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山西被质疑诈捐,苹果还是不懂中国

声道观察 2021-10-14 09:46:05

文/守一

苹果又上热搜了,不过这次上的有点不尴不尬。

10月13日,苹果CEO库克在微博宣布,将向山西受灾地区捐款,帮助当地重建家园。

其实在库克表态之前,网上已经有很多“逼捐”的声音。网友认为苹果公司在中国营收高达5302亿,面对如此大范围的受灾,当然要表示一下。

不清楚库克今天的表态是否受到舆论影响,但好歹是亮明了立场,按理是不是也算可以过关。毕竟,人家是个美国公司,也不能太拿人不当外人。

只不过,点开热搜一看,质疑的声音依然高涨。原因是,库克没有公布捐款金额。

于是有人认为,这怕不是在“诈捐”吧?如果一分钱还没出,倒先上一轮热搜,哪有这便宜的好事儿!

这也不是苹果第一次遭质疑诈捐。

作为中国市场最有影响力、也最赚钱的外企之一,苹果在中国历次灾难性的事件之后,多次表达会捐款支援,但不公开具体数额,是惯常操作。

当然,有网友说苹果从不公开捐款信息,也不准确。至少在疫情之后的捐款,苹果是公开过的。

去年初,库克也是先在微博宣布,将捐款帮助受新冠病毒影响的人群。可之后长时间没有公开具体捐款信息,于是网上质疑四起。

到了2020年愚人节的那一天,苹果公开了捐赠信息:

向中国扶贫基金捐赠2000万元,支持包括雷神山在内的湖北地区六家医院。此外,苹果还支持公共卫生恢复和扶贫长期项目,捐赠5000万人民币。共计捐款7000万元。

但这一次的公开,显然无法就此堵住所有人的嘴。

从逻辑上说,那一次捐了,确实也不能证明后来在河南水灾、这次在山西水灾中都会捐,但如果理性一点,以苹果和库克的身份,“诈捐”确实没必要,捐多捐少的问题,毕竟苹果不差钱。

那质疑是不是就是无理取闹呢?似乎也不能这么说。

对企业来说,捐赠不像纳税,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就算不捐,别人也奈何不得。

选择捐赠,显然会在社会形象上加分。在现代商业社会,以捐赠为代表的慈善行为,是企业公关的重要部分。相信这也是库克每次都要在微博广而告之的原因。

说白了,如果企业只是想默默做好事,完全可以默默地捐款。现在既然选择了公开捐赠,想赚这一点形象分,那公开具体数额,倒也不算过分要求。

当然,这道理就和企业本来有选择捐或不捐的自由一样,公开或不公开,也只能算是一种舆论期待,苹果如果选择不公开,也不能说是原则性错误。

只是,看待这一问题,除了慈善伦理和形象公关的维度之外,还有中国当下特殊的语境。苹果逃不过中国同行的“衬托”。

这一轮山西水灾之后,中国大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好像中国特色的“随份子”一样,“份子”不仅要出,数额也得讲究。不捐的,或者看着太小气的,都逃不过网友的吐槽。

当捐赠成了品评企业社会形象的“硬指标”,哪个企业敢怠慢?

苹果虽然捐了,可是捐的方式做不到入乡随俗,遭遇质疑和差评,也就不意外了。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句说烂了的话。普通人对这些很赚钱的企业有道德期待,也在情理之中。

但还是想提醒一个常识,捐赠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最重要指标。

创造好的产品或服务,做大财富的蛋糕,应该是企业第一要务,提供就业岗位、税收等,是比捐赠难得多的事情。那同样是造福社会,而且是更持久地造福。

这不是为苹果说话,更是为中国企业“减负”。企业承担过重的道德负担,对于长远的健康发展,不是好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