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8年,绍兴市委在整理相关资料时,有了一个惊人发现,原来周总理竟然有个“义子”,几十年来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这个义子名叫王戍,字慕向,浙江绍兴人,曾是周总理的表侄,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被分配到福州工作。
王戍在怎样的情况下,成为了周总理的“义子”?他隐瞒真实身份的原因又是什么?
父子初相见有关周总理与王戍之间的故事,要从1938年开始讲起。这一年,周恩来应邀出任国民政府政治部副部长。
虽然进入了国民政府,但蒋介石对周总理并不信任,每次他出席公开活动,必定会派特务暗中监视。为了避开国民党耳目,周总理常常用私人行程掩护行动。
1939年3月,周总理与浙江新四军的负责人有大事要谈,于是他借口回绍兴祭祖,暂时离开了南京。
虽是为了公事而来,但周总理确实也有回老家看看的想法,毕竟此时他已经离乡多年。
3月29日上午,周总理一行人乘坐乌篷船从绍兴出发,前往位于乡间的先祖墓地。
在此之前,周总理提前拜访了老家的亲戚。当得知他要去祭祖后,不少人提出要同行,其中就包括一个叫王戍的少年。
王戍的父亲名叫王贶甫,是周总理的表弟,两个人小时候关系很不错,常常一起出去玩耍。
一路上,王戍都表现得非常活跃,不停地向表伯请教各种问题。周总理不仅一一为其解答,还拓展介绍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这让王戍对表伯崇拜不已,决心向他学习,而周总理也很喜欢这个勤于动脑、不懂就问的表侄,甚至产生了几分舐犊之情。
祭祖完毕后,一行人去参观大禹陵,当周总理问起是否有人知道九斧的含义时,王戍大胆猜测,九斧是否和九鼎一样,代表了大禹为天下治水、泽陂九州的功绩。
这个机智的回答,让周总理对王戍越发欣赏,觉得这个孩子哪儿都顺眼。
行程结束之后,应亲戚们邀请,周总理为家中后辈题词勉励。
轮到王戍时,周总理大笔一挥,写下了“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几个大字,瞬间让少年热血沸腾。
原来,王戍很早就盼着能参加革命、保家卫国,没想到相处才不到一天,伯父便看穿了他的想法,还留书鼓励。
这让王戍大为触动,他当即打定主意,要跟着表伯一起闹革命,到前线打日本鬼子,为民族解放作贡献。
得知表侄的想法后,周总理先是盛赞了他的革命热情,随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现在还小,努力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更多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王戍没想到伯父会拒绝,一时之间,整个人像霜打了的茄子,低垂着头,半天不说一句话。
看到少年颓唐的样子,周总理十分不忍。他先是温言安慰了一会儿,待王戍情绪有所好转后,才认真地说道:“伯父很喜欢你,做我的干儿子,好不好?”
这句话一出,王戍直接愣在原地,内心被巨大的喜悦包裹,能得到崇拜已久的伯父认可,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不仅如此,在经过一天的相处后,王戍早已被周总理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还产生了浓浓地孺慕之情。
回过神来后,王戍激动地回道:“太好了,我愿意”。
随后,在父亲王贶甫的指挥下,他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认亲礼,并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大喊了一声:“干爹!”
仪式结束后,周总理郑重地表示要再送王戍一个礼物,这个神秘的礼物又是什么?
一别经年,家书“石沉大海”周总理送给王戍的礼物非常简单,意义却很重大。当时他拿过一张宣纸,重新为义子写了一幅字,在原先两句诗的基础上,加上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寄语。
最重要的是,周总理在落款上添了两个字,从“慕向表侄”变为了“慕向表侄义儿”。
这下,他和王戍的义亲关系不仅有了人证,还有了物证。仅此一举,就足以看出周总理的细心和对王戍的认可。
离开绍兴之时,周总理不断勉励王戍,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为人民服务。
对于义父的殷切期盼,王戍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发奋读书,哪怕遭逢变故,也坚持学习。
这个过程中,王戍还收到了周总理辗转寄来的一封信,里面是他穿着戎装的照片,背后写着“慕向表侄义儿存念”。
这张照片被王戍视若珍宝,一直妥善保存着,时不时就拿出来看看,泛黄的影像上似乎还能看到摩挲的痕迹。
令人遗憾的是,绍兴那一天的相处,居然是父子俩的此生唯一。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戍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待,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期间,王戍一直刻苦用功,每天认真学习,他盼望着将来能去周总理所在的城市工作,好好地照顾义父。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王戍毕业那一年,恰好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当时南方百废待兴,福建、两广等地急需大量人才。
因此,党中央以“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的名义,在上海的多所大学招募人才。
王戍看到宣传后,毫不犹豫地便去报了名,他相信伯父一定会支持这个决定,认同他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想法。
就这样,王戍跟着“南下服务团”到了福建,他先是被分配到福州市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调到福建高级工业学校任教。
和繁华的上海不同,当时刚解放的福州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日常的工作强度也很高。
但王戍对此没有任何怨言,他牢记周总理的教导,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
不仅如此,王戍还在总结大量经验后,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赞扬。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有了公开的办公地址。收到消息后,王戍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家书,怀着激动的心情将其寄往北京。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王戍每天都去传达室溜达好几趟,生怕错过总理给他的回信。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收到回信。一开始,他觉得是总理工作太忙,无法第一时间回复。
因此,王戍很快调整好了心态,之后又给周总理写了十几封信,每封信都非常真挚,满满记录着他的成长和感悟。
可惜,寄出了这么多封信,周总理那边却始终无动于衷。渐渐地,王戍彻底失望了,他觉得总理很可能已经忘了自己,那一封封真挚的家书,不过是他一厢情愿而已。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周总理为何不回信根据周总理身边的警卫员回忆,其实王戍寄来的每一封信,总理都认真地阅读了。
尤其当看到义子在工作上取得成绩后,总理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一整天保持好心情。
而且,王戍寄来的每封信,总理都会看好几遍。看完之后,还会妥善地将它们保管起来,放在一个专门的抽屉里。
不过,总理对外却从未提及王戍这个义子,也压根没准备给他回信。这又是因为什么呢,难道有不得已的苦衷?
其实周总理的做法很好理解,他是在有意在拉开与亲戚们的距离,不想他们因为和自己的关系而受到优待。
一直以来,周总理最痛恨的行为就是官员以权谋私,更看不惯一些人为了讨好领导,拼命巴结他们亲戚的做法。
作为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周总理不允许这种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一直很注意与亲戚“避嫌”。
可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吃了一个暗亏。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有一天,他收到了表妹陈绣云的来信。
她在信中东拉西扯了一堆,但核心想法就一点,希望表哥能帮自己在松江县政府谋一份清闲的工作。
对于这种请求,周总理当然不支持。但考虑到十四姨曾经悉心照顾过他的弟弟,而陈绣云是十四姨最疼爱的女儿,因此周总理不好说重话,只能回信婉拒。
没想到,陈绣云并没有就此作罢,反而另辟蹊径,直接拿着周总理的回信,来到松江县政府。
地方领导看过信后,了解到陈绣云确实是总理的表妹,碍于情面,他们最终为其在文教科安排了一个工作。
然而陈绣云却并不满足,她想要的是一个内容清闲、待遇优厚的工作,而文教科此时正负责扫盲,并不轻松。
因此,她屡次去县政府闹,最后逼得领导们给北京写了一封信,还附上了详细的材料。
收到信后,周总理大为光火,当天便下了明确指示,要求当地政府开除陈绣云,并登报断绝与表妹的亲戚关系。
受这件事影响,周总理断了与所有亲戚的书信往来。为表一视同仁,哪怕很信任王戍,最终也还是放弃给他回信。
1950年,王贶甫因筹建市工商联合会等成绩受到组织嘉奖,被安排去北京出差。周总理闻讯后,第一时间把王贶甫叫到家里,特意向他说明了情况。
王贶甫随后把总理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儿子,王戍这才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继续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后来,王戍辗转了解到周总理制定的10项家规,对其钦佩不已。尤其是“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这一条,更是被他铭记于心,一刻都不曾忘怀。
就这样,王戍默默在福州工作了几十年,从未透露他的真实身份。一直到绍兴那边有所发现后,世人才知道周总理竟然有个义子。
可即便如此,王戍依然非常低调,他甚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也很少提及和周总理的关系,从未有任何“借光”之举。
从周总理和王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坚定信仰,他们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或许,王戍和周总理没有太多的相处机会,但是他们的思想却高度共鸣。这种精神上的一脉相承,才是这段父子关系里最熠熠生辉的华彩篇章。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