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群摄影老友聚会,酒没喝多少,却聊的挺尽兴的。
我们这群摄友其实也是老同事。当初大家是一起拿起相机结伴拍摄的,只是其中好几位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摄影大咖,也有几位跟我一样凭着三分钟热度,狂拍几年后便再也没有拿起相机的菜鸟。
一位老同事的一幅摄影作品又在一次比赛中拿了金奖,在好友的怂恿下,才有了这次聚会。虽然与几位摄友多年未见,但一起拍摄的经历让我们见面后依然觉得格外亲切。
席间,在大咖的提议下,让每个人都说说一张自己最满意照片的创作故事。然而,摄影是时光的定格器,每一张照片都浓缩着一个故事,摄影人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听完大家的故事,不难发现每个人在摄影的每个阶段,对最满意的照片理解也是不同的。拍摄当初毫不起眼的照片,经过时间的沉淀,城市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后,却成了再也不能复刻的孤品,便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是最感人的。
昨晚,其中一位摄友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摄友是在女儿小学毕业那天,无意间叫上孩子的母亲在小学校门口拍的一张合影。而后,陆续在女儿初中、高中毕业时,都会特意拉着孩子的母亲一起在校门口合影。到了孩子大学毕业那年,恰逢口罩期间,为了给这组照片划上圆满的句号,客服种种困难带着孩子的母亲来到大学校园门口,拍上了大学校门口的毕业照,这样凑齐了孩子在求学路上各个阶段与母亲的毕业合影。
看似简简单单的四张照片却拍了十年,照片中女儿一次比一次成熟,站在女儿身旁的妻子却一次比一次苍老。如今看来,这几张照片显得如此珍贵,以致于他妻子至今还在数落他为什么没在女儿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也去拍一张。
摄影大咖也总结道,照片通常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价值的。百年前的照片,哪张不是珍贵无比。因此,这几十年间,他拍的照片不管好坏都统统存在硬盘了。
摄影大咖关于照片价值的这番话,让我不禁联想到在头条认识的一位叫刘有仪条友。他也有过类似的言论,平日的交流中告诉我,文章也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凸显价值的,并且一直鼓励我要多写,而不应该太在意文章的阅读量。
刘有仪这位条友,每日至少撰写一文。流畅文笔,略带自嘲的口吻,让我对他的文字很是喜欢。记得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在头条里一定要坚持多写,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哪一篇文章会火起来。当初以为这话是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催生质变,只有发了一定量的文章之后,文章才能有火的机会。
然而,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他的那篇文章有了另外的理解。前段时间,我新发文章的阅读量少的可怜,虽然我自作多情的告诉自己,这是头条对我的考验,但是自己的内心还是很沮丧的。前几天却发现收益突然飙升了好几倍,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翻阅了文章的历史数据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我在八月初写的一篇数据平平文章突然火了起来,阅读量在一夜之间暴增了好几倍。
原来,刘有仪说的“不知道自己那篇文章会火起来”还有这样的含义。
回想自己在头条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不仅急功近利,还挺势利的。对那些粉丝多的作者、阅读量多的文章总会看高一眼。偶尔看到那些能打动自己的文字,总因为文章的阅读量低而不齿点赞、留言,也因作者粉丝少而不屑关注。
然而事实是,如同每位母亲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漂亮的一样,每位摄友通常都认为自己拍的片子最有保存价值,每位文字爱好者也会认为自己的文章最好的。人总是这样,认为自己不比身边的人差。虽然自己文章不一定是写的最好,但一定是写的最认真的,于是就对头条不推自己的文章颇有微词;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是最有成效的,但一定是落实上级指示最彻底的,于是对上级迟迟不重用自己也耿耿于怀。
我突然间明白,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追求都如同摄影和写作一样,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得失和表面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真正的价值通常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沉淀。无论是一张照片,一篇文章,还是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只有当我们放下浮躁和偏见,才能发现它们的珍贵之处。
看来,昨晚的那场聚会还挺有意义的,让我收获不少,是该好好改改自己那些臭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