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海尔,做不一样的大健康

华商韬略 2024-11-09 10:57:38

用确定的能力与努力,赢下不确定的未来。

文 | 华商韬略 陈斯文

2024年,40岁的海尔集团做了一次特别的亮相。

亮相的场合,选在了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这个中国企业与全球深度互动的窗口,海尔带来的并非家电这些传统王牌,而是把自己的展台,布设在GE、西门子等一众医疗健康巨头之间。

亮相的主角,则是海尔旗下的大健康品牌:盈康一生。

【1】

尽管与国际巨头们比邻而居,但盈康一生的亮相却毫不失色——超过50%的首发产品,将许多参展品牌都甩在身后,这甚至还不包括那些未能到场的产品。

在盈康一生的各项展品中,被命名为“生命方舟”的全球第四代样本库,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它的背后,则是一个“发现需求、理解需求、满足需求”的完整故事。

在医学科研工程中,生物样本库是存放生物样本的关键设备,却长期存在着“不可兼得”的两难困境。

传统的单体存储设备布局灵活,但容量往往不足;大容量样本库解决了存储,却成本高昂且存取复杂。

面对这个难题,盈康一生的专项研发团队思考过多种方案,最终触类旁通地找到了灵感:生物样本库为什么不能像高铁车厢一样呢?

如同高铁车厢一样的独特拼接结构,可提供单体式和组合拓展式多种选择,兼顾了可拓展的存储容量和灵活样本抓取能力,使得用户既可以在前期根据预算、场地自由选配,也可以根据样本数量不断进行后期扩容。

定制化思路,提升了28倍的存取效率,以及全程不失温的卓越安全性,共同造就了“生命方舟”,一经面世,就填补行业空白的成就。

让用户更便捷、更经济,同时以科技之力赋能医疗体系,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准确发掘、理解与满足,成就了盈康一生“生命方舟”这一明星产品。

而在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盈康一生董事长谭丽霞的表述中,盈康一生作为海尔的大健康品牌,在行业内最大的差异之处是:

“做不一样的大健康,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一理念,在盈康一生展出的“血管内靶向温度管理系统”(工程化样机)中,同样得到了完整体现。

脑卒中是我国发病率第一、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在术后,需要给予患者降温措施,以保护其神经,减少脑组织坏死。

传统的降温方式,通常是冰帽或全身降温,缺点却很显著——起效慢,以及低温引发的肺炎、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而在新方案下,通过将患者血流“抽出—降温—回送”的过程,将全身降温变为卒中部位精准降温,有效减少脑组织坏死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实现更高的愈后质量。

更小风险、更少痛苦,更好效果,这同样是一个“发现需求、理解需求、满足需求”的开发历程。

从自动配置静脉输液药物,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肿瘤配液机器人,到自动推注,减少患者渗液肿胀风险的Discovery D系列高压注射器;从为慢性肾炎患者设计,可实现居家透析的自动腹膜透析机;再到过往进博会上亮相的第三代数字乳腺钼靶X射线摄影系统、全自动细胞工作站、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

在展厅里,这些分属于大健康产业链条不同环节的产品,共同构成了盈康一生智慧生物样本库、智慧公共卫生、智慧医疗、智慧血液四大场景。

这些产品与场景,看起来分布广泛。有些在产业上游提供助力,有些在临床拓宽诊疗能力边界,有些致力于提升患者服务质量,但细究它们的创新路径,却可以发现一个高度凝聚的共同点:

立足于实际,根植于需求。

但对于高度强调专业性的大健康产业而言,仅有领先的理念还远远不够。

比如医疗器械领域,它涉及的学科相当多,声学、电子、生物、材料、图像、传感、机械、计算机软硬件……理、工、医相互渗透,难度高于大多数行业。

又比如生物科技领域,产品研发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强调在专业方向上的高壁垒和细分能力,最终达到“一米宽而百米深”的长期积累。

这带来了一个问题:

作为海尔的大健康平台,盈康一生虽然数次在进博会上惊艳亮相,但支撑它的核心能力从何而来?

【2】

能力的起点,源于海尔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全局俯瞰。

大健康产业的本质,是负责解决一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难题。因此整个大健康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未被攻克的难题、未被满足的需求更是海量级别。

比如自2020年开始的医疗新基建,带来了两个鲜明趋势:

其一,是提升临床医疗技术的品质,解决行业痛点;其二,是医院运维中,整体场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又比如在大健康产业的最上游是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为代表的科研环节,最下游是直接服务患者的临床诊疗体系。前者的难题,是如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后者的难题,是拓展临床诊疗能力的边界。

以及在整个大健康产业内,国外巨头在大多数高端器械与试剂市场占有大比例份额。提升这些领域的国产化率,降低医疗体系负担,同样是产业共同课题。

这些难题,甚至可能还不足全部需求的十之一二。

因此盈康一生董事长谭丽霞所表达的“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实际上意味着盈康一生找到了一个规模空前、需求难以计数的大市场。

如此多的需求,很难靠单一企业的传统分工完全满足。因此在当下的产业实践中,上中下游的协作既是趋势,也是共识。

高端医疗器械制造,需要补齐试剂、耗材的配套能力,因此产业龙头迈瑞医疗,近几年接连开启外部并购;疫苗研发,需要更具创新能力的专业开发团队助力,因此我们看到智飞生物与巴斯德研究所、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外部联合。

甚至连高壁垒的血制品行业,都需要上接生物科技研发,下接临床诊疗需求,不断开发新适应症、新临床应用和新产品。

这种趋势,是综合了成本、技术难度、市场获取等因素的现实考虑,牵引着企业打造全产业链能力,也指引行业走向大联合、大协作。

正是出于对这一趋势“旁观者清”的洞察,海尔才在过去数年内有意识地布局自己的大健康版图,从而使得盈康一生仅创牌5年,就拥有了不可小觑的能力储备。

在盈康一生旗下,有脱胎于超低温存储设备业务的海尔生物医疗,它曾经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超低温冰箱,随后基于在低温制冷上的长期积累,逐渐覆盖了从-196℃到8℃的全产品线。

当下,其自主研发的高效、高可靠度的样本全温域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完成了从生物安全转向生命科学的持续创新,还实现了对医疗应用场景创新的横向跨越。

2019年,海尔集团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星普医科,将其更名为盈康一生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盈康生命。其自主研发的伽马刀产品以治疗肿瘤的卓越性能,备受市场好评。

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积累,使得盈康一生得以对肿瘤预防环节做到心中有数,由此开始陆续布局健康体检、疾病早筛等多种服务。

比如盈康一生旗下四川友谊医院,为用户提供了从防癌健康宣教、筛查评估,到随访管理的全流程防治服务。特别是其定制化的“1个常规体检项目+X类癌种专项检查”,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早癌筛查。

而其旗下的苏州广慈肿瘤医院,作为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逐步打造了多种方案的肿瘤综合治疗场景,成为区域内最具特色的肿瘤专科医院。

正是基于这些能力,盈康一生发起成立了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其通过深度整合胸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等科室,实现“学科建设”的生态链聚焦。并拓展和完善肿瘤预防和康复资源,建立了面向全国的一流肿瘤医疗资源网络。

2024年,伴随着对于血制品企业上海莱士的并购,盈康一生的大健康版图,增加了第三块基石。

相比其他行业,血制品因其独特的准入制度,拥有强大的行业壁垒。处于业内第一阵营的上海莱士,更是以其入局早、技术底蕴厚,规模可观的优势,早早确立了通往创新生物科技研发的先发位置。

比如采用新的蛋白分离纯化技术研发新产品;比如在凝血因子领域,开发更多适应症及临床应用;比如开发基因重组产品,其原料不再来源于血浆,不受原料限制,安全性和质量稳定也更理想。

这正是海尔为其进行的规划——前两者被称为“拓浆”,意味着莱士的血浆综合利用率将提升一大截,后者被称为“脱浆”,不仅可缓解血浆供应瓶颈,更意味着它将从血制品企业,升级为一家创新生物制药公司。

依靠三大产业基石,盈康一生在上游,可以通过生命科学业务助力科研,如同我们看到的“生命方舟”生物样本库、全自动细胞工作站等设备。

在下游,它则可以通过临床医学业务直接服务患者;通过创新生物科技研发,拓宽临床诊疗能力边界。如同我们看到的肿瘤配液机器人、高压注射器、自动腹膜透析机等一系列院内院外设备。

而为上下游提供加速与赋能的,正是盈康一生作为大健康平台的生态价值。

2024年4月,由盈康一生牵头,中国首个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正式成立。平台的目标,在于瞄准创新赛道,加速医疗科研成果转化成满足临床需求的技术和产品。

在成立几个月内,海医汇便汇聚了10多位院士、30多家临床机构、100多位全球顶尖临床专家,重点布局脑卒中防治与脑健康、血液与健康生态、生命科学高端科研仪器、免疫生态等6个领域,目前已经有4个创新成果在推进产业化。

“三大基石”与海医汇,在各自领域内都代表着专家级的能力积累,它们合力构成的平台,就是盈康一生实现以专家姿态赋能大健康全产业链,并寻求自身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

这就是海尔进军大健康的确定性能力,也是它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海量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底气。

但要实现一个“不一样的大健康”,这些能力仍不足以代表海尔的全部底牌。

【3】

在一些人看来,相比创立之初就身处大健康行业的企业,海尔是行业里的后来者。

这个观点,既有道理,也不全然正确。

海尔出身家电制造,收购上海莱士不到一年,创立盈康一生仅仅五年,相比动辄十几二十年的同行,它的确在历史长度上不占优势。

但如果转换角度,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健康产业内的医疗器械与设备行业,本质是高端制造业,它的根基来自于基础制造业能力的升级。

正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在各环节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拥有各项底层能力支持的中国医疗器械,才得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乃至于在国际市场与巨头一较长短的底气。

这些底层能力,恰恰是海尔的优势。

从成熟的工业制造能力,到物联网能力;从数智化能力,到供应链管理;从理解用户需求,到人单合一的创新式管理模式,乃至于并购整合与全球化经营;海尔的40年,积累的正是这些作为制造业专家的底层与进阶能力。

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刚刚纳入盈康一生的上海莱士。

作为智能制造专家,海尔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能力,都成为了提高上海莱士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整体升级的利器。

这种赋能,不止提升了莱士的总体生产能力,还包括产品安全——从血浆第一公里采集开始的所有环节,都将纳入全流程管控。以至于莱士得以将“从血管到血管的绝对安全”,逐步打造成自己的竞争力要素。

从这一角度重新看待海尔进军大健康产业,意味着另一层特殊意义:一家制造业专家的产业升级。

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成熟路径。

在世界范围内,当下合称为“GPS”的医疗器械与健康服务巨头GE、飞利浦、西门子,都与海尔有着同样的起步基因——它们都是工业巨头,都曾由家电起家或壮大,也都通过投身大健康领域,实现了产业升级。

但对于海尔而言,瞄准GPS,乃至于成为GPS,很可能并非它大健康产业的最终图景。

覆盖了多业务场景、致力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盈康一生,无疑可以寻找到更多的增量用户,通过对用户的绑定策略,进而形成一个业务边界不断延展的大健康生态。

我们因此可以想到,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到来,决定了中国城乡居民正在实现从传统医疗到综合健康管理的跨越。

十多亿人口的医、护、患、康、养,这些场景都存在着需要通过医疗与健康服务实现的需求,对于海尔而言,这将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市场。

这也意味着海尔将不仅仅是一个健康服务的供给者,而是一个大健康开放生态的缔造者。

沿着这个方向,盈康一生平台上每一项成果的诞生,都是对其上限的提升,也是对海尔大健康版图边界的拓展。

八年前,海尔通过收购,将GE的家电业务收入囊中;如今,它正在用一种新方式,在与国际巨头竞技的新舞台上,争取一场新的胜利。

这个胜利何时到来,当下还难言确定,但对于有资源、有能力而且进展喜人的海尔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新起点:

用确定的能力与努力,赢下不确定的未来。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49