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在文章中提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概念。
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图|蒋介石
尽管蒋介石才是四大家族的领军人物,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另外三大家族支持,即便是蒋介石也很难实现他的野心和欲望。
从这一程度上,无疑也说明四大家族联系之紧密。
可随着蒋介石政权逐渐垮台,四大家族之间也因为利益冲突而逐渐产生分歧。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病逝。
据曾任蒋经国贴身侍卫的戴燕回忆:
“经国先生过世的时候,我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接着突然间在孔二小姐跟蒋夫人那边传出一阵很大的笑声。”
这里的“孔二小姐”,指的是孔祥熙与宋霭龄的女儿,孔令侃的妹妹孔令伟。
时隔多年以后,戴燕仍不时地回想起此事:
“这笑声到底代表什么意义?”
这一切都要从蒋家与孔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说起。
蒋经国“打虎”1948年8月19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宣布实施货币改革方案,并发行了新的货币金圆券,其中特别规定了,新发行的金圆券一元可兑换原法币(指法定货币)300万。
事实上自解放战争以来,蒋介石政府不仅在军事上面临困窘,在经济上也面临严峻的危机。
图|蒋介石与蒋经国
仅以1947年为例,国民党军仅这一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100万亿法币,而政府在这一年的财政收入,却只有17万亿法币,光是应付军费上的开支已经远远不够,曾掌握国民政府财政大权的宋子文曾无奈的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亏空的83万亿法币,全靠印刷机弥补。”
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光是在上海就有5家印钞厂,一分钟就能印刷法币1600万,但依然入不敷出,甚至还要到美国、英国去印,然后再运回来。
大概也是因不堪忍受财政的压迫,忍无可忍的宋子文在1947年2月辞职,并获得蒋介石批准。
也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糜烂不堪的情况下,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施行新的货币改革方案。
与此同时,蒋经国也被蒋介石派往上海,推动新的货币改革方案。
带着蒋介石的期许,蒋经国率领一班少壮派官员气势汹汹地开赴上海,在上海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这里简单地聊一下金融上的概念——通货膨胀。
图|1945年,民众把一麻袋装的钱放到黄包车上
一个较为简单的理解是,在某个时间段里,物价飞速上涨造成货币贬值。而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段时期里,某一商品或者多个商品出现供求失衡造成的。
解放战争末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接收了大量的美援,但蒋介石却将这部分美援投入战争,因为前线战事糜烂,造成了过渡消耗,导致了社会上流通的物资短缺,因而出现物价上涨的情况,造成通货膨胀。可投机的商人,看到了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的好处,故意囤积大量物资不愿意出手,坐等物价上涨,谋取暴利,加剧了通货膨胀,以至于货币进一步的贬值。
以一组数据为例:
1937年法币100元可以买两头牛,第二年就只能买一头牛,1941年为一头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只鸡蛋,1947年则为1/3盒火柴, 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
诚然,战争是造成经济上的崩溃是主要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那些投机的商人,他们大发国难财。正如《建国大业》中,蒋经国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公寓、大衣、香水、冰箱,都像有毒的病菌,寄生在瘦骨如柴的国家身上,他们才是国家的敌人,是人民的敌人。”
当时还有百姓编出顺口溜,在嘲笑官员、商人:
“大官大贪,小辟小贪,贪到结果,百姓死完;你做你捞,我做我捞,捞到临了,地无寸草..”
想要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就必须平抑物价,而平抑物价的根本,就是让市面上出现可流通的货物,只要能保证居民足够的日常生活,物价就会回落到一个正常水平。
蒋介石想到,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只要上海的市场能够稳定,全国就能稳定。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蒋介石派出了儿子蒋经国,虽然他自己没有亲自去,但有他儿子在,无疑也说明蒋介石在此件事情上的决心。
蒋经国对于解决上海的金融问题,一开始还是很有信心的,他后来还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此次经济管制,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具有革命意义,不仅是经济的。”
蒋经国在上海闹得动静着实不小,事实上他深知这次金融改革的阻力,所以他要做的绝不是“杀鸡儆猴”,而是要杀猴给鸡看。
不少的政界官员以及商人,因投机倒把的罪名,被蒋经国纷纷扔进监狱。
图|1948年,中汇银行经理杜维屏因“囤货炒股”,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
其中闹得最大的莫过于把杜月笙之子杜维屏以“囤货炒股”的罪名,判了6个月徒刑。
蒋经国在上海一系列的行为,一开始确实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但在表面平静地背后,却有暗流涌动。
踢到了铁板上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行动,表面上看似起到了作用,可实际上真正有实力、有后台的商人并不买账,他们有的故意囤积物资不出售,或者将商品流入黑市出售。
1948年9月下旬,蒋经国又一次召集上海工商业巨头开会,重审经济改革,结果被到场的杜月笙将了一军。
杜月笙之子杜维屏不久前刚以“囤货炒股”的罪名被判刑,但这次来杜月笙却做了充分的准备:
“我不是来为儿子求情的,他做了错事,违犯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的不好,我一是让他把违法囤积的物资交出去,二是将他交给蒋先生法办。但我想说一句,既然蒋先生以国法为重,执法如山,就应该一视同仁。据我了解,在上海滩囤积居奇的不止我儿子一家,扬子公司也有不少,蒋先生为何不到他们那里查查……”
图|蒋经国在上海
蒋经国心里很清楚,他们蒋家与孔家之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在当着如此之多工商业巨头面前,如果不当众表态,恐怕他接下来所颁布的政令,也不会再有人理会。想到这一步,蒋经国也不再犹豫,立即站起来表态:
“一经查处,绝不姑息。”
事后,蒋经国下令给经济大队长程义宽,查封扬子公司,并扣下了扬子公司两万多吨货物。
蒋经国这一个举动,一下子惊呆了孔令侃。本来以为大表哥只是意思一下,没想到这么绝情。
就在不久前,蒋介石听说上海有人利用币制改革投机倒把,一个电话就打到了淞沪警备司令兼上海市警察局宣铁吾家里,要求他彻查此事。宣铁吾不敢怠慢,立即布置人手调查,结果查出来的结果让他心惊,凡是能够在上海干这投机倒把的,没一个不是有后台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孔家的扬子公司。
宣铁吾也不傻,见撞上铁板,干脆就来了个不管不顾,为了推卸责任,他还亲自给蒋介石写了个辞职报告。
图|蒋介石
蒋介石一看这份辞职报告,就知道是宣铁吾在耍滑头,大概他脑袋也清醒过来,想要搬得动那些有靠山的人,除非派一个比他们还有后台的人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蒋经国确实也没辜负蒋介石的期望。
蒋经国刚到上海,就拿杜维屏开刀,杜维屏自己一开始还想含含糊糊蒙混过去,但蒋经国早就派人查清楚他仓库所在地,不等杜维屏交待,马上派人过去封了,就连杜维屏本人也被判了刑。
与杜维屏向来关系还不错的孔令侃也有些慌:
“莫非这个俄罗斯儿子,真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
事实证明,孔令侃想错了,以他的地位,虽然也算得上是权势熏天,但也达不到“太岁爷”的标准。
图|蒋经国在上海的办公室
就在蒋经国扣下他的仓库后,孔令侃知道,上海已经不能呆了,立马乘飞机到了南京,向宋美龄哭诉。还以要公布宋美龄在美国的财产为要挟,迫使宋美龄答应为自己出头。
宋美龄本就对蒋经国在上海的行为有所不满,立即打电话把在北平的蒋介石叫了回来:
“上海现在乱套了,到处乱抓乱杀。”
就在蒋介石回来之前,宋美龄先一步找到了蒋经国,再三恳求他放扬子公司一马,但蒋经国手握生杀大权,特别是在这关键时刻,对宋美龄的求情毫不动容。
“我父亲派我来上海整顿金融秩序,现在是小官看大官,百姓看上头,如果欺软怕硬,怎能服众。”
可蒋介石心里很清楚,他知道儿子做得没有错,但在大局当前,内部还是应该争取团结。
在蒋介石干预下,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行动宣告失败。不久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宣布,上海的金融管制结束。
图|1948年《新民报晚刊》刊登《蒋经国走出了办公厅》
据说蒋经国从蒋介石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一脸的垂头丧气,连声说:
“我只有先在家里尽孝,而后对国尽忠了。”
离开了管制的金圆券,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贬值,短短9个月便一文不值,到上海解放前,8000万金圆券才能换一块银元。
蒋经国:“见之不但厌,而且恨”在蒋经国之前,蒋家与孔家的关系一直很不错。
蒋介石与孔祥熙之间关系,相比于蒋介石与宋子文的关系,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图|孔祥熙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孔祥熙很听蒋介石的话,基本上是百依百顺,相比于不怎么听话的宋子文,蒋介石心里更看重孔祥熙,尽管孔祥熙为人商贾出身,十分贪婪,但他很忠心,可蒋介石却对孔祥熙很包容,甚至有时达到了纵容的地步。
孔令侃自幼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养成了目空一切的个性。
就在在经历了上海“打虎”,蒋家与孔家之间很明显也产生了裂痕。
蒋介石后来在日记中,也几次表示对孔令侃的不满,还批评宋美龄,不该偏听偏信孔令侃。
1967年春,尼克松去台北拜访蒋介石。
尼克松此行来是有目的的,简单一点表示,就是尼克松准备参加美国大选,希望能得到蒋介石的支持。
蒋介石尽管与美国打交道多年,也知道美国政坛多变,想要竞选总统,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那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的,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家底本来就很薄,自然也担心花的钱打水漂,思来想去,只能找身边亲近的人问问情况。
图|尼克松
无疑,孔令侃是最适合的人选,抛开两家关系不谈,孔令侃当时正负责蒋介石政权与美国当局的沟通联络。
蒋介石问孔令侃:
“你觉得尼克松机会大不大?”
孔令侃摇摇头,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
“尼克松赢不了大选。”
听了孔令侃的话,蒋介石对尼克松毫不掩饰地冷落下来,只字不提对尼克松的支持。
可这一次,蒋介石押错了宝。
尼克松1969年1月20日成功坐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还在任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破冰。
不但如此,一个月后,联合国召开大会,驱逐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蒋介石气得在日记中大骂,不仅骂尼克松,也骂孔令侃:
“国患至此,令侃之罪不小也。”
至于蒋经国,两人从当年上海“打虎”一事就结下了梁子,以至于他后来也在日记中,毫不掩饰对孔令侃的厌憎。
图|蒋介石与宋美龄
1975年春,蒋介石病重,孔令侃专程从美国回来探望。蒋经国免不了要与孔令侃打照面。
3月底,蒋经国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见之不但厌,而且恨,此人对公对私,皆害了不少。”
1978年12月,美国宣布与台湾“断交”,消息传来后,令蒋经国倍感焦虑,他赶忙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宋美龄,恳请她出面斡旋此事。
蒋经国专门派出杨西昆,负责与宋美龄身边的孔令侃沟通。
双方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杨西昆回来以后,与蒋经国说起与孔令侃的谈话,气得蒋经国在日记中大骂:
“西昆提起与孔令侃的对话,极其愤怒。孔某无情无义到如此地步,非人也,令我想起多少孔宋祸国害家之往事,本不想再算旧账,但如何能忘!”
蒋经国逝世孔令伟当场狂笑说来也奇怪,蒋介石父子对孔令侃十分厌憎,宋美龄却对侄子侄女很喜欢。
大概是因为自己一生无子嗣,宋美龄对自己兄长所生的几个孩子始终视若几出。
而在几个孩子中,宋美龄最喜欢的反倒不是孔令侃,而是放浪不羁的孔令伟。
图|孔令伟
孔令伟是孔祥熙与宋霭龄夫妇次女,所以人称孔二小姐,因为出身富贵,自幼便养成了跋扈的性格,从小撒野成性,喜欢挑动同学打架斗殴,然后自己在作壁上观,十岁出头就会射击,十三岁就学会开车。
更为关键的是,这位孔二小姐从幼年时就喜欢女扮男装,以至于后来长大后,也是一身的男装,据一些回忆录中记载:
“孔二小姐不着女装,留大背头,或西装革履,歪戴礼帽;或商贾打扮,手持折扇,口叼雪茄,令人莫辨雌雄。”
偏偏宋美龄对于这位出格的外甥女很喜欢,还在人前公开肯定她:
“天生豪放,女生男相,很像我。”
也因为宋美龄的过分宠溺,孔令伟自幼骄纵,长大后也是这样一个性格。
图|孔令伟、孔令侃与宋美龄合影
孔令伟13岁时便学会开车,常常无视交通管制,让人十分头痛,一次晚上在重庆街头,孔令伟不顾日机空袭,大开车灯招摇过市,被执勤兵拦住,本来也是好意,但孔令伟完全不管不顾,直接开骂,还一脚油门将执勤兵撞在路边。
还有一次是在南京,孔令伟开车违反交通规则,被执勤交警拦下,只是简单责问了几句,这位孔二小姐便大发脾气,当即拔出枪来将交警当场击毙。
其嚣张跋扈的姿态,即便是蒋介石、孔祥熙等父母一辈儿,对此也无可奈何,尽量迁就。
孔令伟大概也觉得,自己的特立独行只有小姨宋美龄才能理解自己。所以她对这位小姨很是亲近。
所以这样来看,站在孔令伟的角度上,他对蒋经国的厌恶就很好理解了。
宋美龄与蒋经国之间虽然有母子关系,但实际上两人关系并不和睦,特别是从上海“打虎”一事上就能看出来,在这件事上,孔令伟自然站在小姨一面,觉得蒋经国太过无情。
图|蒋经国
更为关键的是,孔令伟从小唯我独尊,还没有人敢在她面前强硬,偏偏面对蒋经国,孔令伟虽然气愤,却也有些无可奈何。
不过,孔令伟尽管对蒋经国很厌恶,但至少维持了表面上的和谐,至少是当着宋美龄的面。
对于蒋家与孔家之间的是非,作为蒋经国曾经的贴身侍卫,戴燕也曾亲历过,只是后来谈起这些事,他也不免有些伤感:
“侍卫不论主子是非,若不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孔二小姐以及经国先生的恩恩怨怨,只能保持沉默带进棺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