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中共办事处,红6方面军军部领导萧克正在汇报部队清点结果,18师52团800多名战士依然没有任何消息。自从大部队撤离后,这支负责掩护断后的部队就诡异地凭空消失了。
1932年3月,蒋介石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围剿”红军。然而一连“围剿”了四次,都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因此,在前四次“围剿”红军的基础上他又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开始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这一次,蒋介石在他的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的策划下,集结了大量兵力“分进合击”,意欲彻底“剿灭”红军。对此,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然而,由于王明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铁桶合围”,反而使中央红军遭受重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
为了保存实力,给革命留下希望的火种,中央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向东北方向突围,准备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届时,党中央、中革军委训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作为先遣队,向湖南中部挺进,为中央红军日后长征探索道路、创造条件。训令还将红六军团西进行动路线任务等作出了详细安排。
红六军团,作为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精神意志力过硬,作风顽强。1934年8月7日下午3点,这支队伍共9700多人从江西遂川横石、新江口出发开始了西征。
然而没想到却在贵州省石阡县朱家坝地区被黔军李成章部和湘军增援部队从四面阻截。在敌人强大的防线和攻势下,红6军团损失惨重。千钧一发之际,军团决定向甘溪方向转移,同时命令18师52团由前锋转为后卫,为掩护军团主力转移断后。
当时红6方面军军部首长临走时还特别强调,让52团尽快脱困,和大部队汇合。但是诡异的是,大部队顺利转移后,这支负责掩护断后的部队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凭空消失了。
如今的困牛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没来汇合的52团成了红6军首长们放不下的挂念,无奈长征还在继续,再加上后续接踵而来的8年抗战,解放战争的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抽不开身派人去寻找。但是没有人忘记过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等着他们归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几次派专人去到贵州石阡县,寻访52团的踪迹。可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根本没有人听说过历史上有这支部队的存在,更没有人知道困牛山和曾经有过的这场战斗。
这些消息无疑让人倍受打击,可组织上仍然没有放弃对52团的寻找。2002年,中央再次派杨又铸同志去到石阡县查找52团的踪迹,得到的结果与以往相同,查阅了所有的史料,调查了所有相关部门,依然没有收获。正在返回的途中,一个擦肩而过的8旬老人让杨又铸豁然开朗:资料上没有记载,或许老人们还记得呀!于是,杨又铸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开始挨个寻访石阡县的高龄老人。
然而,一连寻访了好几个小镇都一无所获。可这是最后的办法了,杨又铸告诉自己必须得寻访完。又是十多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他最后寻访的龙潭镇也已经快走完了,只剩下一个离镇子老远的名叫马槽溪的偏僻小山村了,杨又铸打算第二天一大早就去。
红十八师部分指战员
这一天恰好是农历的重阳节,杨又铸天不亮就出发了。刚到村口,他就看见村民们提着香蜡纸钱成群结队地往村外走去。他好奇地一路跟了过去,只见所有村民都集中在一起,朝着一座山焚香烧纸。有村民告诉他,祭山是他们村里的习俗,已经坚持了70年。后来他在这个村子寻访老人的时候才知道,村民们祭拜的正是52团的红军。杨又铸激动地将这一消息立刻上报给了中央。
原来当年,52团在朱家坝完成任务后,正准备沿着军团南撤的路线去追赶大部队,却突然又遭到湘黔敌人的包围,展开了激战。这一次,国民党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兵精粮足,并且在每一个方向都事先考察过地形,做了精密的部署。
战斗一触即发,52团的战士们个个奋勇拼杀,不怕牺牲,顽强抗敌,几轮猛烈地交火过后,弹药已经过半,人员也伤亡过半。在没有外部援军,也没有弹药补给的情况下,18师师长龙云陷入了两难,到底是突围还是继续诱敌?如果突围的话,冲破敌人的封锁圈是需要大量时间的,这样就会让敌人摸清楚队伍的人数,识破我们的“调虎离山”之计,转头去追打大部队,那我们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想到这里,龙云将心一横,率领52团将全部敌人引向了困牛山深处。
困牛山位于贵州省腹地,除了四面高山包围,南、西、北三面都是大河环绕,随处可见悬崖峭壁,地势极其险峻。山中更是人迹罕至,除了不远处的一座小山村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座山的存在。
红52团剩下的400多人进山之后,国民党部队就重重包围了这座山。他们沿着河道设下卡点拦截,并占领了四周每座山的至高点,对困牛山形成收拢之势。而且最狠的是,他们将马槽西村的所有老百姓,老老小小全部押在他们的前面。
看到这样的场景,红52团的战士们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枪,他们宁死也不愿意伤害到老百姓,哪怕一根毫发。于是,一队人马一步步地往后退去,没想到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
红六军团部分干部
前两日,在朱家坝打了阻截战后,红52团的战士们在休整时误食了桐油拌饭,时下陆续开始出现严重的腹泻,造成战斗力下降,让本就紧张的作战场面变得更加危险。困牛山山顶三面有路的方向都有敌人的封锁,剩下的一面就只有悬崖峭壁了。
这时,大家急中生智,想出了用山里生长的藤条当绳子,顺着崖壁滑下去。说着大家就齐动手,将就近的藤条全部拔来堆在一起,然后一根一根打成结。完了后,师长龙云便率领200多名红军战士沿着陡峭的山崖,一手抓住藤条,一手攀着灌木滑了下去,顺着河谷成功突了围。
而留在山上牵制敌人的170多名红军战士在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弹尽粮绝,团长田海清也在这期间牺牲了。眼看着敌人步步紧逼到了悬崖边,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喊道:“宁死不当俘虏!”,说完便砸断了手中的枪,纵身跳下了山涯。紧接着传来的全是枪枝断裂的声音,170多名战士无一例外地全都毅然跳了下去。
困牛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国民党部队撤走后,马槽西村的老百姓找到了红军战士坠崖的地方,他们含着泪就地掩埋了那些遗体,这一天刚好是中国农历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从此以后,每一年的重阳节,这个村子的村民都会自发地去困牛山埋葬红军的地方祭拜。尽管村民们对这些战士的名字和他们所在部队的番号都一无所知,但是对这些“无名英雄”的祭拜,他们却70年风雨无阻,代代相传,以至于逐渐成了村庄里的传统民俗。
后经杨又铸的深入调查,才发现值得万幸的是,14岁的司号员陈世荣在坠崖过程中被一根藤蔓缠住,并没有死,被当地群众救回养伤,后又被收养,从此隐姓埋名直到终老。
幸存的司号员陈世荣
然而不幸的却是,带着200多名红军从困牛山突围出去的红18师师长龙云还是没能躲开敌人的阻击,于1934年10月25日在岑巩县龙颈拗战斗中负伤被俘,经历了酷刑折磨后,最终被敌人杀害,时年32岁。
历经风雨70年,红52团凭空消失的谜团终于被解开了,他们当年的英勇事迹也被世人所知晓。
回眸中国工农红军伟大历程,不得不让中华儿女为之动容。因为他们在缔造伟大历史的同时,也饱含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牺牲。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