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自号”有什么讲究?聊聊古代文人墨客起“号”的那些事

戏志才评历史 2023-03-14 09:37:01
引言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从商周以降,对个人的姓与名十分重视。“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也。”名字是一种表达特殊情感的标志,是出于人际需要而言。长者赐名,尊者赐字。

但是“号”则不同,号是历史中期发展出来,有别于名与字。号是一种特别能表达个体自身的存在的符号,“为尊其名而更为美称焉”。

常见的有文人雅号、民间外号、将相赐号和帝王的特殊名号。每个名号的背后,其中都蕴含着特别的故事和意义。

雅号,顾名思义是一种文雅的名号。是我国知识分子人名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从广义地讲,一切名字以外的名号都可以称之为雅号。也有所谓绰号。但与真正文人自取的雅号并不一样。

表达个人志趣

文人取号,表达的东西并不统一。其中一类便是对个人志向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为表达个人对良好德行的追求。很多古人都通过取号来表明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志趣。古人多以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淡泊名利等为高品。 所以多取一些与道德有关的号,以此表示自己的品行或者勉励自己。

以明代清官海瑞为例子。海瑞本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明世宗时期,海瑞带着棺材劝诫皇帝的行为,可谓是大无畏。几度冒死上疏,对明世宗迷信道教,喜欢大兴土木,造成朝政不顺的情况,进行了直接的批评。所以海瑞,自号为“刚峰”。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他的品行。

徐霞客祖先徐景南,筑书斋“梅雪轩”,种植梅花数株,号梅雪,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和风格。

还有些文人通过雅号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趣。如清人张庚喜欢园野生活,便号瓜田逸史;清人钱士璋喜欢高山,便号赤霞山人,北宋黄庭坚,因为喜欢乐山谷寺石牛洞之林泉,所以自号“山谷道人”,天下人都叫黄山谷;元人钱惟善喜欢流水,便号“曲江居士”。

曹雪芹,喜欢烹饪,据说曹雪芹喜欢吃芹菜。尤其爱吃“雪底芹芽”。所以曹雪芹自号芹圃、芹溪、雪芹。

号在一些文人那里,以表示个人的追求或者是对某物的钟爱。个人喜欢的东西最能体现个人的特点,因此以所追求和所喜爱之物取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寄托个人情感

古代文人多以自己的故乡居住地为取号对象。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柳宗元,因祖籍在河东解而取号“河东”,当时人称“柳河东”。

又如北宋王安石,一生思念和热爱故土。一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等千古名句,无不表达出王安石对故乡的喜欢和眷念。他以老家临川为自号,称“临川”。

古代文人以乡名取号,主要是表达自己心中对故乡的一种相思之情。

还有的文人借名号表达一些不满情绪。历史上很多文人生不逢时、有才而无用武之地,让不少人或被贬或被流放,在这些经历当中,有很多文人就会把遭逢的不幸表达出来。他们在与命运抗争时,以此取号,以宽慰或者表达这种不满的情绪。

以唐初四杰之一卢照邻为例,他一生不得其志,又为病痛所折磨,不得不辞官退居,所以自号为“幽忧子”表达内心抑郁与悲愤。

诗人陆游,讽刺朝局,不拘封建礼法,自号“放翁”,所谓“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你放翁。”借名号表达了他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名号是一种文人自由选择的代称,十分具有文人个人的特点。因此,借名号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好、悲愤也罢,都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和表达。

还有文人,借以表达对人生年岁的担忧。文人取号的一般习惯,青年时期爱称某某生,壮年爱称某某子。明人王心一,号“半禅野叟”。

清人张开富号“大华归云叟”,王韬号“天南邂叟”。表达对年岁的一种忧虑。人生已老,而志向未成。宋欧阳修在滁州自号醉翁,“醉翁”,透露出而情怀渐老,郁闷忧愁,对时局无改变之力。

三、与社会观念有关

有些文人的名号,多展示了当时社会历史的某些特征。如辛弃疾为例,晚年在农村,辛弃疾很多的诗词都表达了自己想建功立业的志向,晚年返归田间,务农而活。辛弃疾以“从老农以学稼”,作为晚年的生活安排。

《宋史·辛弃疾传》当中载其“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对农业很感兴趣,也非常重视农业的作用。在其《赋稼轩》中表达出其中态度“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遂以“稼轩”为号。

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本。 即使社会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文人雅客。也对农业很重视。比如号称某“乡人”、“村人”、“山人”、“渔人”、“老牧”等雅号都体现了社会上对农业的重视。

又如古代重视孝道,有些文人的字就与祖先有关。有些文人以亲人或者祖宗的遗训、遗德和遗迹取雅号,以励自身,思亲追远,以此来纪念祖先。

如陈直号摹庐。暗示其思亲之情。因此很多文人的取号,都与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很大关联。从一些文人取号的情况看,也能窥探出,部分关于当时社会观念的倾向。

四、与日常生活有关

文人的雅号,有一部分文人以日常生活中的对象,作为自己的雅号,也是常有的事情。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室”便是他的书斋名。

还有文人借雅号,表现生活状态,章学诚说:“别号之始,多以山泉林薮以得名。”

而这类赋闲的雅号,一方面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文人,为了逃避黑暗现实和险恶政治,而远离朝堂,寄情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心理活动状态。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伟岸倔强的个性以及放纵性情、不受拘羁、孤芳自赏、坦然处世的生活态度。

当然也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以取文人雅号,欺世盗名。如袁世凯,以“足疾”为由,辞官归家,却终日觉得不得志。

文人归田野之后,生活清贫,于是有一部分文人直接借名号表达这种生活状态。

南齐张萦绪号“被褐先生”;如宋胡宁号“草堂先生”表示居所简陋;清唐访号“食苦和尚”表示饮食困乏;明代邵谊自号“瓜圃锄云”生计艰苦。

他们以雅号作为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却不是他们嫌弃自己的所过生活,表达的是一种乐于清贫的心态。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一般的平民百姓不一样,与当时的官方士大夫也不一样,有其特别之处。

所以在取号时,自然会有一部分文人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平常的生活经历也是其取号的灵感,从名号可以看出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

五、对自我的评价

文人取号,有的追求雅致,形神兼丽。如后唐止可,号“文智大师”;宋张炎,号“乐笑翁”;明芳瑞徵,号“淡泊居士”;也有的文人取一些奇怪的雅号,贬低和丑化自己。

如宋代雍存,自号“南郭先生”表达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人生;大书画家米仁友自号“懒拙老人”,表达自己愚钝;五代诗人书法家杨凝式自号“杨疯子”,嘲讽自己身体缺陷;如清代徐树丕,国家灭亡之后,隐居不仕,自号“活埋庵道人”,表达自己如同故国一样死去。

当然文人的这种自贬似的雅号,有的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有的是嘲讽社会的黑暗,有的是表达自己的一种负面评价。

结语

古人的“自号”十分讲究,并不只是简单地随便取一个。以号言志、以号言趣、以号言情、以号言物、言号言心,每一个文人号之后都有相对应的出处。并非无中生有。

有的文人追求田野或参与庙堂,以此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有的文人,致力于修身养性,以追求品格的高贵与高尚;有的文人寄情山水,逍遥洒脱,其名号也体现其逍遥物外的心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个人受制于礼法,约束甚多。个人难以追求个性,无论是名字还是个人的志向选择,都受到社会的束缚。

个人取名号,是一件特别表达人们个性的事情。所以,从文人墨客的名号之中,很容易窥探其内心的想法,借此知道所取之号背后的情感。

参考文献

《周礼》

《宋史》

《泊瓜州》

《赋稼轩》

《中国人怎么取名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