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失意的6首诗词,每一首都旷达,慰籍了无数失意的灵魂

诗愿侃天地 2024-08-16 03:02:52

苏轼一生最高光的时刻,应该要数他高中进士之后,在朝廷里做翰林学士知制诰那段日子了。

这样的高光时刻没有多久,他就遭遇了他人生的滑铁卢——“乌台诗案”。

自此,朝廷弃之如敝屣,友人避之如瘟神,他成了孤独失意的漂泊者,直至他生命的尽头。

然而,苏轼天生乐观的心态,使得他即便是在最暗淡的日子里,也能仍活出生命中的绚烂。

而他在失意中写下的一首首诗词,正好是在失意中活出了生命的绚烂的佐证。而他在失意中的一首首诗词,则宛如一剂剂治愈世人迷茫的良药。

若你能读懂其中的深意,便能在人生的低谷中,如苏轼般豁达从容,跨越无数失意与孤独。

01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1075年在密州围猎时所作的一首词,展露了苏轼生死报国的豪侠之气。

此时的苏轼,白发已经悄然爬上了他的鬓角,但他却依然想要像当年英气勃发的孙权一样,一展雄姿,射杀猛虎。

有了这样的报国之心,即便未被朝廷重用,苏轼仍对大宋念念不忘,仍想驰骋疆场,为国杀敌。

因此,即便是在命运的旋涡中斡旋,他也从未屈服,而且还活得那般意气风发,如狂妄少年一般。

而他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看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升华自我的炼狱场。若过早地选择妥协与沉沦,必将使自己陷入沦落的境地。

故而,我们应怀揣热爱,坚守信念,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活得充满热情,方能无悔此生。

0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公元1082年,苏轼游黄州赤壁。但是由于被贬,苏轼心里闷闷不乐,并一度变得十分的沉重与复杂。

然而,当他踏足黄州赤壁,目睹了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情景时,他心中的倔强与豁达也悄然复苏。

他听闻此地曾是东吴大败曹操的古战场,思绪不禁飘向了八九百年前的那段风起云涌的赤壁之战。

那时,周瑜那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便让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军樯橹灰飞烟灭。那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豪迈?

反观自己,白发已生,政治上却有如折了翅膀的大鹏鸟,再也无法青云直上,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悲凉。

然而,苏轼毕竟非凡俗之辈,他很快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意识到,个人的成败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周瑜虽曾功名盖世,如今也已化为历史的陈迹。而自己虽遭遇坎坷,却也能在江边独酌,品味人生百态。

苏轼明白,人生总有那些需要独自翻越的山峰。与其畏缩不前,不如勇敢地去超越,去挑战那些猛烈的暴风雨。

最终,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独自走过的路,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风景。

03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祸被贬至黄州,这对他的生涯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正是这次磨难,让苏轼的人生得以蜕变,他的诗作也在这里达到了巅峰之境。他一生中非常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创作于此。

在这里,苏轼不再像初入仕途时那般锋芒毕露,而是逐渐沉淀下来,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此时他的心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变得宁静如水,平和坦然,不再纠结于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在此期间,苏轼游蕲水清泉寺,面对流逝的光阴和潺潺流水,他不再只是感叹时光易逝,而是从中领悟到了另一种向上的力量。

他明白,即使年华老去,但只要心中仍有梦想,仍有那份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人生就有不灭的希望。

0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个在暴风雨中还能悠然漫步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必定是历经了无数次风雨的洗礼,早就已经处变不惊,坚韧不拔。

苏轼被贬黄州,早就经历人生中的大风大浪,早就历尽了人世的风霜雨雪。因此,此时的苏轼,在黄州已度过了三个春秋。

在这三年之中,苏轼失去了生活来源,失去了稳定的收入,他只能一边书写生活,一边躬耕陇亩,维持生计。

然而,这样的艰辛生活,并没有让苏轼失去生活的斗志,并没有让苏轼丢掉应有的倔强与坚持,更没有撼动苏轼心中的豁达与坚韧。

他反而身着粗布衣裳,脚穿芒鞋,步伐稳健,神情从容,正如他在词中所写的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使他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所敬仰的楷模。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知道,人生总是充满了坎坷与挫折,若只沉浸于痛苦之中,只会让心灵更加疲惫。

我们应学会以君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困难,不怨天尤人,不诉苦求怜,在岁月的洗礼中,默默强大自己的内心。

05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人生的路上,最怕的莫过于与挚友天各一方,再难聚首。苏轼与他的好友之一钱穆父的离别,便是如此令人唏嘘。

苏轼与钱穆父相识于官场之中,深交于朝堂之上,他们惺惺相惜,肝胆相照,互为知音。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钱穆父还是因故被调往越州任职,苏轼只得挥毫泼墨,写下深情款款的送别诗篇。这一别,便是漫漫三年。

三年之后,他们在杭州的湖光山色中重逢,两人把酒言欢,畅谈过往。然而,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离别之际,两人心中都充满了不舍与无奈。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豪迈地说道:“人生如逆旅,聚散全凭缘分。

因此,感情再浓,也会被时光冲淡,关系再好,也会有曲终人散之时。但我们要珍惜每一段相遇,感恩每一次陪伴。

钱穆父听后,也释然一笑,他知道,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遇见与告别的旅程。有些人,能够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而那些愿意陪我们一程的朋友,更应该倍加珍惜。离别之际,两人没有过多的伤感,只是相互道别,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

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不能再相见,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却将永远留在彼此的心中。

06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苏轼,这位昔日的文坛巨匠,在岁月的磨砺下已是疾病缠身,孤苦伶仃。

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创作了《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窥见他那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这首诗里,我们已无法再寻觅到苏轼在黄州时的那种豁达与从容,亦不见他在密州时那种豪放与洒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沧桑与孤寂。

回首他的一生,曾经的壮志凌云,半生的漂泊无依,似乎都在这一刻汇聚成了他心头那难以言说的苦楚。

然而,即便身处如此境地,苏轼却并未选择沉沦在悲哀之中。当被问及这一生的功业建树时,他用调侃的语气说出了“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三个地名。

这三个地方,对于苏轼而言,无疑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与黑暗的时刻。黄州的仕途失意,惠州的瘴气肆虐,儋州的荒无人烟,每一个地方都仿佛是他生命中难以抹去的伤痕。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逆境之中,苏轼依然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他的孤独也因此变得深刻而独特。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正是这些困苦,让他在孤独中不断成长,最终达到了真正的忘我境界。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尤其在“乌台诗案”后,使他险些命丧囹圄。

尽管幸运地逃过一劫,但自那以后,他的人生便如同飘零的落叶,在贬谪的路上不断漂泊。直至晚年,这样的境遇仍未有丝毫改变。

然而,面对命运的捉弄,面对人生的苦难,苏轼从未怨天尤人,反而以一颗豁达之心坦然接受。

所以,虽然如今苏轼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的乐观与豁达,不仅点亮了自己的人生,更将快乐的种子播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治愈无数个像你我一样迷茫的人。

而他那份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勇气,那份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追求,也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侃天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