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1075),40岁的苏东坡来到密州任职,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午夜梦回,他恍然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再次看到青春洋溢的爱妻,正坐在窗前梳妆的场景,蓦然惊醒,才知不过是大梦一场,不禁热泪滚滚而下。那时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可苏轼对她的思念依然痛彻心扉。
这就是苏轼的千古名作《江城子》的由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真所谓真情深沉,句句沉痛,九百多年来,对于悼亡之作而言,这首词堪称绝唱,无人能出其右。
唤鱼联姻年少时,苏轼在家乡四川眉山青神县中岩书院读书,在十九岁时苏轼娶妻了,妻子王弗小他三岁,是中岩书院的老师王方的女儿。
两人珠联璧合的结缘,源于一段“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坐落于岷江畔的中岩寺风景秀丽,附近有一个半月形的绿潭碧波荡漾。这也是年轻的苏轼读书之余时常驻足,临流观景的地方,这里的鱼群往往隐身在水中的岩石下面,每当有人在池边击掌,鱼儿便从岩下应声而出。
苏轼对老师王方说:“美景当有美名。”于是王方广泛邀请文人雅士,为绿潭命名,大家献计献策,怎奈说来说去,名字起了一堆,比如“戏鱼池”“观鱼塘”,都通俗平淡,没一个令人满意。最后苏轼秀出他的题名——“唤鱼池”,大家纷纷叫绝。
而正在此时,一个丫鬟送来了一张红纸,说是王方的女儿王弗出的池名。众人打开一看,更是叫绝。为什么呢?原来纸上题写的,同样是“唤鱼池”三字!众人惊叹,这简直就是:“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后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后人在青神中岩寺唤鱼池畔,还立了苏轼与王弗的塑像。
小轩窗 正梳妆苏轼与王弗的珠联璧合还有传说中浪漫的乐章。据说后来生性豪放的苏轼在老师寿宴时醉倒,在王方家睡了一晚,清晨醒来独自到后花园漫步,无意中经过了王弗的小轩窗,看到师妹正对镜梳妆。那温柔、婉约、秀丽的风姿瞬间映入苏轼的心湖,搅扰起涟漪荡漾开来,想起“唤鱼池”的那一幕,他采摘下一束野花儿轻轻投进窗去。这花正是王弗最爱的花,开得漫山遍野,乳白颜色,清香馥郁,形如飞凤,名叫飞来凤。
苏轼是王方的得意门生,两个有情人不仅珠联璧合,而且心有彼此,之后喜结良缘。“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幕则在二十年后,写进了苏轼给王弗的最后的情书——悼亡词《江城子》。
虽然娶的是老师的女儿,但据苏轼日后在纪念王弗的墓志铭中所述,她并没有在夫君面前提及自己的才华。两人十分恩爱,婚后卿卿我我、夫唱妇随,王弗常整天在书房伴苏轼读书,苏轼偶尔忘了什么内容,她竟然常常能够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也说略微知道,不禁使苏轼刮目相看。试想,能给大文豪苏轼做提示的人该是个啥水平!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王弗的才德可见一斑。
王弗为苏轼红袖添香,伴他寒窗苦读,也一同经历了苏轼金榜题名的风光。
幕后听言后来苏轼科考连连得中,得到官职,小夫妻一起离开了家乡赴任。
苏轼为人旷达不拘小节,待人接物也不设防;王弗比苏轼年轻,然而在洞察人性人心上的能力上,却比苏轼不知老成了许多!她常提醒苏轼远离父母,凡事需要谨慎。有客人来,王弗常在厅堂屏风后静静听着丈夫与来客的交谈。听其言,她就能深入揣度来客的心思,推测其行事为人,并在客人走后细细剖析给苏轼听,比如:“某人议论某事左右逢源,查探你的意向就顺着你说,你何必与这样的人交谈。”有的人有事相求,对苏轼十分亲厚,王弗说:“恐怕不能长久,一开始就很快与人相熟的人,与人的疏远必定也很快。” 她说的这些话之后发现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十年生死两茫茫二人结婚十一年,情深意笃,王弗也为苏轼生下了长子苏迈。可惜他们神仙眷侣的婚姻只经过了十一年,27岁的王弗就在京师病逝了。那时的苏轼也不过30岁,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第二年,他扶柩归蜀,将王弗葬在了老家——四川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位于父母墓葬的西北面约八步远的地方。苏轼感叹,亡妻可以在九泉之下跟随着亡母,而自己不能,真是可悲!“我永远都没有谁可以依靠。你虽然走了,我曾经拥有你作为我的妻子,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呜呼哀哉!”
在父母和王弗埋骨的山上,苏轼亲手种下了三万株松苗,把自己的相思化身青松,沐雨栉风守侯在亲人身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