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四川教育厅厅长,又是兼容并蓄的书法大家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3-20 05:38:59

何绍基像

王世国/文

在清代晚期的书坛,何绍基无疑是一位兼容并蓄的豪杰之士,曾经官至四川教育厅厅长,但是最终因为他直言无隐,慷慨敢为的个性所累,官场失意。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晚年自号蝯叟,别号东洲居士、猿臂翁,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何凌汉于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生,授吏部七品京官,1805年又成为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官运亨通,直至户部、工部尚书。

晚清 丰年夫妇双寿真容像

何绍基两岁时因父亲拔贡入都,便随母亲廖氏到道州西乡小坪村的舅舅家中居住,直到8岁时才随父入都(北京)。此后他就跟从孙境塘、张掖垣等师在馆中读书。他聪慧文静,濡染家学。家中藏书很多,“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他广泛涉猎,博闻强记。

18岁时他应京兆试,取滕录,后补诸生,廪膳生;21岁时娶宁乡24岁的陶氏为妻。他37岁参加乡试,得第一名,接着又考取进士,只是在当廷对策(口试)时因语疵而屈居第十一名,改庶吉士。直到41岁时他才步入仕途,任散馆一等编修。

何绍基41岁时才步入仕途,任散馆一等编修

可见,从少年到中年何绍基都一直过着求学应考的书斋生活。他读书力求甚解,精研经史、《说文》、考订,又旁及金石、图刻、律算,实事求是,识解精超。

1838至1851年他任编修的13年间,曾“历充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修、提调,英武殿协修、纂修、总纂,本衙门撰文教习庶吉士”。

晚清 彭城郡秀萃一堂刘氏家庆图

在此期间,1839年、1843年和1847年三次全国大考,何绍基“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得士称盛”。特别是他典试贵州,任主考官时,有人说黔小且远,命他出使是大材小用。他却不以为然,抱定“遇川必怀珠,逢山当采琼”的雄心,欣然前往,结果从3600多名考生中选拔了40位贤才,为黔中前所未有。

何绍基性格坦率,见到他人不好之处,不管与自己有无关系,都要当面斥责。所以,人们“咸亲其和而惮其峻”。

夫妇行乐图

咸丰二年(1852年)他54岁时,因侍郎张文毅的保举,何绍基经皇帝两次诏见、当面考察通过后,被特旨放四川学政(相当于教育厅厅长)。他到达成都后,即上《恭报到任日期折》,表示“恭绎训言,严访弊窦,务拔真才,期仰酬高厚鸿慈于万一”,并将一路上所见直隶、山西、陕西、四川境内的农事民情合并附陈,结果得到文宗皇帝的朱批:“地方一切情形,随时访察具奏。”他感激涕零,决心不遗余力,以报知遇之恩。在担任四川学政的四年间,他确实显露出其匡世之志和治世之才。

晚清 薛家春宴图

他慷慨敢为,例如考察书差,量才录用;严肃考纪,恢复旧章,因势变通;审理冤案,为民请命;等等,深受人民的拥戴。他还将自己诗文、书法所得两千五百两白银,全都捐献出来作为军饷,结果得清廷“六品顶戴并随带加六级,以编修诰授中宪大夫”的奖赏。

清末民初 童稚嬉娱图

不仅如此,他还奉谕访察各地,对于所见的弊端,不避权贵,皆直言无隐地据实上奏。但是,这时清朝已由盛而衰,日薄西山,积习相沿,百端废弛。何绍基竭忠尽智,反倒使权贵侧目,谤焰炽腾。署督乐斌和总督裕瑞联合起来诬告他,继而他“因屡陈时务十二事”,被咸丰皇帝斥为“肆意妄言”,最后遭到部议以私罪降调的处理。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沉重的打击终于使何绍基从盲目的愚忠里清醒过来,认识到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本质。他在诗中写道:“试看古来王与侯,一梦醒余皆腐朽”;“我生岂无匡世志”,“忧国肝胆空藏储”。深思熟虑之后,他表示“高门懒去候公卿”,“无复求官要步兵”。遂绝意仕进。

何绍基行书中堂

咸丰六年(1856年)何绍基蒙冤降调以后,心灰意冷,遂角巾筇杖,纵探峨眉、瓦屋等名山,徜徉自适,饮酒赋诗,流连忘返。接着他离开四川,先后在济南泺源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主讲授徒,前后达11年之久。

同治九年(1870年),何绍基游吴越,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聘请他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定《十三经注疏》。

何绍基隶书中堂

同时,浙江杨石泉中丞也聘请他主考廉堂讲席,“士以得游其门相夸耀”。1873年他寓居苏州时不幸病逝,享年75岁。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