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兵团政委,却没有军衔,建国后任五省书记,两大军区政委。

诗兰谈过去 2024-08-23 02:03:30

提到红25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军长徐海东。当年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后,面临后勤补给困难,徐海东毫不犹豫地支援了5000大洋,解了燃眉之急,因此他后来成为了开国十大将之一。

实际上,红25军的三任军长都非常出色。第一任军长吴焕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后,重组红25军并坚守苏区近两年,他在长征途中带领红25军打退敌人的两次“围剿”,创建了鄂豫陕苏区,但不幸牺牲在北上途中。第二任军长程子华在建国前已是第13兵团司令员,本应授上将,但因调离部队未参与授衔。同样,曾任第七兵团政委的谭启龙也未授衔,但他后来担任了五个省的省委书记和两个大军区的政委,成就非凡。

谭启龙,1913年出生于江西永新县,童年生活十分艰难。三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骤然陷入困境。母亲为了维持生计,什么活都干,积劳成疾,最终在谭启龙十岁那年不幸去世。一个十岁的孩子成为孤儿,生活异常艰苦。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干各种苦活累活。这段艰难的童年经历,培养了他坚韧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和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后,工农红军来到了井冈山地区,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带领周边的贫困农民与压迫他们的土豪劣绅斗争。在农协的帮助下,谭启龙的生活有所改善。15岁时,受红军宣传影响,他毅然参加了红军。凭借果敢与机智,他很快脱颖而出,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成为了湘鄂赣省少年先锋队总队长。

这支由十几岁少年组成的队伍是红军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侦查敌情,还是协助作战,少年先锋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攻打吉安时,谭启龙率领一万多名少先队员参与战斗,展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甚至让当时的中央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谭启龙被安排留守苏区,协助项英等人继续革命斗争。在随后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谭启龙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不仅始终忠诚于革命队伍,还在艰苦的环境中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随着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谭启龙被派往浙东地区开创抗日根据地。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新创立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相距较远,仿佛是沦陷区中的一座孤岛。然而,在严峻的形势下,浙东根据地不仅没有被日伪军攻陷,反而不断壮大,最终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抗战胜利后,谭启龙按照上级指示,放弃了浙东根据地,率军北撤。当时,他的第二个儿子谭大凯刚刚出生。面对婴孩嗷嗷待哺的情况,谭启龙陷入了两难境地。此时,一位名叫翁大花的农妇决定跟随队伍北上,照顾谭启龙的孩子。翁大花本身也有一个需要哺育的幼儿裘明星,但她将自己的孩子留给丈夫,毅然把母爱放在了谭大凯身上。

翁大花最终将谭大凯顺利带到了苏北解放区。然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得她身患重病,不久后去世。解放后,谭启龙派人找到了翁大花的丈夫裘光土一家,妥善安置了他们的生活,并将裘明星认作义子,接到身边照料,以此回报翁大花的恩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第七兵团政委的谭启龙被留在刚刚解放的浙江工作。他在浙江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能力迅速恢复当地的经济发展。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不久,谭启龙又兼任浙江军区司令,成为一方大员。

到1955年授衔时,谭启龙已调任山东省委书记,脱离了军队系统,按照原则不再参与授衔。尽管如此,他的成就毫不逊色于那些获得上将军衔的将领。此后,他又历任福建、青海、四川三个省的省委书记,还在济南和成都两个大军区担任过军区政委,创造了省委书记任职数量的纪录。

谭启龙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人物。进入八十年代后,他终于离休,安享晚年。2003年1月22日,谭启龙在济南去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是奋斗、奉献和卓越成就的真实写照。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