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锦纶厂建成投产十周年照片。(翻拍)
在热闹喧嚣的湘江西岸,锦秀拾光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作为长沙市首个城市有机更新商业体,这里是精心打造的漫活公园、微醺工厂,也是一张写满创意灵感和复古情怀的长沙名片。
但在原长沙锦纶厂老员工的眼中,这里是厂也是家,是老一辈人的青春回忆,也是新一代人续写的发展传奇。
在这里,老厂人唐新宁、林峰(化名)从青葱年少奋斗到两鬓花白;新厂人聂宇琛,满载童年回忆留学澳大利亚,后又归来故里,力图把破旧的厂房变得更年轻、更时髦。
35年的时光,长沙锦纶厂因市场的变化冲击走向衰败,却又借助城市更新萌发生机。曾经无人问津的一排排破旧厂房,也在斗转星移中惊艳了时光。
曾经,河西石岭塘“最靓的仔”
为改变湖南锦纶长丝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1985年纺织工业部“成都·七五”计划会议确定在湖南建设新项目。
承载着这一历史使命,长沙锦纶厂顺利在长沙河西石岭塘落子,厂区占地153亩。
△ 聂宇琛记忆里的老厂办公楼前的水池。(翻拍)
今年53岁的林峰正是当时第一批进厂的员工,被分配在生产科负责生产调度。“当时,厂子还在搞基建,厂房的建设也是相当‘潮’,不少分配过来的员工都是当时刚毕业的大学生。”
作为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热门的行业加上技术上的先发优势,长沙锦纶厂称得上炙手可热。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亦纷纷前来厂里“取经”学习。
“广东肇庆、河北邯郸的都有,甚至还有一些外地的锦纶厂请我们的技术员去做技术指导。”回忆起当时的红火场景,林峰与有荣焉。
△ 长沙锦纶厂“主人翁之声”演讲会场一角。(翻拍)
唐新宁是在1990年厂子投产的当年,成为了长沙锦纶厂的一员。
在他的记忆里,那时的厂子三面环山,周边除了几个厂子,其他都是农户,南北向就是一条银杉路,东西向则是一条含光路。
在那个年代,进厂当工人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加上彼时厂矿的待遇很好,不少人都争抢着想进入厂子。
具体有多火?唐新宁回忆道:“当时就有同事是当兵转业回来的。地方转业办安排他进政府单位,但是他本人却选择去了工厂。”
△ 老厂生产照片。(翻拍)
建好的长沙锦纶厂,投厂后一段时间,就缓解了湖南锦纶长丝依赖进口的状况。
生产红红火火,员工的生活也跟着蒸蒸日上。
不仅单身的青年有员工宿舍过渡,厂子效益上来后,单位福利房、幼儿园、医院等也相继完成建设。
以厂为家的长沙锦纶厂员工,也在那段奋斗岁月,相继结婚、生子。
△ 老厂员工办公场景。(翻拍)
沉寂,煎熬的转型求生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
十余年的时间,纺织品用料快速更新换代,原材料需要沿海采购,生产产品主要销售也在沿海地带的长沙锦纶厂,经营变得举步维艰,生产也每况愈下。
△ 厂区15号栋机电仪总配电间改造前。
2002年6月长沙毛巾集团收购了长沙锦纶厂,更名为长沙毛巾锦纶厂。
2006年基本停产。
2011年7月4日,长沙毛巾锦纶厂变更为长沙锦尚家纺厂,寻求产业升级转型。
漫长的转型阵痛期,对于所有老厂人来说,充满煎熬。
“厂子效益不好,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进行生产生活自救。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每个员工只能领取到300元的生活费。迫于生计,大家只能想办法自谋生路。”回忆起那段时光,林峰心中满是唏嘘。
彼时,老厂停产时存续的员工还有四五百人。厂子从现有的物业和厂房等着手,希望通过租赁等方式,尽可能“回血”,将已有资产盘活。
△ 17号栋煤坪房屋改造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沙锦尚家纺厂几乎没了存在感,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也逐渐凸显。
直到2018年,老厂才迎来了转机。
“当时厂子留了10余人建立了留守处,并在厂区设立岗亭,做好安保工作,对租赁的业主恢复管理。”林峰透露。
期间,厂子还运用法律手段,逐步厘清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收回了租赁出去的原滨江农贸市场和厂区。
与老厂的荒芜和停摆不同,同样的时光里,在厂区长大的聂宇琛,因为求学从这里走出,甚至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深造。
△ 老厂区的单身宿舍如今正在改造。
童年的记忆里,是厂子里逢年过节开展的各种活动,是与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和熟悉的长辈欢聚一堂的热闹,还有在办公楼前的小水池玩耍的画面。
直到2019年,老厂房改建工程的启动,让聂宇琛又回到了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新生,厂一代厂二代都回来啦
2019年,老厂房改建工程启动,聂宇琛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参与到老厂区的发展中。他见证了厂区的重生与创新,那是一段充满期待与挑战的时光。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速,滨江片区的房地产开发从江边逐步向内推进。
周边一个个老厂被一幢幢耸立的高楼所替代,长沙锦尚家纺厂却仿佛按下了时光静止键。
在基本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的基础上,2019年,长沙国资集团投资2亿元,经过论证确定方案,准备将这一片老工业厂区打造成集文化创意、娱乐休闲、体育运动、亲子教育、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公园式智能化绿色文化街区。
△ 如今的锦秀拾光园区。
聂宇琛从国外回来后,在长沙市历史建筑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任职。因为对老厂情况熟悉,很快被安排负责该项目的招商工作。
“在整个项目的改造中,我们保留了老厂的建筑外貌,消除了老厂危房的安全隐患,只有部分地方进行了重建。比如,老办公楼的楼梯上还保留着长沙锦纶厂的铭牌,聚合车间外立面也用马赛克小砖进行了复原。”
如今,走在锦秀拾光园区,赭红色的墙砖、斑驳的车间玻璃、修旧如旧的建筑群,真实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工业厂房的典型历史风貌,不仅透露着复古时尚的现代气息,也沉淀了厚重的文化与脉脉情怀。
△ 锦秀拾光园区一角。
在聂宇琛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美澜东方艺术中心、远近咖啡、二十集餐厅、宝宝秀传媒、MORE PARTY等涵盖美食餐饮、生活配套、休闲娱乐业态的知名品牌纷纷入驻。
通过巧妙利用老空间打造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消费新场景,在保护和传承工业文化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历经风霜的老厂区也变得越来越“潮”。
△ 锦秀拾光部分入驻品牌。
“原来的厂子大部分租给了长沙市历史建筑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锦秀拾光,旁边全新升级的长沙锦尚生鲜市场则由自己运营。”
作为厂里的老员工,唐新宁一直都没有离开这块土地,即便是退休了,也会时不时回到老厂区散步转悠。因为这里有他的人生,还有共事多年的老伙计。
亲历了阵痛转型的那段时光,重新回到这里上班的林峰也倍加珍惜。
通过资产盘活,如今已经有50多名老厂人又重新陆陆续续在这里找到新岗位。
在这块土地上已然扎根的他们,眼见着这里变得越来越好,心中也是万般欣喜。
△ 越来越新潮、热闹的锦秀拾光。
如聂宇琛一般的厂二代,有的已经走出石岭塘,有的和他一般又参与到老厂区的发展中。
现在,锦秀拾光的招商已经完成84%,一大批引进的项目正处于装修阶段。
“相信在今年年底,这里会变得更加热闹。”看着一天天变化的老厂区,聂宇琛言语中充满期待。
△ 如今的锦秀拾光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