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很诚实!德企疯狂加码投资中国,今年上半年已超去年全年

北向财经 2024-08-18 10:38:22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已超去年全年。

尽管欧委会紧随美国的脚步,寻求经济上的“去风险化”,尤其前段时间还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了临时关税,但目前来看,来自德国的企业却似乎并不买账。

德国企业为何疯狂加码投资中国?德国实施的“中国战略”,已经不奏效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德企疯狂加码投资中国

根据德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继今年一季度投资24.8亿欧元后,第二季度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总额又达48亿欧元,上半年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达到73亿欧元,超过了去年全年65亿欧元的产值。

5月21日,下萨克森州家具制造商 Kesseböhmer 扩建常州工厂;

6月6日,巴登塑料加工商Zimmer集团在金坛开设新工厂。

并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德国企业对华投资潮还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汽车正计划花25亿美元扩大安徽合肥的产量,宝马则准备花25亿美元扩建沈阳工厂,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的大型复合材料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30年竣工,总成本高达100亿美元。

不过,德国企业疯狂加码投资中国,欧盟却被破了大防。

法国《费加罗报》甚至直接发文批评,称这些加大对华投资的德国企业,就像是“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意思是德国企业本身是中国产业崛起的受害者,现在反而去援助“加害者”。

事实上,不止是今年,过去5年时间里,德国投资一直占欧盟所有成员国对华投资的50%以上,其中德国汽车制造商居功至伟。

尤其在上一财年,德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曾创下近120亿欧元的最高记录。

但以目前的大趋势来看,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可能又要创下新高了。

“中国战略”

尽管德国企业对华热情似火,但站在德国官方的角度而言,对于中国态度却似乎没那么亲近。

一直以来,德国“红绿灯政府”主张的都是“去风险化”。

即主动减少对于中国的依赖,德国企业应该实现供应链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尽量远离中国,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反而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就在去年,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反复强调,称必须控制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以及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

为此,德国经济部甚至还禁止给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做担保,可谓是招数用尽。

另外包括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也曾直言“德国企业应该疏离中国”。

显而易见,一门心思与欧委会保持同步,追随美国脚步的德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国战略”。

但反过来,站在德国企业的角度,如今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景:

德国当局口口声声说要注意地缘政治风险,要摆脱对于中国的依赖,咱们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德国企业理都不理,只想着赶紧把钱投资到中国,努力拓展中国业务。

想要跟中国“脱钩”,搞什么“去风险化”?

别开玩笑了,我每年有三分之一的钱都是在中国赚的,而且大量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都在中国,该跟谁走得更近,我自己心里清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企业的选择无疑要更加理性,因为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互利共赢,明显是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为什么是中国?

德国企业之所以加大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分析。

首先是德国自身的内部因素。

失去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之后,德国制造业遭受重大打击,投资环境实在不尽如人意。

本月月初,德国工商大会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德国拥有500名以上员工的大型工业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考虑把生产转移到国外。

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8月份ZEW经济景气指数从7月份的41.8大幅下滑至19.2,创下两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且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29.0。

国内缺乏投资机会,德国企业自然将目光转向了国外。

其次是中国的“独特魅力”。

德国企业纷纷加码中国市场,大众、宝马等德国车企是主力军。

为什么这些德国车企会选择中国呢?

原因不复杂,中国市场转向新能源汽车的速度,已经足以让这些传统车企感到危机。

要想维持当下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那么就要做到“在中国、为中国”,不仅要扩大在华生产量、直供中国市场,更要融入中国的新能源车研发生产生态系统。

或许正如一位德国车企高管所言:

“如果我们还要造车,那么就必须在中国,如果不在这里,我们在这一行里就待不下去了。”

写在最后:

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企业会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与国家层面的“大战略”,并不是同一个方向。

如今德国企业疯狂加码投资中国,原因正是中国市场能最大程度满足其需求,未来双方的经贸合作很可能还将进一步扩大。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0 阅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