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祛湿,是很多人养生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湿气,就是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如何祛湿呢?其实可以借鉴生活常识,大概有这么几种方法:
直接拧干水分——中医说的渗水利湿;
烘干水分——中医说的燥湿;
晒干水分——中医说的温阳化湿;
吹干水分——中医说的风能胜湿。
今天分享一个医圣张仲景的祛湿经典方——大名鼎鼎的“苓桂术甘汤”,来看看这个方子是如何处理湿气的。
方子很简单,一共4味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茯苓,渗水利湿,也就是挤干水分。它的作用力是向下的,把挤出来的废水从下焦排出。
桂枝,温阳化湿,像个小太阳一样晒干水分。再把气化后的水汽,向体表排出去。
白术,健脾燥湿,烘干水分。它的作用力是向上走的,能把气化后的水汽重新利用起来,变成有用的津液。
最后一味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并且补充津液。即使祛湿,也要守护住体内的津液,防止有用的津液流失,这是医圣最常用的手法。
方中一共4味,前三味三管齐下全面去湿,还有一味后备力量,医圣的思路就是这么药简力专。
有人说了,见湿去湿,治标不治本啊。
怎样才是治本呢?当然是从源头预防湿气的产生,也就是加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苓桂术甘汤就是这个思路,方中的药物都可以作用在脾胃,既能健脾胃,又把脾胃囤积的废水处理掉。
所以苓桂术甘汤也被称为千古祛湿第一方。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同样是去湿的经方,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这三者有何区别呢?
真武汤是温阳化水的思路,相当于用太阳晒干水份。方中用生姜和附子提升身体的机能,更适用于阳性能量不足的情况。
五苓散是泄水的思路,直接把多余的水排放掉。用到了偏点凉性的猪苓和泽泻,把水湿从下水口排出去,更适用于下焦水湿囤积,且有微热烦躁的情形。
苓桂术甘汤,主要是通过健脾胃的方式祛湿。通过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来处理囤积的水湿。更适合脾胃虚弱,中焦湿气重的情况。
那苓桂术甘汤,到底如何使用呢?为大家列举以下几种情况:
1、舌头两侧齿痕重,舌苔粘腻的人;
2、喝点水就在肚子里晃荡,甚至喝点水就打嗝或者呕吐的人;
3、容易水肿,脸颊眼袋浮肿,小便不利的人;
4、美尼尔氏综合征,证见头部眩晕,耳鸣耳胀,恶心呕吐的人;
5、心下逆满,心脏周围憋闷不舒服的人。
基本上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利,中焦湿气重的情况,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当然,除了用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去湿的关键所在。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脾胃喜温喜燥,寒凉最伤脾,少喝冷饮,多晒太阳,祛湿这道坎就可以轻松绕过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