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昔日“苏联消费者的天堂”,为何依旧没能躲过东欧剧变?

宇全玩转过去 2024-12-08 04:23:41

1918年一战末期,多民族的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在帝国的废墟上独立。这个历史悠久的中欧国家,由此重新获得走自己道路的机会,然正如古语所言“福兮祸之所伏”。尽管拥有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但匈牙利的近现代历史,完全可以用“多灾多难”来形容。

首先,由于匈牙利在一战中,是奥匈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遭到英法协约国集团的严苛打压。外部的压迫和内部的矛盾,共同促成1919年匈牙利苏维埃革命的爆发,一度使其成为仅次于苏俄的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革命很快招致协约国阵营的联合绞杀,最终以失败收场。1920年,协约国签订肢解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割走匈牙利70%多的疆土。

战败的屈辱和不平等条约,在匈牙利人的心中埋下复仇的种子,于是在二战时期,匈牙利果断加入德国轴心国阵营,试图借助德国的力量“拿回失地”。尽管在战争初期,得益于德军的势如破竹,匈牙利也确实捞到好处,然而,伴随着德军在苏德战场的节节败退,匈牙利亲德政权也走向末路。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匈牙利,推翻亲德政权,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加入苏联阵营初期,匈牙利依旧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早期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机械照搬苏联体制,没有充分考虑匈牙利国情,导致国内矛盾再度激化,最终酿成1956年“十月事件”。直到苏联决定出兵干预,才遏止了形势的继续恶化,保住了匈牙利的亲苏政权。局势稳定后,卡达尔·亚诺什执掌匈牙利大权,匈牙利才走上正轨。

卡达尔被称为“在政坛上走钢丝者”,他的执政思路很明确:在不触动苏联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结合匈牙利国情,推动改革。并且,和此前拉科西粗暴僵化的办法不同,卡达尔善于笼络人心、扩大基本盘,他执政时期最显著的口号是:“只要不反对我们,就算同我们站在一起!”由此,走上了“匈牙利特色发展道路”。

匈牙利的改革自1956年提出,在1968年全面铺开。到1972年时,初步取得显著成效。彼时,各大国营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副食品、生活用品和各类轻工业品应有尽有,而且种类繁多、物美价廉,弥补了苏联阵营轻工业相对薄弱的短板。70~8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居民普遍希望前往匈牙利购物,匈牙利由此摘掉“300万乞丐国”的帽子,转而被西方称为“经互会橱窗”、“苏联和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国力增强的同时,匈牙利的军事实力也在增加。1975年,匈牙利人民军拥有满编的摩步师5个、坦克师1个、炮兵团4个、战术火箭旅1个,再算上其他缺编部队,总兵力在10~20万间,坦克1000余辆。同华约集团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军力不算突出,但由于卡达尔巧妙地执行“走钢丝”政策,加之国内有苏军驻匈集群的保护,故而,匈牙利的国防压力相对轻松。

可是,即便匈牙利改革成就显著、政策上左右逢源,匈牙利依旧没能躲过1989年东欧剧变。1989年年初,迫于激荡的形势,匈牙利允许结社集会、党派自由化、放弃民主集中制,并开放边界。1989年10月,匈牙利工人党宣布放弃原指导思想,几乎不做挣扎就放弃抵抗。到1990年年初,“民主论坛”等反对党结成联盟,组织政府,匈牙利政权被完全更替。

其实,匈牙利的弊端很早就埋下了伏笔。早在改革初见成效后,匈牙利执政阶层出现“贪功冒进”、“急于求成”的思想,没能正确调整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导致改革陷入瓶颈,始终难以更进一步。80年代以后,西方阵营在外贸上愈发占优,逐渐将匈牙利商品排挤出市场。改革停滞、外贸受挫、发展受困,共同削弱了匈牙利,加之80年代末东欧局势动荡的大环境,最终导致匈牙利的剧变。

总体来说,匈牙利作为冷战时期华约-经互会国家,其对国家建设的探索,给后发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遗产,但同样,由于在初得成果后没有及时变通,匈牙利最终没能躲避政权更迭的命运。这说明,唯有依凭客观形势,持续地推行改革并做出灵活变通,方为国家实现长治久安、走向强盛的长远良策。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4-12-08 10:27

    有欧尔班这样的反骨仔[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