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三十七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章 清朝前期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 笪重光《书筏》对书法形式美的认知
二、字形章法的形式要求
笪重光对于字形构造及章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此选取关键要点,略作列举。其文称:
使转需圆劲且秀折,分布应匀豁并工巧,方能迈入书家之门。
画作要似金刀切割般净洁,布白犹如玉尺量度般齐整。
名手笔下无字笔拼凑之态,书家之作无字字重叠之行。
真行、大小、离合、正侧,于章法之变而言,格呈方而棱现圆,栋显直而纲呈曲,方为佳构。
在字形构造中的转与折方面,笪氏着重强调转要“圆”、折要“秀”,两者兼具,方有方圆相对应之妙趣。这自然体现出他的审美取向,主要在于雅净,而非浑浊。
他表示笔画应如金刀切割般净洁,布白能够像玉尺度量般齐整,这些均反映出传统文人雅艺的意趣。对于单个字,他要求笔笔精妙;对于整行,他反对字字排叠,意味着每个环节皆需有变化;对于章法,笪重光注重真行结合,同时关注“大小”“离合”“正侧”“方圆”“曲直”等对立因素的辩证关系。
三、论“逆数”
笪重光进一步阐明了用笔的形而上原则。文中称:
欲顺之,必先逆之;欲落之,必先起之;欲转之,必先折之;
欲掣之,必先顿之;欲伸之,必先屈之;欲拔之,必先摆之;欲束之,必先拓之;欲行之,必先停之。书亦逆数焉。
以“逆数”论用笔,乃是对《周易》思想的拓展,《易传·说卦》中有言:“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同时,这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延伸。从现代视角来看,所谓“逆”,便是认可对立面的存在。针对书法的用笔问题,前人亦总结出了一些相关规律。托名蔡邕的《九势》提到:“藏锋,点画出人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
“欲左先右”,即与“将欲顺之,必故逆之”意思相同;
“紧驶战行之法”是指行笔时犹如两军对垒相互牵制的状态。此外,前人在“永字八法”中有“勒”法,原意为用笔时如同驾驭马车时勒住缰绳的样子。传为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讲道:“有十二种隐笔法,分别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
这些文献对用笔中的“逆”法均有一定程度的展现。
将用笔在形而上的原则层面进行归纳,以“逆”贯穿始终,此乃理性思维的成果。笪重光从用笔“逆”的原理中洞悉了书法艺术生成的奥秘,并归结为“书亦逆数”。所谓“书亦逆数”,意为书法艺术基于各类对立因素的统一,不但用笔蕴含着逆的原则,其他方面如结构的向背等也存在对立面的统一。我们还需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笪重光强调书法艺术中“逆”的原则并非最终结果,而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达成“顺”。若一味追求“逆”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与笪重光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曾说:“凡言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从高趋卑,以大包小,不容违阻之谓也。‘理当然而然,则成乎势矣’‘势之顺者,则理之当然也’”此论与笪氏之说能够相互参照。
四、论“圆秀”之美
笪重光与众多书法理论家不同,他并非着重强调“天真自然”,而是倾心于“布置”与“工巧”。他曾言:“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还道:“一字千字,准绳与画;十行百行,排列于直。”从无模棱两可之论。于他而言,书法美的构建核心在于分布,他指出:“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一切繁杂问题都简化为简单的黑白二色,对书法创作者来讲,便是怎样将这黑白二色调配得和谐。正是基于此观念,管重光心目中理想的书法美在于形式的完美,而非体现人格境界。《书袋》记载:
古今书家皆追求同一圆秀,然而唯有中锋劲而直、齐而润,方可为圆,圆方能秀。劲拔且绵和,圆齐又光泽,实乃艰难!
活泼而不呆板者其情致豁达,流通而不阻滞者其机理圆融,机理与情致相互生成,变化由此而出。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究难以精巧。分布不精巧,规矩终究无法完备。规矩有缺,难以称为法书。
依循他的形式原则,今之书家皆存有一项共同特质,即“圆秀”。此中“圆秀”源自中锋用笔之效,意味着“劲而直、齐而润”“圆”所指包含“光洁”“匀称”等效果,且有“活泼不呆”之态,“秀”不仅蕴含润泽,还具“虚静”“流通不滞”的机巧。今人钱钟书称,“《淮南子·原道训》:‘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钩旋餐转,周而复匝’又《主术训》:‘智欲圆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又如黑格尔之以圆形拟状。柏拉图早谓理智之运转作圆相。”此般论述“圆”之活泼不滞、流通不停之境,恰是指书写进程中断而复起、流转往复的情形,仿若思维活动的自如开显。
他注重书写的连续性,认为“伫思停机,多成算子”。至于“用笔”“用墨”笪氏尤为关注,且极力强调“中锋”用笔的重要性。其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笪氏崇尚“圆秀”之美,“中锋”正是造就“圆秀”的途径,“能运中锋,虽败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对于墨的运用,笪氏道:“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健毫用之则浊。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肉托毫颖而腆,筋籍墨沈而润;腆则多媚,润则多姿。”此处所讲的破水用墨之法显然取自绘画法,此前无人提及。
凡此种种,皆顺应于“圆秀多姿”的艺术追求。《书筏》篇幅虽短,却把作者有关书法艺术的本质特点、书法审美理想以及达成这一理想的手段较为明晰地予以表达。笪重光在《书筏》之尾说道:“以上论书,言浅而旨确,非工力深者不解其难。”可见此乃作者内心的深切感悟。(全文共计:2247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