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谈农村空心化问题(后图),作者以亲身经历谈及家乡的土地荒芜,人口流失,村里暮气沉沉,对此感触很深,满怀忧虑,看其评论区,很多人更是忧心忡忡,觉得继续下去天要塌了一般,还有人因此而草率地归咎于改革开放。
笔者在多次的自驾游中,尤其是来到那些散落在深山中的小山村的时候,也意识到此文所说到的这个问题。甚至所看到比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村子里几乎只剩下一些五十岁以上的人,严重的已经几乎变成了空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与同行的人也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有类似的担忧。
皖南小山村
但是,我倒觉得,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市场经济有自身调节功能,这是社会改革所带来的问题,但也需要和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所以,我认为,有主动和被动两个因素可以协同解决这个问题:
其一,走出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人主动地回流。如果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在城市扎下根,相比较而言,那里还有房子、田地,两相比较,到了一定岁数的他们也许自己又愿意回到故土,从事他们更熟悉的劳作。但估计这样的人不足以彻底解决农村人口流失问题;
其二,农场化,主因是市场化的需要,农产品价格的市场调节,并辅以政策的引导和推进,这也许是最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到时候农作由创办农场的人(可称为农场主)根据需要从多种渠道组织人力去完成,实际上是一种由城市到农村且为潮汐式的人员回流,其中,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促进下,城市人根据自己的就业情况也可能成为被雇佣的一员,形成人口的倒流。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存在,比如城郊有人承包一大块土地,然后组织人力耕种,当然,目前规模还不够大,且多见于从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期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民工人化”,发展到后面,城市发展到达一定稳定期以后,也许正相反,出现回流和倒流,即,部分城市“工人农民化”。这就是彻底解决农村空心化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