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拼命让孩子进入体制内,原来是因为这个,看完你就明白了

赋鲸创作营 2024-11-06 10:30:07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热潮持续升温。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考公团”这样的团体,成员们互相激励,共享信息,决心要加入公务员队伍。同时,也目睹了一些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即便面对父母的强烈期望,也坚决不参加公务员考试。我们不禁要问,年轻人努力进入体制内,这真的是他们个人的最佳选择,还是父母期望的终极目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者说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在于父母本身。

01在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体制内的成员被划归为上层阶级

许多观念并非今日才出现,而是深植于我们的传统之中。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血统,还包括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天下的统治者便将人民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士”位于最顶端,许多地方甚至形成了士族。在某些诸侯国中,士的地位是可以世袭的。这意味着一旦有人进入体制并达到高层,其后代也能继承相应的地位。

商鞅变法期间,提出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凡在战斗中立功的士兵,均有机会升官加爵。这激发了士兵们的极大热情,并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体制的途径。到了汉代,人们可以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体制;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成为进入体制的另一条途径。每条途径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人们常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视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在《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范进将科举考试视为毕生追求,科举成功后竟因极度兴奋而发疯。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奥地利,莫扎特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学习钢琴。在父亲的支持下,莫扎特八岁便能作曲并独立演奏,十二岁创作歌剧。每次出行,他都乘坐豪华马车,备受瞩目。经过不懈努力,莫扎特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钢琴家。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莫扎特的父亲却让他成为了一名宫廷音乐师。父亲认为,莫扎特能在皇帝身边工作,领取稳定的俸禄,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莫扎特为了追求自己的钢琴梦想而准备辞职时,父亲感到愤怒。莫扎特请求父亲帮忙照看孩子,却遭到了断然拒绝——父亲看不起那些不在体制内的人。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体制内找到配偶,坚持“门当户对”的原则。一些原本在体制外的人一旦进入体制内,便轻易地放弃原有的伴侣或对象。

以唐朝的元稹为例,他考中进士后,便对初恋的“表妹”不再重视。从古人的角度来看,父母希望孩子进入体制内,这似乎是一种祖先的安排。

02为何众多父母热切希望子女能够进入体制内工作?原因主要有三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倡导“劳动无贵贱之分”。每个职位仅是职责的差异,并不存在人格上的区别。随着赚钱途径的多样化,社会阶层的划分已不再是传统的“士、农、工、商”。实际上,“士、农、工、商”的角色现在可以相互转换。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父母们仍然倾向于让孩子进入体制内,这不仅仅是传统观念的延续,更是出于父母自身的考虑。

首先,父母们因生活漂泊而心生恐惧。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当前成年父母大多出生于60、70、80年代,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农村或小城镇。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经历了打工的艰辛。以我为例,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打工,在东莞的工厂里日以继夜地劳作。为了寻求稍微轻松的工作,我不断跳槽,前往深圳、广州等地。总之,哪里有工作机会,就去哪里。我的一些同学虽然在本省工作,但大多数人也流向了省会或城市。生活总是不稳定,收入也不算高,这让父母们产生了追求稳定的心态。他们常对孩子说:“我受够了苦,不想让孩子再受苦。”无论孩子收入多少,只要稳定,父母们就能安心入睡。

其次,父母们由于出身底层,视野受限。他们大多是农民的后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多年。不知不觉中,父母们形成了“打工者心态”——不愿投资,害怕失败,只求安稳度过一生,将风险转嫁给他人。更甚者,在打工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按劳取酬”的观念——只做老板给定的工作量,多做一点就认为是吃亏。为了保住工作,他们甚至愿意忍受老板的责骂。总之,父母们未曾真正体验过富裕的生活,也未曾接触过更高级别的社会圈子。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缺乏创造工作岗位的意愿和突破工作限制的思维,人们的眼界就会变得狭隘,似乎除了打工,别无选择。而体制内工作,在父母眼中成为了最佳的“打工场所”。他们不承认这一点,反而称之为“上班”,模糊了“打工的本质”。

最后,父母们在人群中随波逐流。当周围的人都进入体制内时,你若不去,会感到尴尬;若无法进入,则会感到失落。如果你的孩子能够进入体制内,那将是你的荣耀,父母也会感到脸上有光。多年以前,在农村,如果谁的孩子成为了乡干部,那将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整个村子都会来庆祝。当然,父母和亲戚们认为,与体制内的人交往,就是拥有了一种关系网。他们没有意识到,在法治社会中,我们更应重视规则。

03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体制内工作已不再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

一位年轻人在知乎上寻求帮助,他想要辞去体制内的工作,但家人不同意,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提到,自己拥有本科学历,即将三十岁,从事网络安全工作,年薪数万,但考虑到北京的生活成本,这笔收入显得微不足道。

从个性上讲,他厌恶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他的同学们在外面的世界闯荡,收入远高于他。最令他感到恐惧的是,他似乎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未来几十年的生活,日复一日,毫无变化,这让他心灰意冷。

他曾经多次尝试与家人沟通辞职的想法,但父母坚决反对。在孝顺和追求个人前程之间,他感到难以抉择。

另一位女青年,为了实现父母希望她能在体制内工作的愿望,考取了异地乡镇的事业编制。由于工作地点远离家乡,她一年都很少有机会回家,而她的新婚丈夫则在家乡创业。夫妻俩长期分居,导致频繁争吵;不高的收入以及对工作和环境的不适应,让她感到极度压力。尽管如此,父母仍然反复劝说她:“不要辞职,否则你会后悔的。”

面对这些情况,父母们需要学会灵活变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首先,所谓的高层和底层是相对的,只要年轻人能够通过正当途径赚取收入,他们就在通往高层的道路上,或者至少是在努力向上。其次,除了职位之外,个人的精神追求、婚姻观念、家庭建设、地域偏好等因素同样重要。只有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人们才能真正地蓬勃发展。最后,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成就非凡,将所有年轻人都局限在同一条竞争赛道上,这不仅是父母们无意中促成的“内卷”,而且是极其狭隘的。开阔视野,培养向外拓展的思维,会发现人生的道路其实宽广许多。

有远见的父母,会支持孩子追求梦想,而不是仅仅将他们推向体制内的岗位,而是帮助他们到达梦想的彼岸。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