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又在疯狂“炫富”,简直气的人家牙痒痒,你就不能低调点?

风情阿烁烁世界 2024-10-28 08:44:32

话说最近这车界的风云人物——赛力斯,着实让大家伙“看得眼馋、羡慕牙痒”。怎么个“炫富”法?从150亿的理财产品到请华为来代言,再到满大街刷屏的广告,赛力斯真是“花钱如流水”。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车企,靠着华为的东风,业绩一路飙升,一举从亏损走向巅峰。有人说它“傍大款”,也有人说它靠实力,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儿?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豪横”赛力斯的逆袭之路。

“壕无人性”背后的市值翻盘,赛力斯有何独到之处?

赛力斯,几年前咱可能听都没听过,顶多知道有个“小康股份”做电车,但如今它不仅和华为联手,股价还冲上了百元大关,市值从几块钱飙到百亿量级!你说它是“天降好运”?未必。其实,赛力斯一开始做弹簧出身,起步于摩托零件领域。

随着多年汽车零件业务的扩展,创始人张兴海在2003年就进军了微型货车市场,创立了“东风小康”,靠着便宜实用,销量一时火爆。但车市瞬息万变,小康股份的财务表现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滑,于是便有了“新能源”的想法。

这个市场嗅觉着实灵敏,早在2015年就投了新能源车的底子。可惜,首发的电车系列反响平平,一年才卖几百辆,折腾来折腾去最终也没见起色。就在小康几乎要断了财路之际,2021年,它与华为联手,推出了智能电动品牌“问界”。

就像穿上了龙袍,赛力斯终于一举成名,问界M5和M7等车型成了畅销品,利润与销量也不断翻番。短短几年,赛力斯市值突破千亿大关,俨然成了“造车新贵”。可是,这种“盛世光环”是否能持续?。

赛力斯这波“炫富”是个什么概念?从理财产品到收购华为商标,赛力斯的财务决策看似土豪,实则大多是精打细算。

今年它砸下25亿把“问界”品牌商标从华为手中买下来,成了车圈热议的“最贵标志”。再有就是豪掷上百亿买理财产品,大家不禁想问:赛力斯到底有多有钱?

可实际上,这家公司不仅没有想象中“富得流油”,反而处在“钱紧”状态。它的多项投资看似财力雄厚,实则“左手倒右手”,通过股权来换取资金,而在赚得盆满钵满后还要反哺给合作伙伴华为。不少人不禁要问,赛力斯是在“自立门户”还是甘愿做华为的“傀儡”?

赛力斯的财报也显示,其上半年约426亿元的货币资金大多花在了理财和“外部设计费”上,而这背后多数是通过外部合作来实现。这一方面显示出赛力斯在自主研发上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其对合作伙伴的高度依赖。

赛力斯砸钱搞理财、买商标,实际上是为了“砸出个地盘”,让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感快速建立起来。可以说,它的“财大气粗”是建立在市场认可度和外部合作基础上的一个商业化“表象”。

从财务表现到市场营销,赛力斯的“炫富”行为虽然带来了不少关注,也让市值翻番、销量上升,但这种“高调打法”是否能在长期上维持?这还真不好说。比方说,国内车市的高端市场竞争激烈,而赛力斯的50万起步的问界M9,主打豪华车市场,看似成功抢占了“50万+”车价的高端市场销量榜首,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赛力斯的M9销量飙升,毛利率高达30%以上,赚足了利润,但国内50万以上的豪车市场容量有限,这意味着继续往高处打可能就会面临“吃不下”的风险。

赛力斯在市值和销量上虽然暂时超越了“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但要维持这一地位也不容易。

市场总有天花板,尤其在电动车品牌数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单靠华为的智能技术和品牌号召力,能否长期保持消费者的黏性,这可是个问号。再加上目前国内新能源补贴逐渐取消,品牌之间的博弈加剧,赛力斯的未来道路注定不会“稳步前行”。

可以说,赛力斯的“炫富”举措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让其在短期内声名大噪,成功跻身新能源车市场的头部。但这种策略究竟是其发展中的一剂“猛药”,还是能真正造就其持续增长的护城河?这将取决于它在接下来的市场表现以及品牌独立性上的发展方向。

纵观赛力斯的发展历程,这个从重庆弹簧厂起家的“小康股份”走到今天,不得不说是一次华丽的转型,而其“炫富”营销策略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华为的深度绑定,赛力斯一方面获得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在品牌效应上获得了巨大加成。这个从小众品牌转变为大众关注焦点的过程,离不开其“高调”背后的市场野心。

然而,赛力斯未来能否走得更远,还需考虑多个方面。首先是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在电动车核心技术领域,能否摆脱对合作方的过度依赖,实现技术上的真正独立?

其次是其高端市场的扩张策略,在豪车市场上如何稳固地位,并进一步开拓中低端市场,保证品牌的市场覆盖面。最后,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对赛力斯未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应对外部挑战是其必须解决的课题。

赛力斯在风口上获得了快速成长,但在激烈竞争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车市中,要走得更远、更稳,还得在技术、品牌独立性、市场策略等方面下足功夫。

毕竟,高调的“炫富”可以一时博得关注,但长久的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终究还需实实在在的实力支撑。

0 阅读:1035
评论列表
  • 2024-10-31 17:26

    这是对自己的股票多没信心,不敢涉及“回购“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