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辖区内发生民变,从四品的知府能否调动当地驻军予以弹压?

左都御史有料 2023-10-14 02:26:04

有读者私信,问四品的知府作为主管一方的行政长官,如果辖区内发生暴乱或民变,能不能调动当地的绿营兵马予以弹压?

在很多清代的影视作品中,只要是个官似乎都可以调动军队,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

调动绿营军队须具备什么条件?

绿营是各省驻军的主力部队,也是平时负责治安、弹压的武装力量,与八旗驻防有着明确的分工。通常情况下,驻防八旗不参与地方行政、军政事务,只有在城池面临威胁,或是皇帝有特旨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八旗军队。

各省绿营实际上扮演着现在的武警、公安的双重角色,还有一部分有专职,比如漕运、河道、盐政等方面,都设有专职的绿营军队。

清代严格执行文官不带兵的、不节制军队的基本原则。各省总督、巡抚由于兼了兵部尚书、侍郎的头衔,所以从法律层面被赋予了节制绿营、整顿兵备的职责。

布政使、按察使属于纯粹的行政官员,分别主管民政和刑名等事务,他们头上由于没有加兵部衔。所以别看他们级别很高,但仍然不能调动地方军队。

此外,布政使、按察使或与总督或与巡抚同城,军务上的事情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出面办理。

按照清代定制,衡量地方文官能否带兵的先决条件,除了兼兵部头衔之外,还有皇帝赐予的“兵备衔”。

兵备衔是一个很重要的兼衔,通常加在道这一级别的官员身上。不过,凡是与督抚同城的道,又一般不加兵备衔,这一点与布政使、按察使的性质一样。

道员是布、按两个衙门派出主管钱粮、刑名等事务的专职官,他们的辖区因事而定,范围大的辖几个府,小一点的只有一个府。

清代一百多个道员中,有50%以上的道员,都被加上了“兵备衔”。那么道员为何不是加兵部衔呢?这是因为兵部的级别很高,只能加在封疆大吏头上,道员仅是正四品官,级别不够,所以朝廷为他们专设了“兵备”这一头衔。

尽管道员与总督、巡抚的级别相差很大,但他们在辖区内的职责是一样的,都具有节制绿营的特点。

知府级别比道员仅低一级,不过由于没有加“兵备衔”,使得两者的差距不断拉大,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凡是带兵备衔的道员,就是知府的上级;反之,如果没有兵备衔,就不一定是正式的上下级关系。

知府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应对?

整个清代,除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百姓或流民不太可能会聚众向府城发起攻击,顶多就是打打小县城。

尽管府城受到威胁的情况极为少见,但朝廷对此还有一套防范措施的。从康熙时期开始,全国各府都设有绿营驻军单位,级别一般为参将、游击、守备,即正三品到正四品这个级别。

按照清代的官职,同级别的情况下,文官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武官,所以在府这个级别上,都会配备比知府略高的武职官员驻防。

当然,具体到每个府情况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苏州、江宁、杭州这样的省府,不担负守城之责,而是由督抚直接负责,其城市都设有固定的防守部队,名为“城守营”,属于副将级别。

一般的府,如果是经济比较发达,像镇江、常州这类府,绿营驻防的级别也较高,通常为参将;有些经济不太发达,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府,比如夔州府、曲靖府等,知府都是属于四字最要缺,配备的绿营守将至少也是副将或是游击。

至于府的驻军也是一样的,根据其行政等级而定,人数从上千人至于二三百人不等。

知府与绿营军官同驻一府的情况是普遍的,但也有一些绿营军队驻扎在城外或离城外较远。一旦有突发事件,绿营军队就要协同知府处理。

如果知府需要调集绿营兵,那么就要向上级单位道员请示,经过许可后,知府才能调动当地的绿营驻军,这类情况一般都是剿灭占山为王的盗贼或是押运粮草一类的事务。

虽然知府没有从法律上被赋予调动绿营的权力,不过几乎每个府都有一定数量的乡勇,这些临时招募的乡勇,都是地方士绅出资,受当地地主阶层领导。

这些编制以外的乡勇规模很大,远超绿荫驻军,且知府名义上是乡勇的最高领导。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知府不太愿意厚着脸皮去求绿营驻军,而是直接调集乡勇进行弹压。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各全国各府都组织了人数较多的乡勇,多的时候达到几千人上万人。尤其是长江沿线的几个省份,其乡勇有很多被纳入湘、淮军的序列,逐渐成为国家的经制兵。

说到这里,也就把问题交代清楚了,诸位如有其他看法或建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