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社区是基层治理单位,是连接乡镇和村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让人难以想象。在某些地方,社区的工作复杂程度让人吃惊。下图中的这件办公室是某地社区的真实照片,从中可以看到一件小小的办公室,面积不到20㎡,却足足悬挂了15块牌子。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禁毒工作站”、“扫黑除恶办公室”、“安置帮教工作站”、“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矛盾纠纷调处室”、“群众接待室”等等。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很多基层社区很常见,这不仅仅是牌子多少的表面现象,背后折射出基层工作的乱象和形式主义的身影。
其实,基层社区挂牌过多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有其客观原因。近年来,社会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全国各地纷纷推进职能部门进社区工作,社区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工作重心下移,社区的挂牌也迅速增加,这在很多地方都是常见现象。
坦白的讲,从社区居住居民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在居委会里就把事情处理了,这应该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社区基层的工作人员压力就大多了。
在很多社区,悬挂这么多牌子,并不是社区真正内设这么多的机构。其实大部分社区唯一的内设机构就是一个社区党组织、一个社区居委会。这一块块牌子上所代表的职责,却实实在在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居委会工作最形象、最真实的写照。一方面要深入群众、服务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应付政府智能部门诸多的检查和考核。
社区里经常出现的工作场景是,边接待前来办事的居民,边接听咨询电话。经常出现正忙得不可开交时,又接到新任务,如上级某某部门要针对某项工作任务,下午来社区调研,明天某某考核组要莅临社区进行业务考核,需要准备资料,筹备现场……
毫不避讳的说,很多地方市级、县级等几十个职能部门上百项事务最后的都要社区来落实。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已经由"居民自治组织"变成了现如今的"半行政化机构"。
社区原本就是个服务功能的单位,带领群众搞一些活动,现在成政府的一个腿儿了,啥都弄到社区了。如工商进社区、城管进社区,环境卫生等各种部门都进社区。
这样一来,一些原本应该由职能部门亲历亲为的分内职能,也非要以一块"牌子"彰显"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政绩。而作为社区组织,对于"上级"的安排只能俯首听命。
其实,对于这些形式主义的治理,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但显然,形式主义在基层仍然存在,个别地区甚至还很严重。
政策重在落实,不然社区干部还是感觉底气不足。我们政府应该做到,不仅要摘下挂在社区门口有形的牌子,更要摘下挂在社区干部心里无形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