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天下第一王陵”熊家冢墓主是谁?出土的玉器给予了回答

梦回良渚 2024-02-25 19:11:03

#荆州市战国熊家冢楚王墓葬?#

#五羊城#

支持原创,请按关注!

一: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葬,现在被期待认定为某位“楚王”的大墓。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吹嘘湖北人聪明的俗语。笔者也是一位湖北人,当然最关心家乡的考古成果。由此,笔者亲自去了荆州市2次,现场勘察过战国时期的纪南城遗址和熊家冢遗址。

{上图为荆州市熊家冢遗址,土堆的金字塔墓葬}

《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在各种媒体中关于熊家冢的宣传报道中认为,“熊家冢”因埋葬的楚国国君姓熊而得名。 事实是:所谓埋葬熊姓祖先,指的是在熊家冢主冢东侧的若干座明代熊姓家族的墓葬,考古发掘的砖刻地券上有“熊显太”“熊连”等人,这才是“熊家冢”的得名由来。战国时代的楚王,以芈(mi米)为姓,以熊为氏。虽同为“熊”,且葬于一地,而相隔两千年,乃是巧合 。

{上图为曾侯乙墓葬出土的“楚王酓章钟”及其“酓”字。}

从商周无数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历代的楚王都姓“其”,并不姓“芈”。战国时期的楚王为“酓”氏,名字叫作“酓章”,也不是“熊氏”。史记的《楚世家》篇,全是满篇胡言乱语,却还有人相信?

{上图为熊家冢墓葬的宣传告示}

熊家冢现场介绍:主冢,长宽均达67米,坑深15米以上。棺椁面积达248平方米,是中国已知的帝王棺椁中最大的。在墓的西边推测有15级台阶。墓坑底长27米,宽25米。

笔者认为,从已知的考古成果来看,唯一发现的“楚王墓葬”,在安徽省寿县。也就是说,荆州市熊家冢,埋葬的并不是楚王,也不存在什么王陵。

李三孤堆楚王墓,战国晚期楚王墓。位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1933年被盗掘,后由政府出面收缴出土遗物,散失器物大多陆续归公。据调查,该墓内原有棺椁居中,随葬器物置于周侧,墓的东北、西北两边各有宽约丈余的墓道。出土铜器总计1000余件,散见于多种著录。著名的铜器有楚王酓章剑、楚王酓忎鼎、楚王酓肯鼎、曾姬无恤壶等。多数学者认为,铭文中的楚王酓章即楚惠王熊章,楚王酓忎即楚幽王熊悍,楚王酓肯即楚考烈王熊元。铜器器形有鼎、鼒、爵、鉴、盘、豆、勺、壶、簋、剑等,制作年份或先或后可贯穿整个战国时代。{多数学者,看不懂青铜器铭文吗?楚王,是酓氏,并不是熊氏}

{上图1为吴王夫差剑,图2为戉王鸠潜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荆州的学者们,卯足了一口气,一定要在此地挖出一座楚王大墓,以此证实战国时期的楚国在湖北省。造化弄人,该地区考古出土了江苏省的吴王夫差剑,也出土了浙江绍兴市的戉王鸠潜剑。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件有楚王铭文的青铜器在荆州市出土。

笔者预言,这次也不例外,熊家冢遗址不会出土具有楚王铭文的青铜器。与“望山桥大墓”的结果一样,沉重的打击事先的预期。

{上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楚王鼎铭文}

楚王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4年征集的文物,高38. 2厘米,口径31. 8厘米。

此鼎器形为春秋时期典型的楚式鼎(参见高崇文:《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与之相近的有湖北当阳赵家湖赵家塝M4出土的鼎(M4:1)(高仲达:《湖北当阳赵家塝楚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淅川下寺M2出土的倗鼎(M2:4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和鼎(M2:27)(《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106页)、M4出土的鼎(M4:1)(《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240、242页)、M1出土的鼎(M1:67)(《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53页)、慈化楚子鼎(魏渝:《楚子 鼎》,《江汉考古》,2006年,第4期;夏渌、高应勤:《楚子超鼎浅释》,《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等。

笔者认为,在距今2500年-2400年前后,楚国的军事战略中心在河南省,志在问鼎中原地区,并出安徽省去抢占整个山东省的地盘。2500年前的楚国郢都在河南省新蔡县,与吴国交战失败,转到了河南省淅川县。湖北省荆州市,处于长江边上,夏季洪水滔天,一望无垠的分洪区,无法大规模的从事水稻生产。对于楚国来说,荆州市是安置俘虏,安置流民,流放反叛者的水荒之地。

{上图为熊家冢的战车遗址}

荆州市在长江边上,是军舰木船进行水战的理想场所。马和战车,在水乡泽国和淤泥里寸步难行。熊家冢庞大规模的车阵,除了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告慰祖宗之外,在军事上毫无实用之处。

二:荆州人在秦始皇统一之后,就搬到湖南省和广州市去了。今天的荆州人的祖先,大部分是在400年前从江西省迁徙过来的移民。

上图,是熊家冢墓葬出土的玉器,是一个海马造型,属于海龙科的一类辐鳍鱼。

玉器上有一个文字,标注了玉器制造者的民族。

「羊」羊作父乙卣西周早期集成5267

在海马龙的尾巴处,浮雕有一个“羊”字。以此说明,这件玉器的制作者,是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家族,其祖上于殷商时期的族称是“羌曾”人,以羊为族徽。

玉器上雕刻的这个人物,他后期搬离了湖北省荆州市,经湖南省益阳市,子孙们搬迁到了广州市居住,营建了“增城市”,广州号称五羊城。在广州市,这个荆州玉人的后人们姓“曾”。

广州市,不产羊,内蒙宁夏新疆甘肃等地才产羊。南方的广州人,却将城市的象征,定位为五羊。

广州人,可以参观荆州市熊家冢遗址,溯源祖先们的迁徙史。

上图藏于广州市南越博物馆的角形玉杯,是一个“羊首”。这件玉器,由战国时期的荆州市传播而来。

梦回良渚古城,2024年2月21日写于新加坡。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