,朱灵与徐晃率军渡过黄河,占据岸边作为营地,渭南之战时,朱灵随夏侯渊征战,第二年,朱灵率军击败占据五道口作乱的山贼,曹操南征张鲁时,朱灵与张郃一起击败氐族人。
《三国志 于禁传》: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
不知何故,曹操不喜欢朱灵这个人,一直想夺朱灵的兵权,后来派了于禁夺了朱灵兵权。
以朱灵的战绩来看,根本不足以配享太庙,但朱灵确能配享太庙,想必背后有高人撑腰。
再说文聘,他是刘表的旧将,刘琮投降曹操后,文聘也跟着投降,因为怀念旧主,被曹操认为是忠臣。
文聘在赤壁之战时担任江夏太守,后来多次与关羽交战,与乐进一起在寻口击退关羽,在江津烧毁关羽的船只,曹丕征吴时,文聘作战有功,迁后将军。
公元226年,孙权率领五万大军攻打江夏石阳,包围了文聘,但始终攻不下城池,等到孙权撤军时,文聘率军出击,大败吴军。
此后文聘一直镇守江夏,江夏在当时是曹魏与东吴的前线,有文聘镇守江夏,东吴始终不敢进犯,文聘说起来比朱灵的功绩要大,至少能镇守一方,保一方平安。
臧霸最早归属陶谦,担任骑都尉,与孙观、吴敦、尹礼称霸开阳(今山东临沂),刘备领徐州时,臧霸投靠刘备,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后,臧霸投靠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后,臧霸投靠曹操。
反正不管谁主政徐州,臧霸就投靠谁,典型的地头蛇,曹操主政徐州时,任命臧霸为琅邪相,官渡之战时,臧霸率军进入青州协助曹操作战,并攻破齐国、北海等地。
臧霸曾跟随于禁在东海讨伐昌豨,后又跟随夏侯渊讨伐黄巾余贼徐和,因功升迁为徐州刺史,臧霸还跟随于禁讨伐梅成,又在皖地与孙权作战,阻止东吴军队救援陈兰、梅成。
臧霸还跟随曹操在居巢和濡须口讨伐孙权,攻破居巢,还曾与夏侯惇一起留守居巢,曹丕继位后,臧霸担任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臧霸还跟随曹休一起讨伐东吴将领吕范,后来曹丕利用南征孙权的机会,夺了臧霸的兵权,任命他为执金吾。
以臧霸的功绩来看,配享曹操太庙也承担得起。
李典是仅次于五子良将的曹魏名将,出身豪门大族,聚集了几千食客投靠曹操,协助曹操攻打黄巾军,攻打袁术,从征徐州,陈宫薛背叛曹操迎吕布进入兖州,李典及族人都支持曹操。
官渡之战时,李典及家族为曹操军队运输粮食,官渡之战后,李典率军击败袁尚的将领高蕃,保证了粮道的畅通,博望之战时,李典劝阻夏侯惇追击刘备,但夏侯惇不听,被刘备击败,李典率军救援夏侯惇。
李典跟随曹操平定北方,又参与赤壁之战,但未与敌军交战,李典还跟随曹操西征关中,合肥之战时,李典与张辽、乐进一起大败孙权。
李典的家族有三千多户,一万余人全部投靠曹操,并主动将族人迁到邺城,言外之意就是给曹操当人质,李典对曹操忠心耿耿,配享太庙没有问题。
庞德最早是马腾的部将,后跟随马超,随马超一起与曹操作战,马超被曹操击败后,投靠了张鲁,庞德跟随,马超后来南下益州投靠了刘备,庞德则与张鲁一起投靠曹操。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庞德表现英勇,多次与关羽作战,还射箭射中了关羽的前额,关羽利用大雨俘虏于禁,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所杀,曹操称赞庞德的忠义,认为于禁还不如庞德。
庞德的战绩排不上号,但忠义被曹操称赞,这也许是庞德配享太庙的原因。
典韦起初是陈留太守张邈的部将,后来投靠曹操,成为曹操的贴身将领,濮阳之战时,典韦表现英勇,击退吕布的军队。
在宛城之战中,张绣偷袭曹操,典韦与部下兵校十余人挡住了张绣的军队,为了保护曹操力战而死,典韦勇猛忠诚,又是保护曹操而战死沙场,配享太庙说得过去。
许褚在东汉末年聚集了数千宗族与宾客,据营自守,击退了汝南葛陂万余黄巾军的进攻,投靠曹操后,成为宿卫军将领,曹操征张绣,许褚先登立功。
官渡之战时,刺客徐他想刺杀曹操,被许褚杀死,曹操征马超、韩遂时,许褚冒着箭雨救援曹操,助曹操顺利渡河,曹操与马超对话时,马超想劫持曹操,许褚在身边,马超就不敢了。
许褚虽然是曹操的宿卫军,但经常率军作战,先登立功,许褚还参与了汉中之战,曹操去世后,许褚哭到吐血。
许褚虽然没有立什么大的军功,但光是救援曹操的性命就有两三次,裴松之说得不错,典韦能配享太庙,凭什么许褚不能,许褚的功劳大于典韦。
裴松之都不知道许褚为什么不能配享太庙,作为后来的人,只能推测一下,大概率是许褚得罪的人多了。
许褚这个人确实忠心,但待人处事方面不够圆滑,曹仁曾经想见曹操,碰到许褚,邀请他去交谈一下,但许褚拒绝了,这直接招致了曹仁的记恨,许褚一直护卫曹操,这事想必没少干,曹操手下的大臣想见曹操,都得经过许褚,许褚是曹操的近臣,不愿意与镇守外藩的将领交往这没有错,但他缺少圆滑的手段和语言。
评定谁进入太庙,那是由当朝皇帝和大臣共同评选的,除了曹叡时代的第一批人外,曹叡去世后,人选多是由权臣评定,尤其是曹爽和司马懿掌权的时候,一次性就选择了20人配享,这次机会最大,但许褚未进。
起决定作用的是曹爽与司马懿,尤其是曹爽,跟曹仁同为曹操的宗亲家族,也许许褚无意得罪了曹爽或者曹真,导致未能配享太庙。
历史不是演义,配享太庙的大部分都是官至“一方诸侯”了。手下都有自己的亲兵部曲,还有庞大的亲族好友把持地方的豪强。按后来的标准,都是世家大族。而典韦庞德属于【烈士】,那是榜样,要是许褚也战死了,也能配享太庙。[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