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充满时代精神,散发报纸气味的官方语言,一种是被强行掩盖的个人真实,像是女人的声音,一如战争中不该有女人的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虽然我知道二战中苏联有不少女性参军,但参军的定义还是很难和一般男人参军相提并论。不是没看过关于女性狙击手和女飞行员的报道,可那毕竟是少数,我对女性在战时扮演的角色仍很刻板印象地停留在医护和后勤支援,上前线像男人一样开坦克、提枪打阵地战或当工兵扫雷、炸桥等这简直难以想象,不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告诉我这确实发生过,女人也和男人一样上场杀敌保家卫国,只是在战争结束后那段记忆被消音掩盖,并随着当事人的沉默凋零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书里访问不同军种不同岗位的女性,借此呈现不同视角所看到和经历的战争,除却女性参战的个人经验,也能得知各种在一般二战作品中所不为人知的军事知识和统计:比如前线医护人员的伤亡仅次于步兵营,高居各兵种伤亡率的第二位;若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患还规定要连同伤患的武器一起带回(一个男人加上武器七八十公斤,在炮火中将他安全背回后方,背完一个还要再去抢下一个,看得我肃然起敬);工兵侦查都是在深夜潜入两军中间地带,挖坑掩蔽画前线观察图,留意是否有布雷、分析布下的地雷种类和找出敌军的火力点等。
难道正常的女人会去打仗吗?会去学开枪吗?
我知道你们在前方干的那些好事!用你们的年轻身体勾引我们的男人,前线的婊子!穿军装的母X……
战后归来男人炫耀军功请领补助,女人只能收起勋章重拾裙装,假装自己不曾参过军。男人想要跟美丽优雅,不曾被战争给污染的女孩恋爱结婚,而女人对参军的女性有偏见歧视,认为她们只是想去找男人去乱搞;承平时代的父权社会对“好女人”的要求和标准抹去了战时的贡献与牺牲,迫使她们闭口不谈,思想自我审查甚至扭曲自己的记忆,只为了生活和满足大众对“女人”的期待和想象。
战争带来的生理残疾和精神创伤都还没恢复,就要承受这样莫须有的责难与指控,看得我都快气哭了,且先不提军中对女性的歧视剥削,战时物质卫生条件艰困,女性身体条件本来就不比男性,每个月都还有生理期来报到,看到书中回忆姨妈血是晕染整条裤子,满是血腥味的沿路滴溅,女孩虽然尴尬但也只能继续行军(其实战时的女性都是如此,那时保命为先,谁还管你生理期和个人卫生啊),这是生理期来只会烦恼会不会外露和内分泌失调的现代女性所无法想象的……
一如书中所写所呈现:这是女人参与的战争,是你我所不曾看到和了解的战争。在感叹哀痛战争带来苦难的同时,也请试着跳脱视角框架的限制浏览那些不曾被主流史观给铭记的个人史,让自己能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而非当权者书写的“历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