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在一场演讲中表示,华为模式存在发展风险,并提醒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还需有更开放的模式。
其中“华为就是搞封闭,搞垄断,最好你们都别干。我们用这种中式的封闭、中式的垄断去对抗人家西式的封闭,西式的垄断啊,肯定是打不赢!”的表述,在时隔半年后不仅引起多方争议,也引起了众多涉及孙院士的人身攻击信息在网上泛滥。
回看孙院士的涉事视频,其实不难发现孙院对华为模式并非全盘否定,也表示华为模式的效率更高,可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显然,很多社会大V在内的自媒体,从9月底便开始断章取义就孙院土涉华为垄断内容展开抨击,甚至污蔑、谩骂,仿佛集体预谋好了。
就孙院士疑似遭遇网暴等情况,10月23日新华社旗下期刊《财经国家周刊》发表《中国科技创新需要客观理性讨论,不需要煽风点火乱视听》题目文章,其中表示,技术问题理应聚焦在技术范畴内客观理性讨论,但某些网络大V利用技术认知门槛裹挟网民情绪,让不明就里的网民被带节奏转成骂战,纯属博流量没下限。
文章还指出,需要有普遍认知:在网络上“重拳出击”“互扯头花”,并不能提高我国科技产业实力。截至今年4月,我国已经有近800家实体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在此情况下,尊重、支持科学界的先锋探索,鼓励、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紧密交流,才是有利于我国科技领域创新发展的明智之举。
新华社期刊发文自然有高度、有原则,多方紧密协作共谋创新,的确也是当下各行业发展的最有利模式。
但纵观这场“垄断”纷争,笔者有个疑问,为何要下如此大力气,甚至不惜冒着“网暴”院士的风险,也要满互联网地去“扳倒“一个半年前的短视频内容?答案恐怕如“皇帝的新衣”一样,一旦有人提出质疑,那这个质疑可能就接近真相。
近日,就有自媒发表文章,就华为云中标的“西安市‘大数据'服务中心”项目指出了两大疑点:第一点,华为云中标金额和原有预算完全一致,对于华为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对于招标方来讲,可是一点折扣都没打的;第二点,就是此次招标也算是大单,最后竟然因为通过符合性审核的服务商不足三家而废标,为什么投标的公司会这么少?
无独有偶,还有自媒体撰文直指华为模式的危害性。该作者在文中表示,华为生态如同“烟卤”。用户一旦使用华为生态闭环中的产品,就无形中被绑架了,不仅后续发展受到限制,烟肉倒塌还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的灾难。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主流的整机厂商均拒绝与华为合作。
文章举例,在“某银行业的大模型项目采购中,以每台接近200w的价格,买入了两台8卡鲲鹏920B设备,经过前期大量的调优适配工作,银行在华为业务人员引导下测试结果顺利。
然而“当华为人员离场后,银行技术部门发现,该设备基于无法适配其它模型,而小模型厂家也无力承担适配费用。这导致该银行只能额外租用英伟达的GPU卡,进行原本计划的其它项目,最终业务进度和财务支出损失已难以计量。”
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还需以业务模式作则,如果业务模式本身就极度排它,反噬、不利于产业发展,那再多的舆论操作也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愈发证明自身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单打独斗的年代已过去,开放生态,合作共赢,才是当下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