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超级蝗灾,为什么会突然消失?

晴朗看文史 2024-12-14 02:21:23

我们常说,人如果倒了霉,喝凉水都会塞牙缝。对于国家来说同样如此。

战火纷飞的明朝末年,统治者应付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已经十分头大,竟然还要面对一场波及大半个中国,持续了很多年的特大蝗灾。

被蝗灾折腾得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最后不得不下了罪己诏,祈求这恼人的蝗灾早日消散。

说来也怪,到了公元1642年,这场毁天灭地,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灾难的特大蝗灾,竟然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 蝗灾有多可怕?

蝗灾,也就是因蝗虫引起的灾变。当蝗虫被冠以“灾害”之名时,往往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按史书中的记载,在明朝的最后几年里,遮天蔽日、密密麻麻的蝗虫迁徙繁衍,一路从西北杀至江南。

蝗虫所过之地,无论是树叶还是果实,无论是秸秆还是荒草,连树皮、草根都被啃得个干干净净。

除了祸害庄稼,蝗虫也会侵入人的家里。它们吃屋顶上的毛草,吃屋瓦下的高粱杆,还吃被子、衣服,只要是能吃的东西,统统不放过。

关键是,这些蝗虫还在不断地繁衍、扩散,一年生几窝,一窝壮大上百倍。无论是山河四省还是江淮区域,无一逃得过蝗虫的祸祸。

所有蝗虫通过的地方,粮食产量减半那是最轻微的影响,很多地方都变得寸草不生,收成归零。

头一两年,人们还能动用存粮来度过难关,可是蝗灾持续几年后,老百姓就真的一口吃的都没了。

千里饥荒,让大明王朝的根基进一步被动摇,一步步扩大成了排山倒海之势。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蝗灾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为啥偏偏明朝末年的这次蝗灾如此严重呢?

2. 为什么蝗灾迟迟解决不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有名的蝗灾,比如贞观年间关中地区就闹过蝗灾。

当时李世民还对着蝗虫诅咒说:“要吃就吃我的心吧,别害老百姓!”说完便将蝗虫塞到嘴里吃掉了,彰显了与蝗虫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之后,在朝廷官员的高效除蝗运作下,蝗灾很快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还有李隆基开元年间也闹过蝗灾,是宰相姚崇力排众议、雷厉风行,以灭蝗工作成效来为各地官员进行绩效考核,结果轻轻松松就将蝗灾除灭了。

官员们是如何开展灭蝗工作的呢?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一旦发现某地有蝗虫虫卵附在草上,官员们会组织人力立即扑灭,防止第二年春季爆发蝗灾;

第二,如果蝗虫已经破土而出,就要提前挖好沟,组织人力将蝗虫驱赶至深坑里填土,憋死这些蝗虫;

第三,如果蝗虫已经能飞了,问题就算比较严重了,但还可以组织人力,用网兜布囊等工具来捕捉;

第四,蝗虫被灭得差不多后,还要组织农民在农闲期搜索蝗虫虫卵,及时消灭,对灭蝗贡献突出的农民予以嘉奖。

这几条联合执行起来,蝗灾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遏制,不会演变成为特大灾害。

为什么唐朝的蝗灾能控制,能消灭,明朝就不行了呢?其实这和明朝末年国家机器失灵有着密切关系。

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政事,朝廷层层加税,重度盘剥,把老百姓逼到了生无可恋的地步。

偏偏此时蝗灾又起,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加举步维艰,很多人不得不揭竿而起,以寻求一线生机。

而朝廷官员应付农民起义已经焦头烂额,对灭蝗自然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大家一起摆烂,结果就错过了治理蝗虫灾害的最佳时期。

最终,也就演变成这场遮天蔽日的超级蝗灾,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重灾难,让明朝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3. 蝗灾怎么就突然消失了?

1642年为什么蝗虫又突然消失了呢?那是因为这一年的气候发生了变化。

蝗灾与干旱息息相关,但这一年天空开始频频下雨,蝗虫的繁殖扩散源被阻断,所以灾情才逐渐消失了。

如果不是天象转变,这场浩劫或许仍将持续数年,后果不堪设想。

蝗灾的骤然消失,看似天赐之福,实际上也是在警醒世人:国家之兴衰,绝非天命所归,更在于人为。

明朝末年蝗灾的肆虐与消退,不仅是自然力量的展现,更是对当时社会治理能力的严肃拷问。

当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民众生活将无比困苦,即便是小小的蝗虫,也能成为动摇国本的巨大力量。

因此,强化国家治理,关注民生疾苦,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才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参考书目:《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