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下木子:
木子在国企工作了十年,是个二胎妈妈。她不甘于工作的相对稳定,尝试过做兼职教师、有声书录制、微商、中介、知识付费等副业。
在成长历程中,她被多次割韭菜后,加入了富足人生10年践行群。
现在,她要用一年的时间重启人生。
木子在年末财富大课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小伙伴们从中受到了诸多鼓舞和启发。
下面是她的分享内容:
—————————————
大家好,我是木子。
很高兴能在年末财富大课上与大家碰面!
在对待金钱方面,我堪称反面典型。
要知道,我现在负债230万。
和老师们获得的财富正面回馈相比,我想我过去错误的金钱观,或许也是你们正在踏入的陷阱。
我期望用自己的故事和教训来警示大家,不要再陷入负债的泥沼。
不多啰嗦了,咱们进入今天的主题:《负债230万,原来我一直搞错了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共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是如何负债的?
第二部分:我怎样尝试改变的,又得到了什么结果?
第三部分:我有哪些收获,现在的状况如何?
第一部分:一手好牌打得糟糕透顶,为何被分流的是我,负债的也是我
35岁之前,我一路顺遂,凭借公文写作从大学毕业,仅用3年就实现了人生的跃升,从小县城考到了省会。
自此,平台优越、资源丰富、人脉广泛,我一度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
省会机关没有竞争压力,也不存在KPI考核;
周围同事对精致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对工作进取的渴望,我也开始随波逐流。
管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青蛙效应”,说的是把青蛙放在沸水里,它会因“烫”的刺激马上逃离;
而放在冷水中慢慢加热,它就懒得跳出,直至温度升高失去逃生能力,麻木而死。
人也是如此,会因环境突然改变而心存警惕,也会因环境安逸而失去应对风险的能力。
随着行业变革,原来的部门拆分重组,人员变动带来的恐慌如同乌云笼罩。
领导的一句“你很不错,但我留不下你”,宣告了我被分流的命运。
双向择岗时,曾经引以为傲的公文写作,成了专业壁垒,阻碍我转至业务条线。
留在省级业务部门的希望破灭,我不情愿地回到了市级公司。
李嘉诚说过:“处于瞬息万变的社会,要居安思危,不管发展得多好,都要随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在主业上,我一路由盛转衰,正是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还没适应被分流的状态,副业就紧接着崩溃瓦解,和朋友合作的就业安置项目,遭遇人力资源公司跑路,卷走了大笔资金。
我和合伙人承担了230万的债务,要么退还就业费用,要么重新推荐其他工作。
主业被分流,副业崩溃,致使家庭争吵不断,我的人生陷入低谷。
松下幸之助曾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往往会失败。”
在副业上,我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做着不受自己掌控的事还期望赚钱,最终负债累累。
所以,人永远无法赚到超出自己认知的钱。
第二部分:越渴望赚钱越赚不到钱,金钱就像你追它就跑,看得见却够不着
在电视剧《天道》里,欧阳雪常说:“我别的不会,就只会做餐饮。”
她对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丁元英指导她炒股赚了几十万之后,她果断收手;作为格律诗的大股东,在公司与乐圣深度合作之后,她把股权和管理权转给了肖亚文。
她依旧说:“我只会做餐饮。”
泰戈尔讲过:“人最难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是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就绝不会陷入困境。”
面对人生,我所欠缺的正是这种自知。
主业被分流后,我抱着弥补短板的想法,去竞聘市级公司市场部的岗位。
但到岗之后处处受阻,业务不熟悉,报表看不懂,通报表格背后的逻辑也弄不明白,自己干得难受,领导看着也费劲。
在副业上为了赚快钱还债,跟风去做微商,囤了半屋子货,却只卖出去寥寥几件;
攒了两个月工资去买数字货币,第二个月端口就没了,钱也不知去向;
刷信用卡付了3辆运营型小轿车的首付,入驻租车平台,营运费用被平台拿走一大半,剩下的仅够还分期车款……
越是急于变现,结果就越差。
我和金钱就像是在玩一场追逐游戏;可在这场游戏里,似乎别人都在赚钱,只有我在赔钱。
冒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最终只能成为被反复收割的韭菜。
查理芒格说:“清楚自己能力圈的界限非常关键,必须明白自己能做到的和做不到的。”
他还说:“我不管是赌马还是赌博,从来没输过钱。秘诀就是:当概率不在我这边时,我从不赌博。”
所以,想要稳赚不赔,首先得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对于一无所知的领域,千万不要涉足。
第三部分:成为自身擅长领域的长期主义者,金钱便是成长的复利好物
《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提及,积极、清晰的人生规划是向上人生的必备要素。而人生规划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找到自身优势并长期投入精力,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成长路上的长期主义者。
成长有着诸多复利,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项。
1、要知道:穷是一种名为管窥的病症
多年来,我与金钱的关系似乎总是很疏远——不论收入多少,手里都存不住钱。
十多年前,我刚工作时月工资2000多元,每月都是月光族;
后来逐步晋升,月工资达到7000元时,却发现有很多东西要买;
再后来结婚了,夫妻二人月工资共20000出头,可一年到头却没有一分存款。
偶尔也会盘算,这些年挣的钱都去哪了?
买了房、两辆汽车,养了两个孩子,赡养一位老人,似乎是把现金转化成了固定资产,也不算全浪费了。
于是就心安理得地自我安慰,钱没乱花。
之后,便日复一日地处于没钱状态。(互动:说到这儿,问一下大家,小伙伴们,你们的生活是否也是如此呢?)
那时,我还不知道,原来我这种状态就叫穷,而穷是一种病症。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他是畅销书《稀缺》的作者之一,将这种病症称为“管窥”。
什么是管窥呢?
穷人由于贫穷所带来的种种局限,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就像透过管子看世界,只能看到一个极小的点,并且因为过于专注这个点,对周围的所有机会都漠不关心。
穷人的思维模式就是,缺什么就会一直盯着什么。
例如,经常挨饿的穷人,从他的“管子”里看到的都是食物。
最近读到的文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姑娘到一个村子,看到那里穷困的景象后心痛不已,便自掏腰包买了些羊送给一户穷人,尽自己所能扶贫。
一年后,她满怀希望地回访,以为这家人的生活会有所改变,毕竟羊就是财富,羊生羊能持续创造财富。
但到这户人家后,姑娘震惊地发现,这家人的生活和一年前毫无差别。
非但一只羊都没生出来,种羊还被吃掉了。
姑娘又气又失望地离开了,她没能治好这家人的穷病。
这家人从“管子”里看,这些羊不是财富,更不是财富的种子,而全是烤全羊。
穷这种病,如果不理性认知、不及时医治,就会越发严重:
它会让你透支未来,就像裸贷的大学生;
它会让你贱卖自己的时间,例如为了省10元在拼多多上比较两个小时;
它会让你只看重眼前利益,比如选工作时更在意哪家公司多给1000元;
它会让你不惜拿命换钱,比如通过透支健康加班加点出卖体力。
稀缺(因为你没有)导致管窥,管窥使你只看到眼前最重要的事,而放弃长远更重要的事。
2、读书可治穷病: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有一次,我和丈夫讨论对金钱的看法,他打了个比方说:金钱就像天上的云彩,看得见却摸不着。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自己的金钱观已经深深影响到他,让我们都下意识地有了总是没钱的“穷人思维”。
李笑来在《财富的真相》中说:“钱有两种不同用途。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钱似乎只有消费这一种用途。”
这句话就像给了我一记耳光。
我不正是如此吗?只想着怎么花钱,从未想过如何把钱当作“生产资料”。
我开始反思自己和金钱的关系。
贸然投资,参与互助金融、购买数字货币,一次性就赔掉16万;
即便如此还不知吸取教训,涉足微商赔了7万,涉足人力资源项目赔了230万……
赔掉16万的时候,我觉得没伤到根本,赔就赔了;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又赔了7万,也觉得还能承受;
直到赔掉230万,才真正感到痛了。
一直以来,我越来越穷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对待金钱,或者说不敢正确对待。
换句话说,我从未正视过自己对钱是何种态度。
我不想承认“变穷”是自身的问题,也未曾深入思考自己用钱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反而总是妄图以小博大,怀着赌徒心理去赚大钱。
最终的结果便是负债越积越多。
所有的问题根源不在他人,而在自己。
我试图从读书中寻找打破现状的方法,开始阅读那些以前觉得枯燥的理财书籍。
读完后才发觉,我面临的所有问题,书中早就给出了答案。
从《思考致富》里,我学到成功人士都具备善于思考的能力,思考能让我们洞悉表象背后的本质。
读《查理芒格》时,他的观点“我们能够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因为我们善于远离难题。我们只是找到了容易做的事情。”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之所以总是赔钱,是因为我一直在涉足“难题”,去做那些看似高大上但自己却力不能及的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我忽视了自己原本能够做的事情。
例如储蓄。
从未有过储蓄习惯的我,第一次思考如何才能存下钱。当时我正在看《小狗钱钱》。
看完之后,我决定像吉亚那样开始“养鹅”,还和同事约定在今年12月前存够20000元。
但是长期形成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上还要偿还贷款,直到今年7月,我仍然是“月光族”,日常生活还得靠刷信用卡维持。
那个月,正好读了《小狗钱钱》,我又一次认认真真读完这本书。
做了梦想相册,规划了储蓄路径,开始珍惜每一分收入。
神奇的是,到现在,我真的在每月消费和还款之外,存到了20000元。
先学会储蓄,去真正珍视钱,钱才会留恋你。
《财富的真相》中,李笑来不止一次提出,钱是最大的生产资料。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钱可以购买时间,而时间能够创造价值。
3、专注成长,带来更多赚钱的机会
《漫谈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到,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会干得好。
事儿也一样,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力,才更容易拿到结果。
扒一扒我的成长路径,大家会看到——成长真的能带来金钱的收益。
4、秉持长期主义,摒弃急功近利,学会延迟满足
查理芒格讲过:“长远来看,能够延迟满足的人会生活得更美好。”
2023年10月,《胡润百富榜》发布,张一鸣凭借3500亿元的身家荣登首富之位。
他在《财经》访谈中提到:“我成功的秘诀就是延迟满足感。”
延迟满足并非仅仅是等待和压抑欲望,而是要我们学会摆脱即时满足的心态,不再追逐速成。
电影《叫我第一名》的主角布拉德患有妥瑞氏症,会不由自主地抽搐、怪叫,因此从小到大不断受到欺凌。
成年后,他想成为一名教师,却因为病症在面试中屡屡被拒。
但他从未放弃,而是更加专注于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
最终,他在一所小学谋得职位,还通过了当地教育局的考评,荣获年度优秀教师。
影片中的“别让任何困难阻挡你追寻梦想”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当下的不顺,我们更应该磨炼技能,而不是轻易放弃。
学习写作的时候,有一课的主题是双向沟通,作业是给领导写一封催付款的邮件。
我洋洋洒洒写了1000多字,内容涵盖方案、场地分析,还阐述了付款的好处。
老师第一次给出的建议很委婉,让我抓住重点,把分析和方案放到附件里。
第二次,我减少了字数,突出了请求付款的重点。
老师点评时,直接列出了可优化的框架,这相当于给出了重写的模板。
作业一次比一次差,我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为了突破瓶颈,我学习可乐老师的复盘方法,对照作业小贴士和优秀作业梳理自己的问题,终于发现自己陷入了固定思维,一直从“我”的角度出发,从未从“对方”的角度考虑。
直到第三次学习,我才转变思路,写出了优秀作业。
同样的课程、同样的作业,写了三次才抓住重点;换做以前,我可能又会陷入那种自己努力了却没有成果的内耗之中。
这一次,我直面自己写得不好的事实,静下心来磨炼技能。
古话说:“若不知足,则失所欲。”
我渐渐明白,真正的高手在学习、工作中都会延迟满足,从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以前,我做任何事都很心急,报名参加读书会、小红书、家庭教育课的时候,每次报完名就期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变得很厉害。
却不知,急功近利的结果是迷失自我。
在写作营学习了三期,我每天坚持写作并在朋友圈打卡,被不同的社群邀请去做分享。
我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写成分享稿,在互动中结识了几个渴望改变的小伙伴,同时还收到了红包奖励。
契诃夫说:“任何事情都不会毫无痕迹地过去,对未来而言,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有意义。”
现在,我不再追求速成,学会了延迟满足,反而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我相信自己已经走在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了。
也希望你相信,任何变现成果都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现在,就是我们开始的最佳时刻。
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放下追逐金钱的执念,做成长的长期主义者。
金钱会作为复利,回报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
你只需努力,想要的一切都会慢慢到来。
—————————————
以上就是木子的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