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威震敌胆的“地下长城”

化学圈李先生 2024-07-19 02:04:27

王树元

1951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指挥7个师的兵力发动长达一个月的夏季攻势。此役中,美军为攻下志愿军983高地,在连续9天攻击中,先后发射各类炮弹36万发。炮兵的火力密度和弹药量达到平常的5倍,志愿军虽然构筑堑壕掩体等阵地工事,但难以抵御敌人密集的炮火。为躲避敌军猛烈炮击,志愿军将伊始的猫耳洞发展为让敌人难以攻克的“地下长城”。

志愿军突破猫耳洞短板

1951年6月,根据形势变化,毛泽东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然而,持久作战比拼的是综合国力,如何坚守战线是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美军具有强大的空中优势,炮火也非常密集,仅一个军就有大炮1500门,而志愿军一个军才36门,能不能守住阵地,毛泽东有所担心。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为应对“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除随身携带的常规兵器外,很多人还背着挖防炮洞用的铁锹、铁镐。正是这寻常的工具,成了战士保护自己的秘密武器,志愿军用其构筑了大量猫耳洞式的防御工事。所谓猫耳洞就是类似猫耳朵外形的小型防炮洞,一个洞内仅能容纳几名士兵,有一定的避弹效果。

依靠构筑大量猫耳洞,一个连或一个营的阵地,就可以扛住敌人一两千发的炮弹、10多架飞机投下的轻型炸弹。不过,空间狭小的猫耳洞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敌军炮火,却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结构单一、修筑简易、深度不足,猫耳洞无法抵挡敌军大口径榴弹炮和重磅炸弹的攻击,对此,志愿军只能在实战中寻找突破口。

1951年10月,“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英联邦师对志愿军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坚守的马良山阵地和216.8高地发起猛攻。这两处阵地每天都遭到一两万发炮弹轰炸,志愿军顽强抗击敌军3昼夜,击溃敌军21次冲击,创造了歼敌700余人、自身仅伤亡26人的优异战果。

短短数月间,志愿军已成功找到突破猫耳洞短板的办法:将几个猫耳洞连在一起形成U形坑道,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Y形、H形等各种各样的坑道,坑道工事里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志愿军从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对敌之策,成效显著。停战谈判达成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后,能否顶住“联合国军”后续进攻,固守现有阵地,具有政治和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彭德怀司令员利用战场较为平静的时机,命令部队展开以坑道为核心的大规模“筑城”作业。

王锁昌摸索出石缝挖掘法

1951年冬,志愿军第十二军奉命接替金城地区防务。时值严冬,天寒地冻,土石坚硬,由于缺乏炸药,加之敌机不断轰炸,坑道工事的构筑变得异常艰难。内有坚石,外有炮火,只有丁字镐和铁锹的战士们,每人每天只能掘进十几厘米,如此速度,不要说筑城,就连猫耳洞都挖不出来。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第十二军三十五师矿工出身的副班长王锁昌琢磨出一个从石缝中找突破点的掘进办法,进展很快。王锁昌带领他们班用阵地上的弹药箱做成小车子,3人为一组轮流作业,仅用40天就打穿一条近百米长、一人高的坑道。第三十五师师长李德生特地在前沿阵地召开会议,推广王锁昌摸索出来的挖掘经验,还给王锁昌班修筑的坑道起了响亮名字——“红旗洞”。一时间,在朝鲜延绵数百公里的正面战线上,一场不分昼夜、热火朝天的“筑城”竞赛展开了。

前线指战员因长时间吃不到蔬菜,加之又经常要在黑暗的坑道里施工,患上了夜盲症。为了赶进度,很多战士尽管看不见,但依旧未停下修筑坑道的双手。

夜盲症的出现引起志愿军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寻访,得知松树针煮水喝,能治夜盲症。于是,战士们上山采来松树针,一边喝着又苦又涩的松针水,一边奋力挖掘。为防止暴露目标,挖出来的土石都被运送到山下,山上根本看不出来有工事。随着坑道工事的大面积修筑,志愿军在阵地战中的伤亡开始大幅降低。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中,“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至60发炮弹就可以杀伤1名志愿军战士,但半年后,敌军每发射260发炮弹,才会造成1名志愿军战士伤亡。

对于志愿军坚固的坑道工事,阴险狡猾的敌人用上了火攻和毒攻。仅1952年2月底到4月初,美军就向中朝两军坑道释放毒气30余次。不仅如此,美军还用上杀伤力最大的火焰喷射器,给坑道中的志愿军造成了一定损失。

依托坑道展开冷枪杀敌

1952年4月彭德怀司令员回国后,副司令员陈赓代理主持志愿军的全面工作。4月底,陈赓主持召开志愿军各兵团和各军参谋长会议,主要解决坑道问题,提出七防标准:防空、防炮、防毒、防火、防雨、防潮、防寒,缺一不可。

在这些标准的指导下,志愿军指战员将敌人的招数一一化解。坑道挖成“之”字形,进去中间有道“之”字墙,火焰喷射器的火就被拦住。至于无孔不入的毒气,战士们同样有自己的土办法,采用搭竹帘子的办法,用几套棉衣连起来,挂一个帘子喷上水来防毒。

随着志愿军的坑道越挖越长,一座座“地下城”在朝鲜群山中悄然诞生。在这里,除了如迷宫一般的干道、交通壕和各种作战工事外,连宿舍、饭厅、厕所甚至礼堂都被搬进坑道内。坑道挖好以后,战士们在洞口外放置了很多树枝、蒿草等来隐蔽洞口。

到了1952年夏季,志愿军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依托坑道防御体系,志愿军小规模作战行动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主动。其中最让敌人胆寒的,无疑是志愿军发起的冷枪冷炮杀敌运动。

张桃芳,1952年9月随志愿军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四团入朝参战,到前线后,为了练习步枪瞄准,就地取材昼夜练习,白天寻找目标练击发,晚上对照油灯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上战场,他便用9发子弹成功狙杀7名敌军。为此,美军特意调来狙击高手。为了让敌人暴露位置,张桃芳猛然起身,一个箭步穿过交通壕和狙击台之间的小段空地,跃入交通壕,敌人的子弹擦着他的脚跟飞过。确定敌人位置后他不假思索,抬手就是一枪。生死时刻,阵地上传来两声枪响,他打出去这一枪时,敌人的狙击枪也响了,但敌人在张桃芳稍后一点,敌人倒下了。

张桃芳单兵作战32天,耗弹436发,毙伤敌人214人,创下志愿军冷枪狙击杀敌的记录。在坑道的掩护下,志愿军中涌现出很多像张桃芳这样的神枪手,未曾留下一张照片的李景禄就是其中一员。由于前线没有纸笔来记录每天的歼敌数量,他就每消灭一个敌人,在皮腰带上钻一个孔。遭敌炮击而光荣牺牲时,他的腰带上已密密麻麻地钻了64个孔,最后消灭的7个敌人,还没来得及在腰带上钻孔。

在冷枪冷炮杀敌运动中,仅1952年5月至8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就消灭敌军1.3万余人,曾经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甚至不敢在自己阵地上自由活动。依托坑道,志愿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反击战涌现很多战斗英雄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中,利用坑道发起进攻的志愿军,让“联合国军”吃尽苦头。9月29日黄昏,志愿军第十二军向南朝鲜军发起突然进攻,仅用10分钟就攻占官垈里以西的无名高地。此后,战士们又相继打退敌军20余次疯狂反扑。战斗中,第一〇〇团二连班长伍先华身先士卒,率全班连续炸毁敌人4个暗火力点。然而,在突击分队继续进攻时,却被敌军的机枪火力点封锁,难以前进。眼见爆破组伤亡很大,进攻受挫,他抄起炸药包奋不顾身冲进敌人阵地,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通道。

战后,伍先华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为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在此次反击作战中,志愿军参战部队还涌现出一位闻名全国的一级英雄。

10月12日,在进攻金化以西391高地,距离敌人前沿仅60米,执行潜伏任务的志愿军第八十七团九连战士邱少云,被敌军发射的燃烧弹点燃身上披的茅草伪装。火趁风势,很快燃成一团。熊熊烈火中,其皮肉被烧得啪啪直响,离他最近的班长锁德成心急如焚,真想上去扑灭烈火,但严格的潜伏纪律使近在咫尺的战友无法伸手相救。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也未暴露潜伏位置,从而保证了战斗的顺利发起。

战后,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被志愿军总部追记为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光荣称号,并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在他壮烈牺牲的391高地,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镌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志愿军和人民军依托坑道,对“联合国军”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毙伤敌军2.7万余人。

志愿军进退自如,攻则必克,守则必固;“联合国军”处处被动挨打,疲于奔逃。这是志愿军贯彻毛泽东“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指导方针最为典型的作战。

美国军事冒险计划破灭

1952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行到达南朝鲜,寻找扭转战局的办法。回国后,他宣称要以行动而不是言语来打破僵局。与此同时,“联合国军”也频繁举行登陆与空降作战演习,并制定详细的大规模登陆作战计划。朝鲜战局骤然紧张,艾森豪威尔的举动引起毛泽东的警觉。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正式下达关于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的指示。他还要求,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去极大地增强海岸及纵深的坚固防御工事,同时增强三八线正面的纵深防御工事以为配合。

1953年春,志愿军指战员在朝鲜东西海岸,展开又一场工程浩大的“筑城”运动。有了此前在正面战线的作业经验和修筑标准,志愿军争分夺秒,仅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修筑8000多条坑道,总长720余公里,连同此前挖掘的坑道,总长达1250余公里,堑壕、交通壕超过6000公里。为建造这些工事挖出的土石如果以一立方米排列,将是一道足以环绕地球赤道一周多的长堤。

志愿军创造的坑道工事令“联合国军”望而却步,朝鲜正面战线和东西海岸线绵延数千公里的“地下长城”,不仅使志愿军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也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坑道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战胜强敌的伟大创举,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无穷创造力。以弱胜强的坑道战为中国人民铸就起一座抗击强敌、威震敌胆的“地下长城”,志愿军将士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