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也会致癌?医生提醒:这四类常吃的鱼肉或是癌症的“帮凶”!

万无医失 2024-10-08 14:07:17

前言

这4类鱼早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别再吃了!

近年来,日本向大海里排放核污水的新闻总是触目惊心,引发了广大民众对海洋食物安全的关注。

在今年3月份,台湾查出日本出口的秋刀鱼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一种叫苯并芘啶的致癌物竟然超标40倍!

这种鱼吃下之后,非但会引发肠胃癌症,就连吸入鱼的气味,都可能诱发肺癌,令人胆战心惊。

因此,网络上也流传着很多说法,指出这个就是日本核污水引起的一系列致癌问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被核废水污染的鱼会致癌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核废水被释放到海洋环境中,其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水流扩散,被浮游生物、藻类以及鱼类等海洋生物吸收。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并且可能通过食物链逐级累积,形成所谓的“生物富集”现象,对于鱼类而言,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体内放射性物质的积累是不可避免的。

而当我们吃了这些鱼类之后,放射性物质也会跟随着进入人体,能破坏细胞DNA,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而基因突变正是癌症发生的一大因素。

因此,从理论上讲,长期食用含有放射性污染物的鱼类,确实可能增加患癌症的概率,并且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已多次发出警告,指出这些放射性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威胁。

然而,关于是否所有被轻微污染的海鲜都会导致患癌症这个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其中,污染程度是首要因素,高浓度的放射性污染肯定风险更高。

那么,在平常生活中,哪几种鱼类已经被列入了“致癌名单”呢?

哪些鱼类容易致癌?

1.甲醛浸泡的带鱼

带鱼这种鱼类离开了大海,存活性非常低,所以很多不是海边的人群,基本都看不到活得带鱼,但它鲜美的口感却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运输途中,为了防止带鱼腐烂过快,部分不法商家会选择使用甲醛液来浸泡带鱼,以此来延长保质期和外观的新鲜度,但是这种化学物质吃进人体后,会引起各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2.煎烤类鱼类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选择高温烹饪的方式来享受鱼类食物,比如油炸或者煎烤,但是在高温下,鱼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很难进行代谢,并且会逐渐积累,长时间吃这种做法的鱼类食物,可能增加肠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尤其是当鱼类不够新鲜时,要格外注意。

3.生鱼片

生鱼片虽然是日料文化的一个代表,但是近年来,这种吃法新嫩滑爽的口感逐渐赢得了全球食客的青睐,然而,在这个美味背后却隐藏着健康风险。

没有经过充分处理的生鱼片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比如异尖线虫、沙门氏菌等,这些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感染,损害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长期食用还可能诱发癌症。

4.腌制鱼类

腌制的食物离不开大量的食盐,比如咸鱼,在生活中,它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风味依然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很多人却容易忽视在腌制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的严重问题。

长期吃这种腌制的鱼类食物,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内非常容易发生反应,从而转化为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亚硝胺,最终也会增加直肠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因此,以上这4种鱼类食物能少吃尽量少吃,否则对身体健康只会造成长期损害,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放心的食用健康的鱼肉呢?

如何放心食用健康的鱼肉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购买鱼肉时,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或者信誉良好的餐馆至关重要,这些渠道的食品也有着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且拥有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例如,大型超市通常会和有资质的供应商合作,对进货的鱼类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风险。

2.注意食材新鲜度

新鲜度是判断鱼肉质量的重要指标,购买时,我们要仔细观察鱼类的外观、气味和触感,新鲜鱼类的鳞片会紧密贴合鱼体,不易脱落,鱼眼明亮清澈,无凹陷或浑浊现象。

此外,鱼的肉质紧实有弹性,按压后能迅速恢复原状,并且新鲜的鱼肉也没有什么异味,通过这些简单的判断方法,我们可以有效筛选出高品质的鱼肉。

3.科学烹饪

烹饪方式的选择对保留鱼肉的营养价值和减少有害物质同样重要,比如煮、蒸等烹饪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鱼肉的鲜美和营养成分。

同时,也会减少油脂和调味料的食用量,降低高温烹饪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相比之下,油炸等烹饪方式虽然美味,但会增加脂肪和致癌物质的摄入,不利于健康。

4.关注食品安全信息

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很重要,通过了解哪些海域或者种类的鱼类可能受到污染,哪些化学物质可能残留在鱼肉中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风险,我们可以更加明智地选择和管理自己的饮食。

结语

总之,虽然某些鱼类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但只要我们选择健康食材、合理搭配饮食并科学烹饪就能降低发病率,同时也要注意关注食品安全信息并遵守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饮食安全。

信源:环球时报

2 阅读: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