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辛开苦降法”:可调畅气机,平衡升降(一)

鸿朗说健康 2024-08-09 14:38:44

辛开苦降,是一种中药治疗疾病的用法,是利用药物的性、味特性来调整病证的气机病变。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苦味药物具有降泄、通下的功效。 辛开苦降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中温法、清法的合法,也称为温清并用 ,属于和解之法。临床上应用辛开苦降方法治疗疾病的大家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伤寒上首创了辛开苦降法治疗胃肠寒热错杂证的泻心诸方。

从八法来说,是温清的合法;从药物性味来说,是寒热药的配伍及苦与辛味药的组合;从方剂来说,主要来源于泻心汤类方,按照“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以求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

根据实践体会,苦降辛通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既可用于治疗温病的湿热证,而对杂病中胃痛、痞满、呕吐等病证适用机会尤多。

从病名联系,涉及到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急性胃肠炎、胆囊炎及胆石症、胆道蛔虫或并发感染、胰腺炎、肠伤寒等多种疾病。

概言之,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治法。同时,若其他系统病变影响到消化系统,而致胃气通降失常者,亦可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苦辛合法。

所谓辛开苦降法,就是辛温和苦寒药物并举,两类药物互相配合使用的一种方法。辛能散,能升,苦能泄,能降,辛温之品可以温运脾阳,益气升清,苦寒燥湿之品可以肃降浊气,祛除有形之邪,清气升,浊气降,脾胃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人体又恢复了动态平衡。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各种功能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平衡变化,必须依赖气机的不断升降,出入变化,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表里相配,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是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在饮食受纳,消化,以及水谷精微的吸收,传输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通过脾升举清气,胃气肃降浊气,升降相依,生生不息,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的平衡,当平衡被破坏后,人体的脾胃和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

01 药义分析

苦寒与辛温药合用,其药理功能主要在于通降胃气,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一、调整气机升降

苦寒药性主泄降,寒能清泄胃热、郁火,苦味又能泻痞和健胃;辛温药性主宣通,辛能理气开痞健胃,温能宣阳散寒。

苦辛合用,可以清热和胃,顺气降逆,使中焦痞结得开,痛呕能平,气机升降得和。

二、互相制约偏胜

苦寒太过,寒凉冰伏之性每易戕伤脾胃阳气,少佐辛温之品,可制其偏弊;

从另一面来说,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燥烈之性,必要时适当合伍,可免助热生火。

三、作为反佐从治

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情况、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如能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相反性能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例如:火热上冲的呕吐,纯投苦寒而上逆不下者,反佐辛通,每能取效,从药物炮制来看,姜汁炒黄连或山栀即有寓辛于苦之意。

常用的苦寒类药有黄连、黄芩、山栀及大黄等,这几味药虽然都有清热泄痞的作用,但区别对比而言:

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芩、连清热燥湿,苦而性滞,寒而气燥,守而不走;山栀清胃降火,散郁除烦,导热下行;大黄清热泻火,下滞破结,走而不守。

因此,湿火,口苦粘、苔黄腻宜用芩、连;郁火,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山栀;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当取大黄。

一般来说,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应用大黄的机会很少,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又需要配合大黄以加强泄热散结开痞的作用。

常用的辛温类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梗、吴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与苦寒药配合时,当按其特长分别选择。

如干姜、附子、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者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合;厚朴燥湿宽中,可治湿热中阻;苏梗理气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萸温中利气,入肝解郁,可治肝胃郁火上逆。

以上列举之两类药,可按其特性分别选用,或同时采用二三种协同增效。

02 辨证要点

凡病位在中焦心下至脐上脘部,病变脏器重点在胃,而与肝胆及肠密切相关;

发病机理为邪阻中焦,胃气郁滞,通降失常,病理因素以热郁为主,并兼与其他病邪互见,而见寒热错杂、痰热互结、湿热中阻、胃热火郁等各种证候者,俱为苦辛法的适应指征。

临床表现以痞满、脘痛、呕吐等证候为主要特征,或伴泻利,口中干苦、粘腻,舌苔黄浊腻或罩灰,或底白罩黄、质红,脉弦或兼滑、兼数。

一、痞满

指心下胀闷如塞,气闭不舒,按之濡,或硬满似有抵抗感,是为邪热与寒、痰、湿等互结,中焦痞塞,上下升降失调。

二、脘痛

胃部疼痛,连及胁肋,痛势急迫,拒按,或心中疼热、烦满。是为寒郁热伏,或冒热火郁,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三、呕吐

多见呕吐酸苦,甚至食入即出,常有噫气,或见干呕有声,或见恶心泛吐痰涎,每兼吞酸、嘈杂。

是寒格于中,拒热于上,火逆上沖;或肝胆郁火上逆,胃气不降;或痰湿与郁热互结,胃气上逆所致。

必须指出,如无热郁的病理表现,仅单纯由于寒、痰、湿浊、食、虚等所导致的痞、痛、呕,一般均非苦辛通降法的适应症,但在必要时,也可根据互相制约或从治之意,温清合用,寒热并投。

11 阅读:321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辛开苦降法。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 [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