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很多人启蒙开智的第一本书,学好第一本书往往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生动展现新中国早期教材事业的艰难起步,全景反映中国教材70年来走过的不凡历程,CCTV-4《国家记忆》栏目特别推出三集系列节目《新中国课本》,本片分别以“基业初创”、“春风化雨”、“铸魂育人”为片名,首次为观众揭秘中小学课本编写、研究、出版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向观众们讲述“教材编研出版国家队”是如何炼成的同时,也讲述着一套套传奇教材如何成为一代代中国孩子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新中国课本》历时性的讲述了中国教材70年来的历程。1949年10月,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提出,教科书对国计民生,影响特别巨大,要由国家来办的方针政策。早在这一年4月8日,陆定一就在北京饭店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宴请。可以说,这场规格极高的晚宴拉开了新中国教科书出版事业的帷幕。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社名。与以往各种出版、发行教科书的民营出版商不一样,人教社的建立,是代表国家专业从事教科书出版这项神圣的事业。从此,人教社承担起了国家统编中小学教材的研究、编写和出版的历史重任。叶圣陶、吕叔湘、戴伯韬、吴伯箫、辛安亭等著名专家学者先后步入这个行列,用心酿蜜,如琢如磨,为培养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二十世纪50年代,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孩子们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很多“祖国的花朵”在崭新的语文课本里,都曾读到过关于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让革命英雄主义从小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6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要求干部、工人要认2000字,农民要认1000字。1951年成都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他采用的注音识字法迅速扫除了部队里的文盲。中央扫盲委员会在全国不断推广这种方法,两年之内就扫除了全国一亿多青壮年文盲,这在当时成为一个奇迹。汉语拼音的成功推广,为新中国母语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辛安亭等人确立的以汉语拼音、集中识字和难度分散的编制理念,也逐渐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长期遵循的基本准则。纪录片《新中国课本》通过历时性的讲述与呈现,把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教材编纂者的心血影像化,凸显的是教育不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脚步,同时也为观众呈现出这小小课本影响着的无数人生故事。事实上,课本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知识载体,而且也是时代印记的重要表征。对于诸多的八零后而言,李雷和韩梅梅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课本人物或代号,其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中,蕴含的亦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与情怀。纪录片《新中国课本》用三集篇幅,讲述了70年、11套中小学课本诞生的背后故事,追溯了人民教育出版社70年的风雨历程,用历史影像、人物采访、实地拍摄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几代教材建设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教材编研出版之路,开创了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