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与宋朝之间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方舆评论闻 2024-10-12 16:42:55

本文摘自《和天下 : 澶渊之盟与宋辽军政》,作者:独孤慕雨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大致而言,可以分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与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族群两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游牧族 群与农耕族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吸引,彼此促进,共同成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站在中原王朝、宋人的一边来看待幽云十六州问题, 而鲜有立足契丹人角度来对待这一问题。故此,对千年前历史的理解不免失之偏颇。

幽云十六州,从经纬度上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条件,都适合耕种,发展农业。为保卫家园,保障农业生产,农耕族群不 惜人力物力修筑了长城,又在各险要处修筑了关隘防范游牧族群的侵袭。

我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匈奴、东胡、鲜卑、高车、突厥、回纥、契丹、 女真、蒙古等游牧族群。北方气候干旱少雨,苦寒之地生存不易,觊觎物产富饶的幽云十六州地土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游牧族群虽擅骑射,却不擅攻坚,始终难以突破长城及农耕族群修筑的关隘。本以为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隘的加持,幽云之地万无一失,哪知家贼难防,后晋太祖石敬瑭将其地当作投名状献予耶律德光。

从此,除了有拒马河可略阻隔契丹铁骑,从东到西直至太行山脉,河北已然无险可守,契丹铁骑南下如履平地。晋出帝、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虽 有心恢复,无奈实力不济,唯有后周世宗柴荣夺回部分失地,这就是契丹人念兹在兹的关南之地了。

后周世宗柴荣自高平之战,大败北汉与契丹,整军讲武,思混一天下。显德六年(959),雄心勃勃的柴荣亲率大军北伐,水陆并进,相继收复瓦桥 关、益津关、淤口关。柴荣立即将瓦桥关更名为雄州,益津关更名为霸州。

后周军兵不血刃,连取三关,沿边城垒惊慌失措,莫州、瀛州守将望风而降。史载“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不发一矢,尽得关南之地。正欲扩大战果,世宗忽染重病,群龙无首,后周只得回师。此后,中原王朝与辽即以白沟为界。

何谓关南?关是指幽、蓟、瀛、莫、涿、檀、顺等七州的“山前”地区。关南地方,相当于今河北白洋淀以东、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地区。观图可知,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河北任丘北)位于河北中部,乃“水陆冲要,饷道所经”,控扼南北津要,乃兵家必争之地,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北不得河间,青、冀之祸未烈。南不得河间,幽、平之患未深也……唐藩镇之患,卢龙一道称最强者,以瀛、莫难下,易、定、镇、冀不得不避其锋也。”

契丹军南下欲饮马黄河,关南之地乃必经之所;中原王朝欲收复幽州,也绕不开关南之地。

后周军兵水陆并进,赵匡胤率水军突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猝不及 防,只得举城降。后周军兵兵不血刃夺了瓦桥关、益津关,隔断了瀛、莫二州与幽州城间的联系,瀛、莫二州无险可守,只得出降。

瀛、莫二州为幽云十六州最南端,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契丹人为此,特意在二州南部建立三关以为屏障。北宋建立后,继承了后周政治遗产,自然 也就继承了后周边境,据有关南之地,与契丹以白沟为界。

关南以北地方多山地与丘陵,为游牧族群南下的要冲,若据有关南之地, 契丹铁骑可长驱直入;宋人据有关南之地,很快建立起了雄州—霸州—信 安(淤口关)防御线,有了这一缓冲地区,可有效阻滞契丹铁骑的奔突驰骋,在交锋中不至于太过被动。

关南之地,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对宋如此,对辽何尝不是如此。宋人日思夜想恢复幽云十六州,契丹人则念兹在兹关南之地。

关南,必然是宋辽双方关注的焦点。

与耶律阿保机多掳掠人口财帛不同,耶律德光更注重土地的巩固、制度的开创。他在到达人生巅峰时匆匆谢幕,死后更是成为后人的谈资和讥讽的 对象,自然无人正视其对华夏历史所做的贡献。

史实却是,在耶律德光的努力之下,在其统治时期,开疆拓土,建立了“东至于海(日本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克 鲁伦河,发源于今蒙古国肯特山东麓),南至白沟”,幅员万里的庞大政权。

最值得称道的是,耶律德光改革吏治,引进汉法,推行因俗而治。幽云十六州是封建政治、经济远较游牧族群政权发达的地区,它的并入,增加了 农业在契丹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了契丹社会的转型。自得幽云地土后,契丹国内“牛羊蕃息,国无天灾”,短短数年间,国力蒸蒸日上。

耶律阿保机在位之时,不时南下掳掠汉地人口,加上大量为躲避战乱的汉地人民拥入,契丹国中汉人人口增长迅速。幽云十六州的并入,突然增加 的农耕区域及爆炸性增长的汉人人口,令耶律阿保机始料未及,负责处理汉人事务的“汉儿司”措手不及,根本无力处理庞杂的政务。

如何解决南北之间日益尖锐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维护政权稳定,成了考验耶律德光政治智慧的重大问题。

耶律德光苦思对策,最终决定顺应时势,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政策,“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史称“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学习中原政权的先进制度,是明智之举。

从此,调整后的契丹政权,形成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平行的行政管理机构,南面官负责治汉人及渤海人的租赋诸事,北面官则负责部族、宫帐之事。

紧接着,为适应不断扩张趋势,对新获得的土地实施有效统治,耶律德光又推行分京而治的政策,“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今辽宁辽阳)”。

三京,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各部族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汉人及渤海人的聚居中心,此举有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推行汉法,势必要团结汉人知识分子。耶律德光广泛吸收,重用汉人官员,让他们加入政权。为加强统治,吸引汉人知识分子为王朝效力,于幽 云地区开科取士。此举,有力推动了契丹王朝的封建化进程。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积极劝农桑,农业发展迅猛。受此影响,一些部族也在适合耕种的地方开荒,尝试农业生产,向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转化。不久,农业生产逐步上升至与畜牧业生产并重的地位。农牧业相互发展补充,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更加夯实了契丹王朝对幽云地区的统治。

经数世辽帝努力经营,幽云地方成了“大辽根本之地”。而为确保幽云地方安全,重夺为后周世宗占领的关南之地便提上了日程。

耶律德光逝后,国内政局动荡,关南地方防御力量薄弱,给了后周世宗可乘之机。关南地区,无疑是契丹王朝楔入中原的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怎能轻言放弃?

只是辽穆宗嗜酒如命,难以对关南之地的重要性有清醒之认识,得知宋军欲城益津关,只是象征性地派人前往阻挠,并未派遣大军前往争夺。

赵匡胤代周后,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国策,与契丹保持了表面友好,一时彼此相安无事。

宋太宗两次北伐,契丹人终于有了危机感,着手重启对河北地方的经略。于是耶律休哥建议“可乘宋弱,略地至河为界”,建议与宋以黄河为界,一 劳永逸解决中原王朝对幽州的威胁。

时值五月炎夏,若遇大雨,契丹军兵马匹根本无法在泥泞的道路驰骋;将士所用弓虽坚劲不易折,弓弦却是用牛马皮革等物制成,潮湿之后便会松弛,影响射程与准度。因此,辽帝并未采纳耶律休哥的建议,而是下令暂时收兵,待秋后再谋大举南下。

此后,在经历了君子馆等战役后,辽廷夺回易州,暂解边境之危。只是连年征战,民力凋敝,农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加上辽军人困马乏,粮草难 以为继,一时无力大举,耶律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 无犯宋境”。

契丹军事力量虽强于中原王朝,却有一个明显短板——军械装备对气候环境有要求。出于这个缘故,其南下战略便形成了特殊之规则,对时间必须 有选择。其南下必须避开多雨炎热的季节,只能在深秋至初春时节用兵。宋王朝归纳总结之后,从此对游牧族群战争便有了个新名词——防秋!

中原手无寸铁的百姓遇到游牧族群南下侵扰,只好东躲西藏,日子久了, 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自我调侃为——彼则寒来暑往,我乃秋收冬藏。

从针锋相对二十余年,

到一百余年和平无战事,

宋、辽“澶渊之盟”,

究竟是盟约还是耻辱?

吴钩、黄鸣、祁新龙、沈忱、于泽俊

倾情推荐

作者:独孤慕雨

定价:58.00 | ISBN 9787523108918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6205244/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