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组地球科学家和统计学家表示,他们现在可以以 99% 的准确率判断是否发生过地下核爆炸,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球物理杂志上。之前用于识别地下核爆炸的方法都无法证实朝鲜进行了核试验。
而在此次研究中,通过修正数学和更先进的统计处理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将美国已知的 140 次爆炸的识别成功率从 82% 提高到了 99%。美国在内华达州沙漠进行的核试验提供了详尽的地震记录,为这项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数据集。
新方法还成功识别了 2006 年至 2017 年朝鲜进行的所有六次核试验。尽管没有迹象表明超级大国计划重启此类试验,但局部战争已经使全球格局变得不稳定,某些地区可能仍在秘密进行地下核试验。这项监测方法仅使用标准的地震数据,识别速度非常快,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监控。
量子纠缠的“瞬间”究竟有多长?中国多所高校联合维也纳科技大学,利用可模拟超快过程的计算,研究了量子纠缠的“瞬时”效应。研究成果于 10 月 15 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当原子被高频激光脉冲击中时,一个电子会飞出来。如果辐射足够强,第二个电子也可能受到影响,并与逃逸的电子发生量子纠缠。
然而,无法得知电子出逃的具体时间,因为根据量子理论,它们同时处于不同状态的量子叠加态。实验表明,剩余电子的能量状态与电子飞走的时间有关:如果剩余电子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电子飞走的时间可能会早一点;如果剩余电子处于较低能量状态,电子飞走的时间可能要晚一点,平均约为 232 阿秒(1 阿秒为 10 的负 18 次方秒)。这项研究表明,电子不会直接跳出原子,而是以波的形式溢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光照与死亡风险的关联10 月 15 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收集了英国生物银行近 9 万名佩戴光感受器的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分析了日常光亮度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与处在黑暗环境中的个体相比,白天光线较亮的个体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约 20%,而夜晚光线较亮的个体全因死亡风险会提高 15%。
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不吃早餐会改变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进而增加代谢疾病的风险。小鼠实验中,小鼠小肠吸收脂质的能力在重新进食后会显著上升,这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的发生风险。
而模拟不吃午餐或晚餐的小鼠则没有出现同样的脂质过度吸收问题。
科学家利用基于声波的广域成像技术观察到了史上最大的捕食事件。每年 2 月,数十亿条毛鳞鱼会从北极冰盖边缘向南迁移到挪威海岸产卵,这吸引了大量的大西洋鳕鱼。
研究显示,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鳕鱼就在几十公里战线上吞噬了 1050 万条毛鳞鱼。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盖的退化,毛鳞鱼不得不游向更远的地方产卵,这会让他们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