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镇国大将,威名震慑辽夏,能文能武,却因长相屡次被贬

刘涛慢叙历史 2024-12-12 21:18:45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古代当官,并不是才学出众,能写一手好文章就可以,要做官员,还有一个关卡名为“相貌”。

唐朝年间就有明确的记载,朝廷选拔官员,有“身、言、书、判”几个标准,后几个先不论,第一个“身”就是对体型和外表的要求,相貌堂堂身型端正,才能过吏部选官的环节,如果长得再好一点“美须眉、大音、仪容端正”,没准就能进入礼部做事。

但这种选拔官员,针对的是考完进士的士子们,而对于军队中的武将,整日里风吹日晒的,身上往往还有许多伤疤,一般就不会再讲究什么样貌,甚至长得丑一点的还能在战场上吓唬敌人,起到提升自家士气的作用,长得太好看的比如兰陵王和狄青,还需要带个面具才能上阵。

不过在北宋初年,却有一员大将,他长得并不好看,却仍因为相貌原因,屡屡遭到弹劾和贬斥。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发兵五路,攻打盘踞西北的党项首领李继迁。其中建雄军节度使王超领兵五万出兵夏州,王超军中的先锋官是他的儿子,年仅十七岁的王德用。

王德用在铁门关与党项军遭遇,他二话不说,挥军杀了过去,击退了党项军,缴获了上万头牛羊,王德用临阵亲手斩杀敌兵十三人,一战成名。

北宋大军进入白池时,遇上了党项的主力,看到气势汹汹的敌兵,王超有些胆怯,不敢前进。王德用请求去试探下敌兵的虚实,他领兵五千,与党项军转战三日,逼退了党项大军。

但北宋另外几路兵马或者没有遇到党项军,或者吃了败仗,王超也在白池立足不住,下令撤兵。王德用认为离夏州五十里的隘口是生死之地,那里地形狭窄,士兵们一旦争先恐后的过关,就容易出现混乱,而被李继迁趁机攻打。王德用提前带兵赶到隘口,摆列下阵型,喝令道:“谁敢胡乱行动,斩首!”士兵们在他的震慑下,都乖乖的通过了隘口,李继迁亲自带兵追赶而来,看到宋军撤退井然有序,不敢靠近,目送宋军撤走。

安然返回北宋境内,王超抚摸着王德用的背,感慨道:“我们老王家,出了个有出息的儿子啊!”

老爹是军中高官,自己又有功劳傍身,王德用往后一段的升迁相当顺利,在禁军中做到都军头后,又外放做了四州巡检。

当时有大盗盘踞在洺州和磁州等地的边界上,危害地方,来去如风,官军拿他们一直没有办法。王德用将一些手下装扮成妇人坐在几辆大车上,招摇过市,果然吸引了大盗拦路,王德用从车中杀出,将大盗一网打尽。后来他又奉命捕捉陕西东路的盗贼,众盗听说他前来,闻风而遁。

王德用的老爹王超是宋太宗“潜邸旧臣”,所以非常得到信任,宋真宗即位时,王超担任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麾下十万兵马,是北宋北方边境的头号大将。但辽国大军南下,宋真宗御驾亲征,临行时就下诏书让王超带兵到澶州增援,可直到澶渊之盟达成,辽军退去,王超才慢悠悠的赶到澶州。当时很多人都说是王超的迟缓,导致北宋无力对抗辽军,只能签订城下之盟,战后王超也上书请罪,被免去了三路都部署的官职。

王超被贬,王德用也难免牵连,往后数年,他辗转担任环庆二路指挥使、郓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左班都虞侯、英州团练使等官职,一直在地方打转。

1023年,王德用担任博州团练使,当地城墙年久失修,他率领军队增筑城墙,得到了朝廷嘉奖。这时已经是宋仁宗即位,老王家的罪过渐渐被人遗忘,王德用总算又得了出头的机会,一度返回朝廷担任殿前都虞候、步军副都指挥使。

1033年,当国十年的刘太后病逝,宋仁宗亲政,他翻阅过往奏章的时候,发现王德用曾经劝阻刘太后随意增加禁军人手和升迁禁军官员,宋仁宗对此很是赞赏,认为王德用“可大用”,便任命他为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却极力的推辞:“我是一介武夫,没有学问,不能担当大任。”

他越推辞,宋仁宗越坚持,还又提了一级,任命王德用为枢密副使,后来又调为知枢密院事,领定国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

在枢密院做了几年官,王德用可能还是怀念战场上的感觉,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德用第一时间上书,请求亲自领兵征讨,被宋仁宗驳回。

在枢密院老实待着还好,王德用这一请求出兵,却惹来了连番的弹劾,而弹劾他的理由,就是开篇里面说的,非常奇葩的“相貌问题”。

史书记载,王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也就是长了张大黑脸,脖子以下却很白皙,当时人们都称呼他为“黑王相公”。

放在别的朝代,脸黑点就黑点,当兵的风吹日晒,皮肤黑黝黝的多的是,但在宋朝,脸黑的武官就是不行!

原因嘛,很简单,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个又黑又壮的大汉。

于是乎,有翰林学士弹劾王德用“貌类太祖”,更有御史中丞弹劾他“得士心,不宜久典机密”,甚至还有人说王德用这种人可能对朝廷不利,应当直接处死!

群情汹汹,宋仁宗也扛不住,只好下诏罢了王德用枢密院的官职,让他去做徐州大都督府长史,但朝廷的弹劾还是没有结束,王德用还没上任,又被降为随州知州。区区一个偏远知州,不掌兵权,就没了威胁,朝廷上的文官们,可算是放过了他。

后来王德用又调任曹州知州,曹州风俗好斗殴,境内许多盗贼,大牢中常年爆满,王德用上任后,曹州上下都被他治理的妥妥当当,大牢中也时常出现空荡荡的场景。

眼看着少年成名的将军,就要在地方默默度过一生,天生孱弱的大宋北部边疆又给了他机会。

1042年,辽国趁着北宋数次兵败西北,元气大伤之时,大军聚集在幽州和蓟州,并派使者出使汴梁,要求北宋割让土地,如果不割,那辽国就要大军南下。

北宋黄河以北的所有地区都进入了警戒状态,朝廷大为惊恐,文官们左看看右看看,实在是找不到能抵挡辽国大军的将领,宋仁宗便下诏启用王德用为保静军节度使、检校司空、知澶州,前往北方镇守边疆。

入朝觐见的时候,王德用流泪道:“之前我获罪,有幸得陛下恩赏,赦罪不杀,现在我不值得朝廷如此重用。”宋仁宗安抚道:“河北告急,正需要你的威名镇抚地方,你不要担心别人的议论,如果有人中伤,我绝对不会听的。”

抵达北方后,王德用被提升为真定、定州、成德军三路都部署,他训练边军,赏罚分明,让边军的军纪为之一肃,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军中发现了辽国间谍,有将领请求大肆搜捕,王德用没有同意,而是在次日举办阅兵仪式和誓师大会,摆出一副大军反击的架势。辽国间谍大惊,忙不迭的传信回去,震住了原本看不上北宋边军的辽国君臣。

北方情势紧张,宋仁宗夜不能寐,密诏给王德用询问情况,王德用毫不留情面的批评宋太宗和宋真宗“阵图”指挥前线军事的愚蠢做法,请宋仁宗不要效仿,而是充分的信任前线将领,让将领们能根据战场变化随机应变。

长期对峙过程中,两军的小摩擦不断,王德用将来犯的辽军一一击退,也时常主动出兵骚扰对方,在他的指挥下,北宋军队展示了与辽军相当的战斗力,彻底打消了辽国上下搞军事欺诈的想法,他们重新派出使者与北宋议和,两国再次达成了和平。

所谓卸磨杀驴,和议达成后,王德用领兵的官职立刻被全部罢免,就保留了一个知州的官职。

1047年,念在多年功劳的份上,王德用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封为国公。只是他的官职和爵位上去了,差遣(北宋特有体系,实际掌握的权力来自于差遣)还是各地的知州,几年时间他从相州到澶州又到郑州再回澶州,来来回回跑了一圈。

1050年,王德用请求致仕,得到了批准,以太子太师的荣誉官职退休。

北宋朝廷看不上他,但敌人对他却非常的看中,王德用退休后在汴梁居住,偶尔会出席大朝会。辽国来汴梁的使者看到他上朝,都会惊讶的询问:“黑王相公又被启用了么?”

次数多了,宋仁宗也听说了,他再一打听,才知道王德用在边疆的威名赫赫,“名闻四夷,妇女小儿皆呼黑王相公”,便再次启用王德用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王德用辗转数十年,终于达成了五代以来武将的最高官职,“使相”。

1054年,王德用升任枢密使,成为军方头号大佬。

这一升官,又给他引来了文官们的弹劾,御史们说他贪得无厌,贪赃枉法,而且年老体衰,难以尽人臣的礼节。

王德用也识趣,屡屡请求致仕,宋仁宗就在1056年再一次同意了他的退休申请。

1057年,王德用病逝家中,享年七十九岁,他临终上书说自己有俸禄积累,希望他死后朝廷不要赏赐。宋仁宗追悼老臣,追赠他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武恭”,赏赐王家三千两白银和百两黄金。

从王德用的战场经历和奏章中,能看出他不仅是个能打能冲的猛将,还对于战略战术都有自己的思考,堪称智勇双全,而且他还擅长治理地方,如果放在唐朝或者汉朝,保不齐就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名臣名将。

可惜他在崇文抑武的北宋,又长了一副跟宋太祖颇为类似的相貌,结果一生都没有捞着大型战役的指挥权,还被屡屡打压,甚至一度性命不保。

多亏王德用头脑清醒,能够认清时事,多次请求致仕,让皇帝和士大夫对他的警惕性大减,最终高龄善终,比后来的狄青要好得多,这也算是对他志向难伸的一种补偿吧。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