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东北大地到长江流域,从沈阳的铁西区到武汉的青山区,全国各地又一次迎来了变革的风潮,武钢也不例外。
武钢地处武汉市三环内,长久以来的大烟囱是江城的重要污染源,自然成为有关部门重点改造的对象。原来的“小钢厂、大社会”开始肢解分割,学校是学校、医院是医院、钢厂是钢厂,武钢开始实施“精品钢铁基地战略”。
伴随着改造,武钢旗下一些子公司开始与市场化接轨。90年初,高达12万职工的武钢发出了“7万人不吃钢铁饭”的口号。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迎来了市场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可口可乐等外来物种大举进攻内地,不管是商业化的诸如二厂汽水也好,还是钢铁行业的诸如武钢盐汽水也罢,都在苦苦挣扎,甚至破产倒闭。很快,武钢职工卷入下岗再就业的浪潮,人们又一次面临着“炼钢炼铁也炼人”的涅槃再生的考验。
据2002年9月11日《工人日报》报道,武钢“瘦身”10年来,平稳剥离76139人,减员46565人,实现再就业13925人,赢得了“在和谐稳定环境中推进企业改革的赞誉”。武钢,又一次冲在了时代的前列。
5、寻路者与铁棚子
在此,我暂时不想去探究当事人的“炼狱时刻”,近些年兴起的东北作家群如郑执、班宇、双雪涛都有对此有过虚虚实实的写作,我只想介绍几位找到新出路的“探寻者”,他们在面对大时代的转折变局时,实现了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大多数是很难的),能敢于横刀自剖、推倒重来的“孤勇寻路者”,始终是存在的。
在遴选再就业的案例中,我发现不少人选择了餐饮赛道。这是因为餐饮的就业门槛比较低,只要具备一定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再创业。所以,90年代下岗后,很多买断工龄的人选择了开店创业,甚至是租用搭建的铁棚子,他们试图从原本的钢铁行业“脱轨”,将突然急刹车的人生驶入新的“轨道”,重新启程。
蓉城川味牛肉面,是现在青山黄州街有名的面馆,陆哥比较推崇的一家面馆。老板娘是原武钢兴达开发公司的一名职工,后来第一批下岗,并成为下岗再创业的典型,受到了武钢和市领导的表彰。
据同行介绍,其父母是武钢医疗系统的职工,下岗后她决定做小餐饮,重金(月薪五千元)请了一个四川师傅前来,在黄州街的一排新搭建的铁棚子中租了一个门面开始经营面馆。半年后,掌握了基本方子,她辞掉了高薪厨师,开始进行适应青山本土化的调味改造,几经磨合后,蓉城川味面馆越做越好,顾客盈门,并于近两年在八大家红坊里和科普公园开了两家新店,生意亦是不错。
紧随蓉城老板娘之后,“大集体”的李虹被卷入了第二批下岗职工的行列,这是武钢最大规模的一次下岗潮。下岗后,她同样进入了餐饮赛道,但是她的餐饮之路并非那么顺利。2000年,武钢买断后,事先做好准备的李虹,决意寻找新的出路,走进市场经济的大潮。起初,她也做过一些小生意行当,但从一个下岗工人艰难转型,家中还有一个女儿在读中学,虽然有父母帮忙,也难免也两头跑,她短期内没有寻到好的路径。
2003年,她在建设一路拿下了一个原本是做头饰的小门面。做什么呢?她捣鼓了一些餐具售卖,依然不温不火。人生转机出现来自于隔壁小店的新邻居潜江人陈红英,她的小龙虾生意渐好。两个女人很快成为好姐妹,陈红英劝她,“你要不做点什么吃的?比只卖餐具强。”李虹说,“我只会做蒸饺。”于是,李虹开始做蒸饺。没多久,陈红英再次建议,“蒸饺太单一,你可以试着做汤包啊!”李虹说,“我不会啊!”陈红英又推了一把,“可以去学啊!没有人天生会做什么。”
李虹思量再三,她想起还在武钢厂前上班时,工人村有家夫妻俩开的餐厅,叫做铁棚子,生意很好,她跟同事们做业务时常去光顾。那是一家私人住房,外头搭了一个固定的铁棚子,对外营业时,住房里的床就收起来作为用餐区域,夏天时候天气凉爽,可以在铁棚子就餐。她记得有干子烧肉、煨汤、菜梗炒肉等家常菜。女的炒菜,男的是服务员,忙的时候,甚至需要预约,否则根本没有位置。
“别人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我为什么不能尝试呢?”思考再三,她四处走访,拜师学艺,学会了汤包手艺。
看女儿忙店里生意,家中老人也过来帮着擀皮子、招呼客人等,但主要工作如调馅、包汤包等还是李虹负责。口碑慢慢传开,李虹干脆又请了正式工。“那个时候,我家汤包做的很好,不是我跟你吹,只做一种,多了搞不过来,还长期排队。下午四点半上客开卖,到九点半钟,即可售罄,回头客比较多。等我家基本卖完,其他家汤包如曾记汤包才会有生意。”夏天,李虹的汤包可以卖到70-100笼,冬天生意清淡约20笼,除了汤包,还有美味灌汤蒸饺。
当时的建设一路,一入夜,即江湖气息十足,小张烤鱼、牛骨头、婆婆卤虾等小店小摊扎堆,大家相互帮衬,互相竞技,生意渐渐红火。然而,因为人流扎堆,一入夜,免不了各种纠纷。李虹回忆,“拎着刀撵着人满场子飞。每天都会有打架的。顾客喝酒了打架。有各种‘霸’。要是没有打架的,就感觉像是没有出摊一样。要是不认识点人,有一点派系关系,夜市很难混下去。”
后来,因为传闻建设一路夜市要拆迁,李虹和陈红英双双退掉了店铺,搬到了工业二路鑫龙潭附近,那里有可租赁的铁棚子,搬到铁棚子后,宵夜生意越发火爆。“搞不赢,每张桌子限制分量。有的客人点了十笼,还想加单。我说,‘你就先别点了,要给别人留一点,别人等了好长时间了,你下回再来吃!’”
2010年前后,正当李虹生意做得如火如荼时,她遭遇了一场意外的抢劫。那是一个夏夜,凌晨两点左右,她和姐妹陈红英做完夜市生意后,各自回家。刚进入小区没多久,警觉的她忽然听到背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跑步声,她心一慌,念叨“糟糕了”,回头一望,一个陌生小个子男人朝她扑了过来。男人抓到她的左手,将她摁倒在地,打算顺势扯走她腰间的钱包,她本能地用右手回首一掏,扯住男人的脖颈,不成想一把手抓住了男人颈项的翡翠大链子。男人想不到她会反抗,遂发力压住她,卡住她的喉咙,她喘不过气,李虹用力扯住链子,男人的脖子被勒出一道伤痕。两人互不相让。
僵持良久,链子忽然断裂。男人无奈央求,“我们一起放开,各自收手,不然大家都要完蛋了。”趁男人松散一刹那,李姐被压制许久的喉咙终于获得了喘息,大脑缺氧的她发自本能大喊。喊声惊动了正在小区巡逻的保安,他匆忙持手电赶来,但因为两人倒地搏斗点在灌木丛附近,巡逻人的视线被遮蔽。男人见此机会,赶紧逃窜离开,而李虹得救。她松了一口气,摸了摸包,三千块还在!
后来,她才得知,那是一场牵扯13位女性的抢劫案,其中金额最高的是一位打麻将归家的中年女性,约一万块。犯罪嫌疑人是一名一米七左右的厨师,他的狩猎目标就是凌晨回家的单身女性,因为此时归家的女性要么是做夜间生意的,要么是打麻将的人群,手上多半会带有现金……有趣的是,在他被抓获时,抢来的非法所得一分钱未能花出去。
这次抢劫案改变了李姐的人生。她退掉了铁棚子,决定不再做安全系数不高的夜市,试图寻找新的人生出路。
接着,李虹在黄州街租了一个门面,舍弃汤包,改行主攻小笼包,主做早餐。她的小笼包融入了原先做汤包的理念,更加注重调馅,尤其是酱肉包顾客的喜欢。在开店取名时,算命的人以为她“五行缺水”,她将店名取作“池池包子”,“池池”又谐音为“吃吃”。经过多年悉心经营,如今的池池包子(另创立有新品牌青梅池)在青山过早小吃店颇有名声,这两年更是成为此区域网红名店。
我问当年一起下岗的同事怎么样了?李姐告诉我,“现在做得好的很多,都是老板啦!”至于当年工人村的铁棚子,“我跟那个老板很熟,但是后来手机中丢失了联系方式,现在也不知他们去哪儿了呢!”
下岗的震荡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如今我们又面临一波新的失业浪潮,往事可供借鉴。回望过去,相对于东北地区国企下岗职工的艰难转型,武钢下岗工人的转型要相对容易一些。这大概是因为武汉这座城市一直保持着蓬勃的活力,依靠着“九省通衢”的便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要快速且顺利得多。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至今仍深陷转型困难时,武汉早已经脱胎换骨,跻身全国“新一线”城市之列。
同时,武汉这座城市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她鼓励或默许人们搭建铁棚子摆小摊,卖过早或者宵夜以求得一份生计。而铁棚子,对下岗职工来讲,是一种平民的力量,他们依托着自荆楚以来“不服周”“九头鸟”的精神,哪怕遭遇万箭穿心,也要倔强地生活下去。
6、人生何处不青山
现在,陆哥居住在城区的家中,每天坐班车还会经过曾经的“白玉山”,前往“北湖”上班。北湖,武汉有两个地方,一个在汉口,与“西湖”合称“西北湖”是汉口的金融街,另一个很低调,就在青山郊区。陆哥告诉我,北湖也是支援武钢建设的职工家属安置点。如果说从“白玉山”到“北湖”是自西向东,是迎着朝阳去上班,是向着太阳的东方红;那等到下班之时,由“北湖”去“白玉山”,就是伴随夕阳一起的回家之路,就是“带月荷锄归”了。陆哥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蓉城的生意越做越火,池池包子在青山厚积薄发,为民面馆有了二代接班,青山的炸炸与烧烤开始享誉整个武汉,人们告别铁棚子盘起了店面,不少人进入恩施街成为青山第一网红美食街的一员。离开了武钢那一棵大树,她们还记得那一句“炼铁炼钢也炼人”,作为一名曾经的武钢人,她们在新时代找寻到了新的活法。
至于红房子,大王告诉我,“早拆了!但红房子不是一下子拆掉的,是陆陆续续拆的,一个个街坊拆。后来,兴建新楼,跟其他地方的拆迁遭遇是一样的。”我问她,“那你后来回去过吗?”大王说,“拆完了以后盖新楼,就是别人家了,有什么好看咧?”我用百度地图搜了下41街坊,那里是一个1998年新建的小区,没什么特点,早已泯然众人。是啊!这有什么好看的呢?
还是以往的红房子好看!2018年,昙华林大水的店老板张大水用无人机拍下了红房子搬迁前的全貌,同时还把红房子画上了明信片。这张鸟瞰图已经成为了代表武钢红房子时代的最经典标志,也被华侨城红坊等众多企业拿来作为对外宣讲红房子往事的精彩图片。
现在的武钢人呢?职工们的作息调整为“三班两倒”,12个小时一班,工资依然是13日发放。同时,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改革,武钢又一次来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2016年12月1日,宝钢与武钢合并重组,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钢铁企业。在武钢大门更名之际,众多老武钢人来到大门前合影,人们以自发行动来怀念武钢的辉煌过往,来记录自己奉献给武钢的青春时代。2019年,武钢一号高炉停产,投产以来半个多世纪里,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5426.16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功勋炉”。
物换星移几度秋。2023年2月21日,武钢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武钢一号高炉、“一米七”工程等工业遗址向公众开放。6月14日,湖北汉川人、原武钢副总、59岁的胡望明任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万亿央企完成了换帅,那一刻,不少老武钢人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抚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时代的帷幕缓缓落下。
不少老一代武钢人心中缅怀,当年的“共和国钢铁长子”“铁老大”那两个重若千钧的“武钢”两字,如今得以全部保留下来的“品牌”只有青山区最好的高中“武钢三中”、再振辉煌的武钢盐汽水咸伙计,以及《武钢文艺》杂志。
“你要去武钢博物馆看一看,那里有武钢的前世今生。”陆哥再三叮嘱我。
武钢博物馆,位于冶金大道和工业四路交叉口,是中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于2008年9月13日开馆,外观通体黑色,是重金属爱好者喜欢的地方,其兴建所需钢材全部来自武钢。其前身就是武钢人的骄傲,可容纳一千人的武钢剧院,也曾叫九一三剧院,得名源于毛主席1958年9月13日视察武钢。距其不远处,则是武钢华润总医院,那是池莉曾工作过的地方。
长达40日的三伏天将至,我将一瓶身上印着“SINCE1958”的武钢咸伙计盐汽水放入背包,在同行纷纷倒下时,咸伙计挺过了可口可乐的风暴冲击。然后,一个人来到了武钢博物馆,整个场馆上下三层,很少有普通游客观众,多数是有关部门企业的集体包场参观,营业时间上午与下午各2小时。我在这里,喝着盐汽水,舌尖体味到的是厚重的历史,目力所及之处,我发现了通往武钢火红年代的时空隧道,其最醒目的地方,书写着毛主席那一段著名的文字: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作者:舒怀
图片:舒怀、网络,部分翻拍自武钢博物馆
感谢陆哥、片哥、大王、李虹、老徐等对本文写作的支持。
本文参考:池莉《烦恼人生》、楚天都市报《池莉放下小我,写他人,写别人,于是有了<烦恼人生>,有了<大树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