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师长与毛主席齐名,却被侄子暗杀,牺牲30年后老兵写信要真相

乐蓉评历史 2023-06-23 07:03:01

1955年,覃应机、谢扶民等一批广西干部,专程到广州向前来视察的毛主席汇报工作,陪同的还有开国大将张云逸,他虽然是广东人(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但建国后也在广西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张云逸,毛主席十分尊敬。这位当时已经年愈60的老将军,一生传奇,不仅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还与邓小平一起领导了广西的百色起义,论资历,并不逊色于一众元帅。

在和张云逸见面握手时,毛主席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压低声音说了一句:

“当年在广州,韦拔群是农讲所里最好的学生。”

听到韦拔群的名字,在场的人都沉默了,他们看到主席神情有些伤感,而一向老成持重的张云逸此时竟也湿了眼眶。

一年后,广西民委副主任黄举平带着少数民族参观团前往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当时主席看到黄举平,并没有先谈工作,而是问了一句:

“你是哪里人?”

黄举平回答:“我是东兰县的。”

毛主席想了想,又问道:“韦拔群就是东兰的吧?”

黄举平点头回答:“是的,他在右江地区威望很高,各族人民对他的印象很深!”

毛主席深有感慨:“是啊,群众对他很爱戴,可惜他牺牲了!”

建国之后,毛主席每次会见广西来的同志,不论是像黄举平一样的干部,还是一些文艺工作者或者是普通战士,都会提到韦拔群的名字。甚至一位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多年的广西战士,请假回乡探亲归队后,毛主席都扯着他聊了很久的韦拔群。

直到70年代南巡期间,见到主政广西的开国上将韦国清,毛主席还在问:

“你和韦拔群是不是一家亲?”

很难想象,毛主席会如此频繁地怀念起一个人,甚至只要提起广西两个字,都会念叨一下韦拔群。并且每次聊到深情处,毛主席总是会背过身去悄悄流泪。

1934年,毛主席曾在江西瑞金的一次会议上,提议要为18位牺牲的同志默哀。名单里,有他第一师范的同学蔡和森,有知己之交的恽代英,有同乡好友邓中夏。而在这些名字当中,还有韦拔群,只是他和毛主席,从未见过。

连一面之缘都未曾拥有过的陌生人,却让毛主席足足痛惜半生,韦拔群到底是何等英雄?

一、侠肝义胆的江湖“拔哥”

1923年10月21日凌晨。

随着一声信号枪响,1500多名农军扛着火枪、大刀、长矛,兵分四路猛攻广西东兰县城。霎时间,四周喊杀声震天,从睡梦中惊醒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全部缩进县衙,做最后的困兽犹斗。

战斗持续到深夜,一位秀才模样的壮族青年来到队伍前方,下达总攻命令。无数火把将东兰的街道照得如同白昼,农军架梯翻越围墙,跳进衙门,近身搏杀。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随即抬起圆木,生生砸开了县衙的大门,剩下的人一拥而入。

至此,东兰守军悉数被歼,县城告破。

那位壮族青年在庆祝大会上高声宣布:

“自今日起,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废除各种剥削契约,我们都是平等的,要为建立一个崭新的东兰共同努力!”

话毕,台下红旗狂舞,欢呼声一片,百姓们开始高声呐喊一个名字—“拔哥”。

消息一经传开,便引起了广西及周边几省军阀势力的强烈震动。“拔哥”到底是谁?带着千余农民,拿着土枪农具,就能在一夜之间攻破正规军镇守的县城。

更为严重的是,此次东兰起义不仅得到了周边数十个村县的响应,而且整个右江两岸、红水河畔到处都传唱着“要想过河搭桥过,要想革命找拔哥”的革命山歌。可以说,广西已经因为这位拔哥的出现“红”透了半边天。

终于,当韦拔群的名字被提起,这些军阀头子才倍感无奈地感慨到:

“果然是他!”

韦拔群生于广西东兰县一户壮族富户,家族庞大、田产充盈,从小衣食无忧。但这位小少爷却天生一份侠义心肠,18岁离家求学,因带头反对校长向权贵捐资祝寿而被开除。22岁变卖家产,招募乡民,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到黔军担任参谋。

成绩出众的军校科班生,年纪轻轻却战功赫赫,在当时的黔军,韦拔群可谓前途无量,多的是想要收买他的军阀头子,跨入将军行列只是时间问题。包括时任广西省长的国民党元老马君武,也是许诺高官厚位,希望韦拔群拜入其门下。

无论是留在黔军,还是回到广西从政,等待韦拔群的都是荣华富贵。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会在“最当红”的时候辞去一切官职,一度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2年之后韦拔群再次出现的时候,跟着他身边的还有数千右江农军。这支由农民组成的部队,却显示出了超出一般的实力,破县城,战桂军,除恶霸,为老百姓伸张正义,进则攻城拔寨,退则固守山林,灵动自如,罕有败绩。

而这些,还只是小打小闹。韦拔群要干的大事,才刚刚开始。

1929年12月,韦拔群、邓小平、张云逸在广西百色举行起义,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这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又一声中国革命的平地惊雷。

而在这场起义之后,一场更为壮烈的长征也即将开始。

二、一代英雄,殒命小人之手

1930年10月,红7军在广西河池整编,并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开赴中央苏区。

7000人从广西河池到江西苏区,冲破敌军的层层堵截,转战黔、桂、粤、湘、赣5省,历时8个多月,行程7000多华里,这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伟大的长征。

对于中国革命,红7军是有特殊贡献的。他为困境中的中央红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将领,如邓小平、张云逸、李天佑、黄冕昌。

这支部队之后被改编为红三军团第5师,主力为清一色的广西狼兵,战斗力强悍,又狠又猛,专打白刃战。后在湘江之战中阻击桂军王牌第7军3天3夜,一战成名,为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立下第一功。

但遗憾的是,红7军之后的辉煌历史,并没有韦拔群的参与。

在红7军远赴江西前,为了保住经营多年的右江根据地,就必须要有人留下来继续坚持广西革命,而这个人选只能是韦拔群。他擅长打游击战,军事能力强,又是东兰人,熟悉地形民情,在老百姓心中如同英雄般存在,威望极高,能一呼百应。

留下来,意味着要面对百倍于己的军阀部队围剿,每一天都是生与死的考验。韦拔群顾全大局,主动请缨,留守在右江地区坚持革命,并将一手带出来的红21师2000多主力都补入友军部队,自己只留下100多人和一些老旧武器。

对于军阀来说,韦拔群一个人的威胁,甚至要比整个红7军都大。他号召力强,深得民心,能在短时间内再拉出一支数千人的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在广西这个地方,军阀不可能不容忍有韦拔群这样的人存在。而当时最敌视韦拔群的人,正是有着“小诸葛”之称的桂军名将白崇禧。

白崇禧善于谋略,且用兵狠辣,在红7军离开广西后,他当即亲自坐镇东兰,指挥桂军主力对韦拔群重新招募整编的红21师进行围剿,目的就是斩草除根。

但在和韦拔群的几次交手中,兵力、火力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桂军,反而屡次吃亏,不仅连红21师的影子都找不到,还被日夜不断的游击战、伏击战打得疲惫不堪,损兵折将。

正面交手占不到便宜,白崇禧只能孤注一掷,下令坚壁清野,挨村“搜剿”,见草用火烧,见水就放毒,不许有人带一粒粮食和一根火柴上山,但凡有和红军联系者,一律处决。

在东兰,白崇禧甚至亲自出面,面对上万前来群众许下承诺:

“悬赏韦拔群一万元。”

这也是白崇禧又一手阴招,他企图通过重金利诱和收买,从内部瓦解红21师,甚至是直接买通内奸暗杀韦拔群。

桂系王牌第7军军长廖磊也跟着发出布告:

“谁能捉到韦拔群,赏红花七千!”

不料廖磊这一次悬赏,非但没有成效,反而狠狠坑了自己一把。韦拔群得知此事后,先是也贴出一张布告,上面写着:

"谁砍得廖磊狗头,赏铜板一个!"

之后又亲自导演一出好戏,让手下战士假装投敌,说要绑了韦拔群求赏。等双方交换的时候,突然打了桂军一场伏击,不仅缴获了大部分赏银,人也毫发无损。

虽然在韦拔群的指挥下,红21师战绩出色。但随着桂军围剿日益疯狂,四面封锁坚壁清野,红军也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无从获得补给,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只能转战于广西山林。

而这个时期的韦拔群,也接连受到重大打击。

战斗中,大弟韦菁、内弟陈庆锷接连牺牲,年仅16岁的次子韦述宗突围送信时被捕遇害。韦拔群生母黄祖妹、嫡母王的纪、庶母陈的姣、三子韦革命、四子韦坚持、女儿韦美鸾被围西山,拒绝投降,最终饿死。妻子黄秀梅为掩护韦拔群,同样牺牲。

2年间,韦拔群一家20余口人,有17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其中还包括收养的流浪女双凤、飞来。

桂军曾以被俘的韦述宗作为人质要挟韦拔群投降,但被断然拒绝。韦拔群宁愿让儿子成为烈士,也不想投敌做贼。之后,韦拔群还亲自为牺牲的战士、家属写下这样一幅挽联:

“致公心致忠心此心不死;为国死为民死虽死犹生。”

韦拔群是英雄,韦氏一族更是出了数十位英雄,甘愿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牺牲。但在敌人疯狂的围剿压力下,面对金钱的诱惑,一个意志薄弱的败类,就能毁掉无数人的苦心坚持。

韦昂是韦拔群的堂侄,也是警卫连连长。此人为了1栋小洋楼,外加3万银元的赏金,便在自己小老婆的鼓动下暗中投靠桂军,一直潜伏在韦拔群身边,伺机而动。

1932年10月,韦拔群因为长期高压指挥,积累成疾,又患上疟疾,病情极具恶化,只能转移到东兰赏茶洞养病,身边只有韦昂和另外一位警卫员。

19日凌晨,韦昂趁着警卫员不备,偷出配枪,对准病重昏睡的韦拔群头部连开三枪,然后抽出马刀砍下首级放到背篓里,仓皇跑下山去向桂军请赏。

韦拔群牺牲时,年仅38岁。桂军除去心头大患,欣喜若狂,将韦拨群的头颅放到金鱼玻璃缸里,浸泡入防腐药水,运到东兰、百色、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示众。老百姓见此惨烈情景,无不嚎啕大哭。

也就是在示众的过程中,烈士的头颅突然失踪,桂军气急败坏,却根本没有任何线索,只能悻悻作罢。传言是有老百姓感慨韦拔群壮举,才悄悄盗走遗体下葬,以告慰烈士英魂。

而在韦拔群牺牲后,红21师虽受到重创,却并未就此消亡。韦拔群的堂弟韦秉琚和一大批老部下,仍坚持在东兰等地坚持革命,直至广西解放。

三、从未相见,却惺惺相惜

如果能跟随红7军从广西前往江西,韦拔群一定能见到毛主席。但为了留守右江,他最终放弃了这唯一一次机会。

不过虽然从未相见,毛主席却从不掩饰自己对于韦拔群的敬佩,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广西革命,韦拔群立了第一功

毛主席在井冈山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广西革命的成功,在率部起义的北伐名将李明瑞,在德高望重的张云逸,在组织能力出众的邓小平,但点燃燎原第一把火却是韦拔群。

从1921年离开黔军回到东兰,到1929年的百色起义,韦拔群用了近10年的时间,让革命的火种遍布整个右江地区,受他影响而参加的革命的广西子弟数以万计。

广西革命,韦拔群是唯一从头打到尾的人,直至牺牲,他都没有离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面旗帜的存在,在桂军苦心经营的大本营里,红军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百色起义能够成功,红7军能够打出一片天。

毛主席曾说:

“韦拔群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

这句话足以体现韦拔群的份量,拉出一支部队容易,打下一座城市也容易,但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带动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大西南的革命,能做到的只有韦拔群一人。

毛主席从不掩饰自己对于“榜样人物”的敬佩,像韦拔群、刘志丹、方志敏这类人,都在那个时代影响了一大批革命者。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毛主席星火燎原的革命梦想才得以实现,这就是英雄的惺惺相惜。

第二、相同理念,亦师亦友

1958年毛主席视察南宁时,曾说过:

“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

要知道,革命要重视农民,这是毛主席早期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但一度不被大多数革命者所接受。正因如此,“上井冈山”、“开展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这些理论在进行实践时,内部阻力非常大。

而当时最能和毛主席“心意相通”的,就是从未相见的韦拔群。

韦拔群出身富贵,效力过军旅,却一心只为寻常百姓着想。他参加革命,拉起的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部队,打东兰目的也不是占领县城,而是要打掉压在农民身上的苛捐杂税。他曾亲自编写了一首《革命到底》的山歌,歌中唱道:

“穷人闹革命,穷乡亲,雄心要坚定;今日处境难,但相信,雾散天会晴。”

在当时,和毛主席在组织农运工作方面齐名的人,一个是身处广东海丰的彭湃,另一个就是广西东兰的韦拔群。三人之间并无交集,却始终在追寻同一理想,经常通过报刊事迹,相互学习借鉴,亦师亦友。

毛主席和韦拔群最终没能见上一面,是中国革命的一大遗憾!

1960年,一位老红军战士主动向上级写信,请求探查韦拔群牺牲真相,还烈士一个公道。

在大力追查下,一切最终水落石出。出卖韦拔群的叛徒韦昂,在投靠桂军后很快就将赏银挥霍一空,只能跑到老家隐姓埋名,最后被当地游击队找到,两枪结果了性命。而当时同样参与谋划暗杀韦拔群行动的桂军参谋刘治、韦昂的小老婆陈的伯也在1962年被捕,最终死于狱中。

同年12月,在韦拔群牺牲30周年追悼会上,邓小平写下的他人生中最长的一篇题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山河无忧,烈士不朽。

1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