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悄然离世,享年101岁。
没想到,这个一生饱受争议的人物的离去,却引发了另一场轩然大波——光身后遗产,张学良就留下了约6 亿美元!
人们不禁对这笔巨额财富的来源充满了好奇与猜测。
这笔巨款究竟从何而来?是家族的传承,还是他个人的努力与经营?
众所周知,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被关押了长达54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他究竟是如何积累起如此庞大财富的?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张学良临终前没有将这笔巨款留给子女,也没有捐给祖国,而是将它全部捐献给了美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晚年张学良
从”不抵抗将军“到”民族英雄“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这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日本人策划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年仅27岁的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地盘,成为东北的实际掌控者,也就是从这时起,张学良正式登上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
半年后,张学良代表北洋政府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青天白日旗下的国民政府。
蒋介石完成了国民党名义下的“国家统一”,对时年27岁的张学良异常感激,任命其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两人还结拜为了异姓兄弟,然而,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生坑自己最狠的恰恰是这位结拜兄长。
张学良与蒋介石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仅用4个月零18天就侵占了整个东三省。
身为统帅的张学良和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没有抵抗就退入山海关内。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张学良也因此被世人指责为“不抵抗将军”。
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一决定并非张学良个人的简单选择,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的无奈之举。
张学良的部队在关外的实力有限,且面临着强大的日本军队,同时还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环境和蒋介石的意愿,当然也与他个人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判断失误有关,他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和实力。
直到晚年,张学良还在不断懊悔:“我这个人一向胆大妄为,只恨我当时无知,如果我知道日本人要这么干,我一定跟他们拼命。”
张学良
1935年秋,张学良被调至西北“剿共”以后,思想上开始发生转变,即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这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逼迫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事件震惊中外,史称“西安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8项政治主张,但蒋介石最初坚决不肯妥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努力下,最终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的承诺。
这一壮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评价张学良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杨虎城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刚到南京,蒋介石就原形毕露,他认为张学良“胁迫长官,形同叛逆”,不听任何人劝说就扣留了张学良。
从此,张学良开始了长达54年的幽禁生涯,先后被幽禁于浙江宁波、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湖南沅陵、贵州修文、阳明洞等10多个地方,1946年后,张学良被迁往台湾继续幽禁,一生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最初,蒋介石并非想软禁张学良,而是想直接杀掉他。
但迫于时局和舆论的压力,最终选择了软禁。
张学良与赵一荻
尽管失去了自由,张学良在物质生活上却得到了优厚的待遇。
蒋介石为他提供了锦衣玉食,包括洋烟洋酒、零食饮料等,甚至在他想喝可乐时,戴笠都会安排军统专人高价买回来。日常饮食基本上是4-6个菜,顿顿不重样,还有新鲜的时令水果供应。
为了满足张学良的娱乐需求,蒋介石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网球场和温泉等设施,张学良的生活奢华,身边也不缺少陪伴。
最初软禁的3年,他的原配于凤至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后来,于凤至得病前往美国治病,赵一荻(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赵四”小姐)便从香港孤身一人来到软禁地,陪他一同生活,下棋、钓鱼、打猎、聊天、看书。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软禁生活进行了精心安排,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优厚待遇,还在安全上进行了严密的保护。
据称,光软禁张学良的年费用就在90万以上,抵得上一个步兵团1年的军费。
尽管蒋介石对张学良的软禁生活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但他内心对张学良的恨意极深。
在被软禁期间,张学良曾多次向蒋介石请求恢复自由,但蒋介石均未同意,直到1975年临终前,蒋介石还对蒋经国告诫说:“不可放虎归山”,也就是要继续关押张学良。
张学良晚年曾谈到他与蒋介石的关系,他说:“我的判断,蒋先生讨厌我极了。我猜测蒋先生不能让我自由的原因,是因为我主张抗日,假如我要自由,那抗日的功劳都是我的,所以他对我讨厌得很。换句话说,我是他的一个大敌手,在政治上的大敌手。”
直到1990年,蒋经国去世2年后,已经89岁的张学良才算恢复了人身自由。
令人想不到的是,张学良虽然被关押了54年,但他的身家财产却有增无减,竟高达6亿美元,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晚年张学良
张学良巨额财产来源之谜根据可靠史料,张学良的这笔巨额财产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父亲张作霖留下的家产
张作霖作为“东北王”,在位期间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不仅在东北各地广置房产,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企业,如奉海铁路、惠林火柴公司等。
据1926年《民视日报》报道,当时71位军阀和官僚的资产总额高达6.3亿,其中张作霖以5000万位居榜首——这仅仅是他的公开资产。
我们再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张作霖的钱有多少了,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时,从上海国库抢走的黄金为277万两,这个数与张作霖宅邸中藏匿的黄金数量大致相当,而且,他在国外银行也有高达上千万的存款,这在一贫二白的民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
张作霖逝世后,这些财富的大部分都转交给了张学良。
虽然蒋介石将张学良关押了半个多世纪,但出于舆论的考虑,蒋介石并未动张学良的个人财产。
张作霖 张学良父子
二、原配妻子于凤至的投资收益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她的父亲于文斗是东北有名的富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于凤至对理财和经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早在大帅府时,于凤至就很擅长理财,1937年,张学良被关押,她也因患乳腺癌不得不赴美就医。
期间为了照顾三个孩子和维持生活,她拒绝了朋友孔祥熙的资助,决定自立自强,通过投资来实现经济独立。
当然,她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为张学良的未来做准备。她深知张学良被软禁的时间可能很长,一旦他获得自由,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持他的生活。
张学良、于凤至
于凤至在美国投资的时期,正值美国股市从1929-1933年的大崩盘中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非常火爆,于凤至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选择了一些被低估的“呆股”进行投资,这些股票后来大幅上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于凤至就在股市中挣了将近百万美金,成了妥妥的富婆,被美国人称为“东方女股神”。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黄金时期,于凤至看准时机又大举进入。
不过,她没有像朋友那样选择在纽约投资,而是看中了洛杉矶繁华的电影业。她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下了一块破农舍,这块地距离迪斯尼乐园仅0.5公里。
当时,这一投资行为并不被旁人理解,但她坚持己见,执意购买。后来,这座农舍被美国凯斯尔旅游集团以每坪三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仅此一项,于凤至就挣得盆满钵满。
1982年,于凤至又买下洛杉矶南郊50公里一块被各房地产大亨预言一文不值的南郊荒地,后来这块地的价值也大幅上涨,为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后来,于凤至还买下了一幢曾经的好莱坞大明星梦露住过的别墅,以及伊丽莎白·泰勒的旧居。
她把别墅按照当时北京顺承王府里面的居住样式布置了起来,准备等张学良被释放后,留给他和赵四居住。
1990年,93岁的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临终前,她将全部身家留给了张学良,并斥巨资购买了一块她和张学良的墓地,遗言说:“生不同寝,死亦同穴!”
然而,张学良恢复自由后却表示:“钱我收下了,合葬不行。”对这位苦等半生、为自己殚精竭虑、苦心谋划的原配妻子,张学良终究是负了她:“此生唯负于凤至。”
在恢复自由的3年后,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决定离开幽居40多年的台湾,前往美国夏威夷定居,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而且还甚少有人打扰,张学良夫妇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平静生活,由于远离纷争、财产富足,他们这段生活过得是非常惬意的。
张学良、赵一荻
张学良为何要将6亿美元全捐给美国?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临终前,他望向窗外的远方,似乎透过天际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东北家乡。
大家都知道,张学良想回去啊,在晚年,他曾多次表达过对东北故乡的思念,在回忆录中,他曾这样写道:“离别东北时,虽已知归路渺茫,但仍未想过这一次别离竟是一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张学良,竟将身后价值约6亿美元的遗产,全部捐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哥伦比亚大学与张学良的“渊源”了。
早在张学良初到美国之时,哥伦比亚大学就曾多次派人接触张学良,希望他能参与“口述历史”项目。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图书馆馆长唐德刚也多次与张学良进行长谈,在这些谈话中,唐德刚表现出的学术素养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让张学良感到格外投缘。两人的交往渐渐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关系,发展成为了知己。
此外,哥伦比亚大学也对张学良的遗产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承诺会完全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去保护张学良的这一批遗产。校方还提出,如果张学良愿意捐出遗产,将专门设立一个独立场馆,用于收藏和保护张学良的文物与历史资料。这个承诺打消了张学良的最后顾虑。
在深思熟虑后,张学良决定将全部遗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这一决定不仅确保了文物可以得到妥善保护,还能让更多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感激美国的生活:
张学良在美国度过了晚年,享受了相对自由和宁静的生活。他对美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表示感激,因此选择将遗产捐赠给美国。
二、避免政治风险:
当时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依然紧张,张学良担心将遗产捐给任何一方都会引发政治争议,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他选择了立场相对中立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三、遗产多在美国:
由于张学良的大部分遗产都在美国,捐赠手续相对便捷,这可能也是他选择捐给美国的一个实际考虑。
四、子女方面的考虑:
张学良的子女大多在美国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了解有限。那些古董文物和历史资料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反而可能因为无法辨识其价值而造成遗失。
赵一荻也支持张学良的这个决定,认为如果将巨额遗产留给子女,不仅可能引发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还可能招致外界的觊觎。
哥伦比亚大学在接手这批遗产后,履行了承诺,不仅妥善保管了张学良的遗物,还定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也许就是张学良最希望看到的吧。
张学良与赵一荻合葬在美国夏威夷
总结:张学良是一个复杂而传奇的历史人物,从“不抵抗将军”到“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悲剧。
他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行为,确实让人诟病;
但在西安事变中的勇敢行动,又使他成为了民族英雄。
从个人的角度上讲,张学良虽然有种种错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爱国的,他晚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1、《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张天华,军事历史,1995.5.30
2、《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历史责任问题论析》,雷家军、田淑华,蒲峪学刊,1999.1.10
3、《美哥伦比亚大学首次公开张学良部分中文史料(图)》,中国新闻网,2002年06月04日
4、《于凤至 :为张学良而活》,王春华,档案天地,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