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实验室的启程
1993年,侯静带着对军营的向往,跨过国防科技大学的大门,成为应用物理专业的一名新生。新生报到的日子里,她和其他同学一起排队,领教材、办理入学手续,接受校方的入伍培训。很快,她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投身到繁忙的学习之中。
在课堂上,她的注意力始终集中,老师们讲解的每一个公式、每一项实验原理,她都仔细听讲,并及时记录。课下,她总会跑去问老师和学长,把疑问逐一解开。图书馆也成了她常去的地方,她喜欢在这里查阅资料、记笔记,了解课程之外的物理知识。
在本科期间,她的学术表现渐渐脱颖而出,老师们对她印象深刻,经常在课堂上点名表扬她,尤其是实验课上,她总是第一个完成实验操作的学生,而且数据准确无误,这让指导老师对她的专业素质和严谨态度十分满意。
本科毕业时,侯静的优异成绩为她赢得了保研机会,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进入中科院后,她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自适应光学领域工作,师从光学泰斗姜文汉院士。在侯静的眼中,姜文汉院士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导师。姜院士不苟言笑,却对研究有极大的热忱。
随着研究的深入,侯静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逐渐独当一面。一次实验中,由于设备的设置问题,数据偏离了预期值,侯静查找原因,经过一整夜的实验比对,最终发现是一个光学元件出现了轻微偏差。姜院士知道后,对她的细致严谨给予了高度评价力。
见微知著,超连续谱光源的研究启动
2002年,侯静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业。回国后,她正式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承担起教学任务的同时也继续投身于科研工作。每天清晨,她准时走进教室,面对台下那些充满好奇的年轻学生们,娓娓道来她所熟悉的物理学知识,尤其是在光学课上,她用自己在自适应光学领域的积累为学生们讲解难懂的光学原理。
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侯静也没有放下她的科研工作,她每天都会留出固定的时间回到实验室,继续进行相关实验和研究。她时常指导学生们参与课题研究,耐心教他们如何操作设备、采集数据,一些核心实验步骤,她会亲自演示,确保每个细节都做到位。
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侯静作为青年教授代表参加活动。在交流过程中,著名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院士发表了专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围绕“超连续谱光源”展开,赵院士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这种光源在光电传感和对抗领域中的独特优势,他提到,“超连续谱光源”能覆盖光电设备的整个工作波段,具有极高的光谱范围,且无法被有效屏蔽,这种光源在未来的光电对抗领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演讲结束后,侯静不失时机地向赵伊君院士请教,她问到:“赵院士,‘超连续谱光源’这种技术在现阶段是否存在技术瓶颈?”赵院士仔细地回答了她的疑问,解释了当前技术在材料、光纤设计等方面的难点,还提到了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赵院士看出她的浓厚兴趣,也向她透露了一些关于“超连续谱光源”技术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它在光电对抗中的潜在价值。两人讨论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很久,赵院士感受到她的执着和对新技术的热情,不禁鼓励道:“侯静啊,你们国防科大有不少技术优势,可以试着结合已有的资源,或许可以在这个领域走出一条新路来。”
英国深造,开拓视野
2007年,侯静获得机会前往英国巴斯大学深造,进一步开拓她的学术领域。初到巴斯大学,她被那里的研究氛围深深吸引。实验室设备先进,研究资源丰富,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都在这里汇聚。
在实验室中,侯静每天埋头于光纤、光谱仪、激光器等各种设备之间,她操作着这些精密仪器,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光谱变化。期间,她还参与了数个科研项目,与巴斯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讨论实验方案,研究光谱输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在一项项目中,她和团队成员们探讨如何利用特种光纤来优化光谱输出。侯静与导师多次讨论并反复测试不同光纤的特性,最终在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回国后,侯静将巴斯大学期间积累的经验与国内的研究条件相结合。她清楚,国防科大拥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设备条件,完全可以与巴斯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推动前沿研究。于是,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项目——“光谱可控的高功率超连续谱光源”。
为了推动这一想法的落地,侯静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合作计划,阐述了研究目标、实验方法、预期效果,并说明了此项研究在光电对抗领域的潜在意义。中英双方相关部门对这个计划高度重视,很快就给予了批准。
科研成果,领先全球
在随后的几年里,侯静带领着研究团队不断钻研,克服了“高平均功率”和“全光纤化”超连续谱光源研发中的重重技术难题。她们的实验室经常灯火通明,侯静和团队成员们总是忙碌地围绕着各种实验装置,调整光纤参数、检测光谱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在光纤材料的选择上,侯静带领团队进行了反复实验。为了达到高功率输出,她们尝试了多种光纤材质,但初期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一次次失败并没有让团队停下脚步,经过反复探讨和大量实验验证,侯静和团队决定开发一种新型金属光子晶体光纤。为了达到预期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她们多次优化设计,解决了光纤结构中金属涂层的难题。在材料实验室里,侯静与同事们仔细测试不同成分的金属材料,观察它们在高功率输出时的表现。每次实验,她们都会测量金属光纤的温度变化和光谱输出特性,经过数百次试验后,终于找到了最佳材料组合,使新型光纤在实验中表现出稳定的高功率输出。
团队在侯静的带领下继续攻关,终于成功研制出两种新型金属光子晶体光纤。这两种光纤不仅具备了高稳定性,还能够在不同光谱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输出。实验室里,侯静和她的团队成员们看着实验设备上显示的光谱曲线,一条条数据证明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更为重要的是,侯静团队的技术指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她们的核心技术甚至打破了美国保持四年之久的记录,使中国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激光武器,新时代的国防锋刃
在激光武器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侯静的研究无疑填补了关键一环。高功率激光武器因其低成本、高效率、极短响应时间的特点,成为现代国防的重要力量。与传统导弹相比,激光武器的操作费用极低,且能够精确打击,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高科技装备。
侯静带领团队研制出的超连续谱光源,具备广谱、高功率和全光纤化的特点,适用于现代战场上的多种光电对抗需求。在实际作战中,激光武器需要快速锁定目标并实施高精度打击,超连续谱光源则能提供宽频带的光源输出,能极大提升激光武器的效能。侯静的研究使激光武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多波段打击的可能,大幅提升了其作战灵活性和打击精准度。
2018年,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首次引起国际关注。据美国媒体报道,一架美军战机在吉布提疑似遭到了高功率激光武器的照射,事件导致两名飞行员眼睛受伤并紧急送医。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媒体和军事专家的关注。美军方面分析认为,这束激光极有可能来自中国布置在吉布提的激光武器装置,它的短暂致盲作用对敌方飞行员构成了有效的威慑。侯静团队所研发的高功率超连续谱光源技术具备这一能力,成为该事件背后被广泛关注的关键技术支撑。
随着事件发酵,国际媒体和光电领域的专家们开始密切关注侯静的科研成果。众多国际学术会议上,侯静的团队受邀介绍他们在超连续谱光源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解释了其在光电对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国外同行对她团队的突破性成就表现出极大兴趣,有些专家甚至提出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但因技术敏感性未能达成。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激光武器研发的领先国家也密切关注这一研究成果,分析其对未来战场格局的影响。
参考资料:【巾帼英雄】侯静:中国激光女神!逆袭中美科技差距,成为美国又一颗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