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婚人数又创新低!
11月初,民政部官网公布的《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
其中,第三季度结婚登记131.7万对,同比减少44.5万对。这也是多年来首次单季度结婚人数跌破140万对,上次最接近该数据还是2020年的第一季度,受客观因素影响,该季度登记了155.7万对。
从历年趋势来看,我国结婚人数从2013年开始连续下跌,从当年的1346.93万对跌到2022年的683.50万对,10年间减少了近一半。2023年登记了768.21对,迎来回升。而今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474.5万对)已经低于2022年的544.5万对。2023年的止跌回暖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类的传统伦理逐渐让位于“自我价值”和“个体自由”的现代观念。适婚人群,特别是青年男女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越来越多样化,近10年结婚数量锐减或许就是体现。
婚姻关联着生育,在当前人口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青年男女“擦出爱的火花”,重拾“结婚生子”的夙愿,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
有专家撰文表示,高校应当成为婚恋教育的主阵地。
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你支持高校加强婚恋教育吗? 单选
支持,很有必要
不支持,多此一举
无所谓,可有可无
01
高校也要“保媒拉纤”?
很难想象,大学生谈恋爱还需要外界(高校)的鼓励和支持?
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最纯真的校园岁月,正是内心感情最激荡澎湃之际。大学男女相互倾慕,互生情愫,相爱相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近日在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人口报公众号”发表文章《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表示,大学生恋爱意愿很低。
该文作者调研发现,作为未来生育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有56.9%的学生表示目前并不想谈恋爱。而他们不愿“踏入爱河”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来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婚恋教育,大学生对情感关系的认知较为模糊。”
大学不仅承载了科学知识传递的任务,更有完善大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重要工作。鉴于此,该文作者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强调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并从国家层面提出“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不少高校其实已经开设了婚恋主题课程,包括:
✎ 华东师范大学的《婚姻与爱情》,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学习“恋爱的艺术”。课程覆盖从追求异性到“经营”婚姻的整个过程,包括爱情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 郑州师范学院的《爱情心理学》,通过游戏和实践环节,教学生如何谈恋爱,包括撒娇、告白、拒绝等技巧。同时,课程还涉及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 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由该校学生社团“鹊桥会”打造,主讲教师包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校外情感专家等;
✎ 此外,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均有类似课程。
其中,武汉大学早在三年前就因为开设《恋爱心理学》课程在网络引发大量关注。媒体报道显示,该课程火爆到可谓“一票难求”,有学生背着塑料板凳翻窗“溜进”教室听课,还有学生索性爬窗听课。
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喻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想到学生关心(婚恋问题),但没有想到会如此火爆。
2020年,《中国青年报》分析了180所高校1702份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35.33%的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开设了婚恋课。而在上过婚恋课的群体中,超九成认为“有用”,超两成认为“非常有用”。
《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文作者调研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婚恋教育的需求比较旺盛。结合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高校应当考虑将婚恋教育纳入本校的课程体系,而对于课程具体形式和讲授内容则需深入思索。
《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作者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建议:对于低年级学生,课程内容以人口国情、新型婚育观念等为主;对于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以案例分析和小组研讨的形式,关注两性沟通等亲密关系维护等内容。同时,需要设置课程评价机制,学校可根据学生评价反馈不断完善课程,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婚恋观。
02
性教育,接踵而至
“性”“爱”同行,不必讳言。
对于多数人,恋爱后发生性关系是水到渠成的正常行为。然而,处于性成熟阶段的青年学生,对于性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根据《羊城晚报》11月26日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00例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案例,平均每天有8名学生“中招”。其中,性传播,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洪波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大学生艾滋病哨点2016至2021年数据显示,18到21岁是大学生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段,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广东药科大学与珠海市疾控中心曾调查过6所高校近1800名有性经历的学生。结果显示,22%的学生发生初次性行为时不到18岁,而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73.9%。江洪波解释,“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有助于今后选择稳定、可靠的性伴侣,形成安全的性伴侣关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羞于谈“性”,总认为“大了,自然就懂了”。加之中小学缺乏性教育专业师资,重视程度也不足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已经成熟的大学生只具备“不够成熟的”性知识。
有长期从事性教育健康工作的专家发现,很多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黄色网站甚至色情电影,这类渠道的所谓性知识常常是错误的,容易让学生陷入误区,并产生许多性心理和行为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统计发现,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开设有性教育课,但总体数量少,课程内容也相对单一、薄弱。张玫玫表示,有些学校的性教育课偏重生理解剖和医学等专业知识,“实际上,性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心理、审美、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于较单一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反映‘不解渴’。”
麦可思曾于2018年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近3000名在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性教育的看法。结果显示,超两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性知识“缺乏了解”,超九成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接受性知识教育,而“选修课/必修课”“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活动”是大学生最愿意学习性知识的途径。其中,女生更希望了解“性侵犯和性犯罪防范”等内容。
彼时受访学生如今多已离开校园,而高校性教育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湖北某高校《爱情社会学》和《爱情、婚姻与家庭》两门课程的教师表示,相比20年前的大学生,如今“00后”的婚恋态度和选择都有了较大改变,现在的年轻人相比10年前似乎更加焦虑。
特别在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短视频时代”之下,铺天盖地的网络视频和各类包装精美又夹带私货的文章很容易迷惑人心,更不用说心智尚待成熟的高校学子。
为此,高校开设婚恋课、性教育课或许更加重要且更为迫切。诚然,无论是婚恋教育还是性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各级学校共同协作,绝非也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大学生群体情感方面的需求和变化趋势,为学生全面成长和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民政部网站.
[2] 杨华磊,李双双: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 中国人口报公众号. 20241202.
[3] 恋爱课教什么?大学生感觉如何,又期待什么?. 光明网. 20240422.
[4] 平均每天有8名学生“中招” 性教育与安全意识亟待强化. 羊城晚报客户端.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