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个人艺术简介
潘顺民,号清石,菜农。
师从花鸟画家吳迪盒,山水画家沈光溥,主攻山水,精通花鸟,经历数十年的练习,及游历名山大川,对古贤的临摹打下了坚实基础。近期又得益于耿峰(雪庐)陈克永等老师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书法,绘画具苍润轻逸之趣。
现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图片作者潘顺民
如果我们打开中国画的历史,自从有山水画以来,山水画就处在中国画的中心地位,无论是画家、作品、理论研究,特别是笔墨创造等都最为丰满、完整。明朝唐志契曾说:“画中惟山水画最高尚。”此语虽有过激意味,但反映着人们对山水画地位的认可程度。因此观赏山水画,离不开中国美学的审美历史。
图片作者潘顺民
观赏山水画更重要的是其意境。
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後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图片作者潘顺民
观画家潘顺民的作品,其独特风格在于,在白基础上加皴.加染.加点,使山石林木显得厚重起来。每幅画有个特点,山后河边沙岸与树木水草的"横竖″笔线构成关系,近树用疏密.虚实有致的双勾竖绒立势,沙岸.远滩用淡墨横笔擦染,中树与远岸亦为此种构成关系,最后以浓墨横排式直立排点在横擦出的浅岸上点出,使水.岸.滩.草在横竖交织节奏中于浑茫.空濛中远去,这种画法用现在说法可称做"笔线构成",另一个特点是"黑白对比"手法的使用,看浅入深,层次分明整体厚重黑色山石形成明显的黑白对比关系,增的了画面另一节奏感。
图片作者潘顺民
画家潘顺民的笔墨风格使其产生的另一番意境。
在原来单薄的笔线轮廓和山石纹路上,敷以相对充实的皴染,有多遍相积渍染过程,有的地方皴点己有四五遍之多,画面开始出现林峦郁茂.苍厚润泽之气,初步显露丰厚华滋之意,与其积墨的简略画法己拉开了距离。并脱开了传统观念中的积墨。
图片作者潘顺民
山水画意境之美,
具体观画家潘顺民的作品时,会给人一种自然与神韵结合的美感,观山水画系列作品,仿佛能把我们带到一片秀丽的山川之中,其作雄浑朴茂,空灵洒脱,更是画家的一种自由驰骋,豪放不羁的精神写照。他的画作气韵俱备,融传统意趣与现代手法为一体,他在追求传统笔墨语言图式的现代转换中,把物象与环境氛围高度浓缩成一个大写的符号,图腾一般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飘逸洒脱的精神风貌。
图片作者潘顺民
画家潘顺民的作品,不仅有意境,更是神韵与中国画笔墨集造型,创意,流美于一体,是高度凝炼,浓缩的艺术手段,是多功能的复合载体。前人论画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笔墨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形而下的工具和手段。
也是画家潘顺民心中意与境在它所表现出的笔情墨趣是形而上的,它既具独特的形式美感,又具人们情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一幅中国画的笔墨,要能在表现形,势,韵,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才是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才称得上是笔精墨妙。
图片作者潘顺民
本文作者提示:
潘先生的作品笔墨凝重质朴,章法灵活,不露锋芒,苍秀齐出,刚柔并济,婀娜中见刚健,婉媚外显遒劲”的生动气韵。他慢慢地领悟到中国水墨艺术的无限奥妙。他学会了从大自然中感受着自然与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以思想为笔,以视觉为墨,融北方的阳刚之气和南方秀丽之美于一体,尽显笔墨当随时代之意,用自然的水墨意境营造出属于自我的的艺术景象!
文章作者介绍
冯德祥,1953年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年青时就酷爱文学创作,并发表过很多文学作品,而且涉猎颇广,对中国画、西洋画、文学创作、美学方面理论研究均有一定造诣,尤其书法及绘画功底扎实,能够表现多种语境与题材。受过书协秘书长及欧阳中石老师指教。绘画受过大写意画家陈硕石,刘冠廷,白石先生后人及孙菊生和山水画家周元亮等多位大师的指教。后因工作关系放笔三十年,近年来退休又重新拾笔,坚持“取法传统,外师造化”的创作理念,经过长期艺术实践,提出了“真性情、善表意、美与共”三位一体的做人为艺主张。
现为文化旅游部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协会会员。
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